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神希园」的第 285 期原创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朱丹溪,曾治一个79岁的男子,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头昏眼花,感觉头部沉重,且手足无力,还有一个典型的症状那就是咯吐痰涎,而且是一口接一口,当然这个是发作的时候才这样。从主要症状来看,这个患者体内有痰。 朱丹溪给这个老人诊察时,除了显而易见的症状外,也十分重视切脉。当下给老者诊脉,发现他的脉象是左手脉象散大而缓,右手脉象缓而大,但是右手脉象虽大,却没有左手的脉象大,且右手脉象重按无力。从脉诊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那就是这个患者气血两虚。 除了显而易见的症状,加上诊脉,还有一些主诉,那就是饮食略减,食纳不佳,口有微渴,大便三四日一次。从主诉来看,这个患者体内有火。当时给这个患者会诊的中医不止朱丹溪一个,还另有几位。而其他几位几乎众口一词的认为,要给予升提、辛散之用的“风药”。但是,朱丹溪却极力反对,认为如果使用了这样的“风药”,这个患者等到春深的时候将会“必死无疑”。 
由于朱丹溪是遐迩闻名的大医,虽然其他医者不好与朱丹溪叫板,但心里显然是不爽的,于是便请教朱丹溪,这种病症当如何治疗?朱丹溪认为,这虽然是一个眩晕的主证,但是却是一个身体大虚的病症,应当采用补药进行治疗。朱丹溪此话一出,众医面面相觑,表示不敢相信,但是既然朱丹溪发话了,他们也只好极不情愿的离去。 朱丹溪让患者家属用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陈皮这几味中药,浓煎作汤,送服连柏丸三十粒。于是这样用了一年半载,不仅疾病基本痊愈,而且精神状态堪比少年人。不得不说,朱丹溪所开之方药,的确有一种春风化雨之感,让这个老年患者枯木逢春。 那么,这个连柏丸究竟是何许方也?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连柏丸简直不要太奇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讲究的“集合打团”。连柏丸其实只有两味主药,就是黄连和黄柏,将这两味中药用姜汁炒过之后,研为细末,然后再用姜汁煮糊为丸。如果就单纯的这样两味中药制作而成的中成药,并不足为奇,它真正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服用方法,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芍药等中药,作大剂、浓煎汤,送服丸药。而且按照朱丹溪的用法,春夏秋季按照此法施治,如果是冬季,加干姜少许。 
连柏丸这个方剂,在《丹溪心法》中却没有记载,现存文献中最早出自清代医学家潘辑所撰的《证治宝鉴》中,后被清代名医魏之琇写入《续名医类案》,所以目前连柏丸的最早出处依然是个谜。但尽管如此,连柏丸这个方子的组成和用法,的确堪称奇妙,清代名医魏之琇对这则医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此症大补而佐以连、柏,妙不可言矣”。 朱丹溪使用黄连、黄柏,姜汁为丸,也是颇有含义的,诚如魏之琇所说,这个医案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疾病的根本在于肝肾二经,用黄连清肝火,用黄柏清肾火,考虑二药皆为苦寒,于是重用生姜汁为丸,“可谓尽善”,而用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陈皮这几味中药煎成浓汤后送服丸药,意在益气养血、止血清热,尤其是适合大虚所致的眩晕症。 对于朱丹溪所治的这个老年眩晕的医案,魏之琇认为,如果采用左归加减,“尤为善中之善也”。只不过魏之琇没有说明是用左归饮还是左归丸,无论是左归丸还是左归饮,都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所创,左归饮主要由“熟地、山药、枸杞、炙甘草、茯苓、山茱萸”等中药组成,而左归丸则由“大怀熟、山药、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等中药组成,但二者的核心中药都是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山茱萸。但朱丹溪那个时代,还没有左归系列方药,这也勿怪朱丹溪。 
再回首,来看看朱丹溪所治的这则眩晕患者,从脉象来看,散大而缓,重按无力,这是极虚之证,而且左手脉大于右手脉,也就是说,血虚的情况尤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朱丹溪不让众医家使用风药的原因,血虚本来就容易生风动风,再若运用风药,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朱丹溪采用黄连黄柏,清火泄热,以免动风,再加上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陈皮等中药益气养血,颇具高义,一边采用釜底抽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另一边采用醍醐灌顶,“治眩先清火,火熄眩自除”。 对于连柏丸,虽然只有黄连、黄柏两味中药,包含姜汁是三味,但是从现代药理的视野中,会发现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病原体,抗细菌毒素,抗炎,解热,降血压,抗心律失常,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1];黄柏具有对血压的影响,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菌、抗炎、解热,抗癌,抗氧化,抗病毒等药理作用[2-3];生姜汁具有抗炎镇痛,抗癌,抗氧化,调节免疫,抗凝血,调节糖、脂代谢等药理作用[4]。看似平淡无奇的三味中药,实则暗藏极其强大的药理作用。 至于连柏丸服用时所选用的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陈皮等中药,既能益气,又能补血,还能除痰,正与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丝丝入扣。而从整个医案来看,朱丹溪所用连柏丸可谓是方药对证,而魏之琇认为可以用左归系列方剂,实则还没有连柏丸合拍。这也充分展现了,中医治病的灵活性。 [1]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龚淼.黄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318-320.[3]胡俊青,胡晓.黄柏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7):139-141.[4]王欢欢,孔巧丽,郭琴,等.生姜的古代文献沿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32(10):1582-1590.温馨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方药或治疗的推荐,不能代替医疗建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如有诊疗需要,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保持沟通,一起前行
END ——妙用中医,健康人生,精彩内容,广而告之—— 筑基进阶,不要错过! 视频内策,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