咏史 一百三十二目,一百四十六首 二〇二〇年新春伊始,肺疫肆虐。全民动员,宅居抗毒。无怡情之郊游,宅清静之校园。既绝友朋之聚会,再检既阅之诗书。略翻一过,趣味依然。暇想联翩,凝为小唱。 六六、王勃 年少英姿傲世才,滕王阁后不胜哀。一篇席上惊朋辈,善把新声格调裁。 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生性聪颖,九岁时,读著名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便对颜师古的注释写了《指瑕》十卷,纠正其错。十六岁时,他科举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后来因对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被唐高宗认为是在挑拨离间,即将他逐出长安。 他的诗歌擅长于五律和五绝,与“杨、卢、骆”一起,是继六朝后,唐代格律诗成熟的标志,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但文学的主要成就则是骈体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他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反复修改好的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各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王勃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天不怕,地不怕,接过纸笔,当众挥笔便写了起来。阎都督不高兴了,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派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八个字,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接着探子又报告说写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有点惊骇了,只是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时,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写完后,宾客争相传阅,无不惊叹,赞服。 离开滕王阁后,他便继续上路,于676年春夏之交到了父亲被贬的地方“交趾”。不久便告别父亲,踏上归途。在乘船渡江之际,遇到风浪,不幸溺水身亡。 他的诗赋,清新、疏宕、气象高华、神韵灵动,对唐乃至唐以后产生极大的影响。唐代诗人杨炯辑其诗文编为《王子安集》二十卷,并作序。今仅存十六卷,诗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90多篇。 明代文学理论家胡应麟说:“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当代文学史专家郑振铎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称赞王勃所作的诗歌恰如黎明时的女神。 毛泽东说:“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认为“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