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阳牛文化|属牛的历史名人——颍州太守苏东坡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9-22 发布于安徽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其一生用过50多个名号。用的最多的是“东坡”、“东坡居士”、“眉山苏轼”“赵郡苏氏”等。他在颍州有三幅重要书法作品分别落款“东坡居士”、“眉山苏轼”、“赵郡苏氏”。苏轼在颍州曾做过一个挥之不去、有归隐之意的“仇池梦”,并把梦境记述在了《和陶桃花源并引》中,还在此后的诗文创作中屡次提及,因而亦被称之“仇池翁”,有《仇池笔记》传世。

  北宋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二十二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莅颍州任。到任不几天的九月日,即开始了对当地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调研。如其诗《泛颍》所云:“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当时,开封府诸县多水患,官吏不究本末,掘陂泽沟,导水入惠民河,造成陈州水灾。于是,又有官员奏议掘黄堆,开八丈沟,导患水通过颍河入淮。

  此事迫在眉睫,列入苏轼要办的头等大事。他率领僚属和水利专业人员,实地调研考察了颍州及周边水系,并在上报朝廷的《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中指出:新沟地势低于淮河,若掘黄堆,开八丈沟,则不仅不能减轻陈州水患,反而会使淮水倒流,颍州亦将难保。为此,苏轼据理力争,开沟之议方停,避免了这一有害无益,劳民伤财的工程,既有利于陈民,也造福于颍民。颍州秋旱,经奏请朝廷同意,留下原计划征用的一万名修黄河役夫,开挖整治颍州境内的清陂塘、大清沟、焦陂塘、清河等沟河湖渠,并修建三闸,疏浚西湖。苏轼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冬季雪灾,散义仓谷数千石,平价出售酒务柴炭赈济灾民;盗贼猖獗扰民,弭盗安民,维护社会秩序。颍州灾荒期间,有百姓去淮南路籴稻,行至固始县朱皋镇被扣。苏轼多次协调,要求放回被扣稻种,均遭拒绝。于是他上奏朝廷,终于要回了全部稻种。

  苏轼发明了可拆卸移动的“择胜亭”,既可四季时实观景,又能在湖上岸边处理公务,并作《择胜亭铭》。颍人有:“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郡事。盖言其讼简也。”苏轼在颍州也是诗词创作的丰收之年。他常在湖上饮宴会友,赋诗著文,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赋佳作。粗略统计,苏轼自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至翌年(1092)二月底离任,在颍州半年间写“知颍诗”69首,填词7首,在外地所写与颍州密切有关的“离颍诗”12首。加之在熙宁四年(1071)九月至元祐六年(1091)八月前,包括二十年前他赴杭州时路过颍州,拜访恩师欧阳修时所写的“访颍诗”等21首,总计达109首。

 这批数量可观,既有追寻恩师欧公足迹,怀念师生情谊的唱和,又有发挥文坛盟主作用,引领同道诗友的唱和,还有挚爱山水林泉对颍州西湖的由衷赞美,内容极为丰富,留下了“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等千古名句。

  苏轼在颍州书写了诸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中吕满庭芳》《颍州祷雨贴》《菊说贴》《跋勾信道郎中集朝贤书夹颂金刚经》《临颜真卿争坐位帖》》《怀欧桥》等一批书法名品。

  当年十一月日傍晚,苏轼在颍州西湖“竹间亭”,为赵令畤、陈师道、欧阳叔弼、欧阳季默和刘景文等人创作了《枯木图》。

  颍州教授陈师道云:“是夕公画枯木。”这是苏轼在颍州绘画创作的唯一记载。苏轼在颍州期间研读、讨论陶渊明事迹,校阅《陶渊明集》,作了充分的“和陶”准备,此为扬州“和陶”的重要储备和前奏,也是阜阳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苏轼散文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也与颍州有关。元祐七年(1092)二月底,苏轼将由颍州改以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知扬州事。正当苏轼处理相关后续事宜,行计极为繁忙之际,潮州(今广东潮安县)知州王涤特派专使携书简和《韩公庙图》来颍州,请苏轼为重建的“韩公庙”撰写碑文。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十分敬重他的道德文章,对撰碑文之事十分重视,慨然答应。并特函潮州太守王滌(《与潮守王朝请滌》),请稍微宽限些天,至扬州写成后即让驿递送去。一路上苏轼在构思这篇碑文,三月二十六日至扬州后不久,就将手书的碑文及式样寄给了王涤,此乃流传至今的散文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

  注:《太守苏东坡在颍州“祭土牛”》《苏轼与牛的缘分》另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