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扬地学成果,传播勘查技术方法- 点击上方“覆盖区找矿”,关注更精彩! 胶状黄铁矿成因类型与鉴别特征 张宏睿1,杨立强1,2 胶状黄铁矿属于黄铁矿的一种,分子式为FeS2,形态通常较复杂,因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不同成分的胶体物质的周期性沉淀,生成平行的同心条带。随着成岩成矿活动的温度降低,发生收缩,形成弯曲、皱纹和裂缝,使表面呈肾状、葡萄状、球状、结核状等形态,而内部依旧保持同心条带状,这种形态的黄铁矿通常称为胶状黄铁矿[。 胶状黄铁矿在矿体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硫化物,有许多不同的存在形式,包括立方体形{100}、五角十二面体形{210}、八面体{111}及它们的集合体等。受环境影响,通常具有多种不同的生长现象,例如扁平的晶形、棱角状晶形和胶状结构。胶状黄铁矿的微晶颗粒极细小,粒度在纳米至亚微米级别,因其具有极易氧化的特点,较难进行单矿物的分离和挑选。 Lebedev最早提出沉积成因的胶状黄铁矿概念,指出胶状结构的黄铁矿可能由碳酸盐鲕状或鲕绿泥石鲕粒假象替代形成,其球粒和肾状单矿物集合体都能从真溶液和胶体溶液中结晶。此后,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层状区域胶状黄铁矿的形态、组成和优先增长方向,并针对胶状结构同心环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和连续原位定量分析,提出了过饱和和过冷条件下结晶,以及与成岩成矿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有关的热液成因。 前人通过矿物学观察、地球化学等方法对不同地质体中的胶状黄铁矿进行了研究,但在胶状黄铁矿成因类型的矿物学特征、指标判别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制约了对胶状黄铁矿成因及矿床成因机制的研究。本文对前人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将胶状黄铁矿的成因划分为同生沉积和热液成因2种类型,并进一步揭示胶状黄铁矿成因类型在矿物成因、沉积环境、成矿机制等方面的指示意义。 ![]() a.沉积成因胶状黄铁矿手标本照片;b.胶状黄铁矿具细小的同心环带;c.同心叠层状胶状黄铁矿替代碳酸盐鲕粒;d.胶状黄铁矿同心环带中含有银金矿等金属矿物;e.TEM照片显示主要为片状和他形粒状结构的颗粒组成;f.e图中方框区域的TEM照片和g区域EDS分析。Qtz—石英;Py—黄铁矿;el—银金矿 热液成因的胶状黄铁矿主要分布于构造裂隙中,呈不规则团块状、脉状(图版Ⅱ-a、b),反映其形成时处于较强的构造脉动中。热液成因的胶状黄铁矿有时略早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呈单独阶段出现,但多数情况下形成于热液成矿期的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后期,其同心环状的环带中可见银金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图版Ⅱ-c),核部黄铁矿结晶较好,热液结晶晚期黄铁矿通常受构造应力、热液多期活动等影响定向结晶,方向通常垂直于环带方向(图版Ⅱ-d),反映出多期热液活动对黄铁矿晶形的改造作用。 ![]() a.块状黄铁矿(Py1)和热液成因胶状黄铁矿(Py3)手标本照片叩;b.块状黄铁矿(Py1)和热液成因胶状黄铁矿(Py3)镜下照片,边缘有自然金(箭头所指);c.胶状黄铁矿块状核部和同心环带中分布有定向的空隙;d.胶状黄铁矿同心环带含有放射状排列的黄铁矿颗粒(箭头所指);e.SEM照片显示胶状黄铁矿纳米粒级颗粒常与菱铁矿颗粒、自然金等矿物共生;f.SEM照片显示晶体生长方向指向孔隙,排布具定向性 表2 不同成因的胶状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 胶状黄铁矿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含有少量微量元素,很少具有理想的FeS2化学组成。因此,对胶状黄铁矿中微量元素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不同成因类型条件下胶状黄铁矿的区别。黄铁矿中Fe/S的理论值为0.875,微量元素Co、Ni、Se和Te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黄铁矿晶格中,无论是沉积成因的胶状黄铁矿还是热液成因的胶状黄铁矿,其Fe/S值都偏离0.875的理论值,黄铁矿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对比具有可靠的指示岩石和矿物成因意义(图1-a)。 ![]() 图1 不同成因胶状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值对比 1—古沉积岩;2—SEDEX型;3—MVT型;4—火山热液型;5—次火山热液型;6—岩浆热液型;7—变质热液型;8—卡林型 沉积成因的胶状黄铁矿的稳定同位素δ34S值范围较宽(-13‰~+13‰),相邻颗粒间硫同位素组成也存在明显的差别,通常由多种价态的硫组成。针对胶状黄铁矿的环带,δ34S值从核部到外层通常呈增加趋势,单薄层的δ34S值通常较均一,指示成矿流体的化学组成在特定的时空中保持不变。生物沉积作用可为胶状黄铁矿的形成提供物源,此作用对结晶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母体硫酸盐流体相比,胶状黄铁矿更富集32S而不是34S,δ34S值范围较宽、峰值较低,指示其形成过程可能与微生物活动降解硫酸盐和大气的氧化作用有关。 ![]() 图2 不同成因胶状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值与不同岩性硫同位素值对比(数据来源同图1) 沉积成因的胶状黄铁矿通常形成于同生作用和成岩作用阶段,保存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能记录其结晶生长的物理化学条件,环带上不同薄层的结晶特性记录了形成过程中环境条件的改变,为地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表4)。 表4 不同成因的胶状黄铁矿成因类型和成矿机理 ![]() 在局限海盆或半封闭的陆缘海环境中,有机物质富集、厌氧型微生物增加,使海水等沉积环境中氧气含量降低,这种还原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长期充足的电子供体。还原性水体流动过程中,一方面还原陆源碎屑中的三价铁为可溶性二价铁,另一方面有机物质还原活化底部下伏围岩中的铁,在海盆中成为沉积成因胶状黄铁矿的重要铁源(公式(1))。硫酸盐还原菌在还原条件下,以聚集的有机质还原海水硫酸盐,产生原始的生物硫化氢或硫离子(公式(2)),海水沉积环境中较难直接结晶黄铁矿,硫化氢离子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硫化亚铁(公式(3)),硫化亚铁通过微生物电子传导作用或硫源加入形成黄铁矿(公式(4)(5)),此时结晶形成的纳米级颗粒状黄铁矿构成了胶状黄铁矿块状的核部。硫化氢不足时,Fe2+易与CO32-等离子反应形成菱铁矿等共生金属矿物,这受海水中S2-/Fe2+CO32-/S2-等比值影响。 图3 沉积成因胶状黄铁矿化学反应示意图(a)及其成因模式(b) ![]() 图4 胶体黄铁矿反射光(a)、拉曼图像(b)和激光消融ICP-MS组成图(c) 利用炭质物质、石英的1660cm-1(G峰)和463cm-1特征光谱位置生成二维强度拉曼图像;注意银屑夹杂物的存在(方框所示) 3.2 热液活动和成矿的指示 热液形成胶状黄铁矿的硫源多为非生物作用的硫酸盐降解,热液在骤然冷却或强过饱和条件下,可直接结晶形成,主要见于低温的浅部地下环境。这种情况下,胶状黄铁矿的环带结构记录了成矿流体成分。物理化学条件的突然改变,导致含矿热液的过饱和结晶或温度骤降,形态和成分特征是深入理解热液活动的重要指标。现代海底热液中的胶状黄铁矿通常是冷却结晶的结果,由于热液喷口喷出的高温流体与周围海水的快速混合,且结晶形态随冷却程度的减小而改变。以海底黑烟囱形成的块状硫化物沉积为例,胶状黄铁矿的同心环带结构通常形成于黑烟囱最外面的区域,先形成早期黄铁矿的核部,随后晚期生长黄铁矿的同心环带,后期的同心环带黄铁矿结晶形成于流体沸腾或与大气水混合的区域,指示温度小于240℃,高硫逸度和高氧逸度,pH<5。海底热液矿床形成时,热液流体与周围海水混合,组成硫化物矿物通常被解释为非生物沉淀。近期冲绳海槽中部伊泽那孔和伊平谷北丘钻探研究,结合二次离子质谱法,测定了东海沉积物中黄铁矿颗粒的δ34S值,为海底硫化物成矿初期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与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密切相关。在硫化物成熟过程中,黄铁矿结构由草莓状到胶状再到自形。胶状黄铁矿和自形黄铁矿中δ31S为正值(+3.1‰~+3.7‰)。胶状黄铁矿通常被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取代,出现在其他硫化矿物的起始阶段(核部)。因此,笔者认为,胶状还原硫黄铁矿通常形成于海底热液冷却的成矿阶段。 地质体中发育的胶状黄铁矿可作为一种载金矿物,通常认为Au元素来源于周围热液流体,这种金的富集通常为微米或纳米尺度,成分环带与流体成分的快速变化有关,后者可能受构造作用等造成的动荡流体环境影响。而在单一成分环带内部,主要受控于黄铁矿不同晶面的结构特征。Au、As等金属元素受黄铁矿晶格位错等影响。前人研究发现,按照异质外延层状-岛状生长(S-K)模型生长,其外层环带富集As、Au、Co、Pb、Zn等微量元素,且含量是中心部分的2倍以上,印证了这种生长模型(图5、图6-c~e)。此外,胶状黄铁矿在中低温条件下可相变为磁黄铁矿等矿物,含Cu等金属元素溶液遇到铁硫化物,易发生交换反应转化为铜硫化物,导致黄铜矿交代现象普遍,成为含铜成矿流体中铜的沉淀剂。任云生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黄狮涝矿床中发现胶状黄铁矿含有不规则粒状的纳米金,并认为胶状黄铁矿是热液类型金矿化的重要标志之一。Ohfuji等发现,在贵州水银洞金矿床中有大量Au、K元素富集在胶状黄铁矿外层,认为胶体黄铁矿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对金的富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胶状黄铁矿作为一种晚阶段形成的含金低温热液矿物,可作为区别矿物形成阶段的标型矿物,更好地为理解矿化过程提供基础。Zhang等对胶状黄铁矿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成像研究表明,它们是立方微晶黄铁矿聚集体;EDS和XRD数据显示部分环带中含有少量菱铁矿杂质。电子探针分析和LA-ICP-MS地球化学数据表明,Fe/S值和Mn、Cu、As浓度明显偏高,且具有更高的Pb、Bi、Ag、Co、Ni、Se、Cd、Te、Au含量较低。Fe/S(0.837-0.906)、Se/Te(2.39-14.50)和Co/Ni(0.67-4.67)指示典型的热液型黄铁矿特征。δ34Scdt值为-0.6‰~+2.7‰,表明成因上与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岩浆热液事件有关,可能反映了岩浆热液事件流体混合过程中的快速结晶。 ![]() 图5 澳大利亚Bendigo金矿床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丰度分布图像 Py1核部比Py2富含Au、Ag、As、Bi、Te、Cu、Pb、Mo、V、Zn等微量元素,y3外边富含Au、As,y2和Py3边界富含Ti、V,指示金红石包裹体的存在 图6 热液成因胶状黄铁矿化学反应示意图及其成因模式 a—开放系统下化学反应方程;b—封闭体系下化学反应方程;c—富As-Au热液与贫As-Au黄铁矿核部接触冋;d—富As-Au黄铁矿呈岛状-层状生长阿;e—晚期贫Au热液结晶出贫Au黄铁矿环带 (2)通过统计典型不同成因胶状黄铁矿的地球化学数据,提出Fe-S、Co-Ni、S-Se、Se-Te的投图方法和硫同位素投图对比分析,沉积成因的胶状黄铁矿Co/Ni<1,S/Se>2.5x104,Se/Te<1.0,δ34S值变化范围较宽(-13‰~+13‰),而热液成因的胶状黄铁矿1 (3)沉积成因胶状黄铁矿的形成主要与半封闭厌氧的大陆边缘海盆有关,晚期H2S存在的缺氧环境下,Cu、Zn、Mo等金属元素以硫化物固溶体的形式,进入结晶的纳米级黄铁矿颗粒而富集。热液成因胶状黄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浅部低温或热液喷流环境有关,Au和As按层状-岛状生长模型赋存在胶状黄铁矿的生长环带中;中低温条件下可相变为磁黄铁矿等矿物,进一步促进Cu等金属元素沉淀。 |
|
来自: changyz001 >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