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千里是我乡(散文) 文/蒋朝武 我的家乡坐落于大运河西部,在冀南平原南面,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全村居民干余人,乡民们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家乡的变化无不令人惊叹,尤其是衣食住行,更是没的说。 打小我就生长在农村,嗅着家乡泥土的气息长大。我今虽愈花甲,但一路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传统的男耕女织,我是亲眼目睹到的。尤其是大种棉花的年代,父辈们精耕细作,把驴套在篓里播种,甚是麻烦,一晌也播不了几亩;后来有了机耕机播,且随播随盖上了地膜,既保墒又保温,当青淌淌的小苗露出地面,似小苗每个人顶着敞亮的小伞一般,好不惬意!又是打花杈又是锄草,虽然棉花耐旱,赶上干旱的年景还要浇地施肥,经过细心的管理,当看到一嘟噜一嘟噜的棉桃挂在枝头时,有说不完的喜悦。特别是到收获的季节,当看到白花花的如似白云的盛开的棉花,全家无不喜上心头。一家人拼命的拾呀拾,拾完晾干争着卖个好价钱。除此之外,家里留些自用,有的用来做背子,有的做棉裤棉袄。工序最多的要算纺线织布了:先是轧,轧了后接着弹,弹完后就要纺了,在那如豆的煤油灯下,吃过晚饭,娘亲便搬来纺车,有时坐着矮凳,有时坐着蒲团,她左手拿着成条的棉絮,右手握住车把,摇呀摇纺呀纺,眼看着细细的均匀的线条不停地加长,那嗡嗡嘤嘤的声音似奏乐一般,甚是悦耳,有时我已睡了一个翻身觉了,一觉醒来,娘亲还在与纺车作伴,与繁星为伍。纺的多了,就到了网的环节,娘亲拿来一根细长的竹棍,削成竹筷粗细,就开始网,纺好的穗子,用一个小铁架架起,小铁架是个长方形的,两端竖起,中间有一个细细的铁棍,将穗子串在铁棍上,当网时穗子就旋转起来,娘亲一边网,一边看着穗子,等到网的大约有大拇指与食指虎口大小,一个穗子就算告成。周而复始,网了许多……网的多了就进入了落的环节,落子是木制的,上下面呈方形,上面是个十字,下面也是个十字,在上下十字的中间各钻一个眼,构成了一个小小的长方体,把纺好的穗子放在落子上……下来的环节就要经了,把落好的线条码起来,弄半盆白面添上水,挑和均匀,烧火去煮,等到开锅就停,煮好的犟面不稀不稠,准备个大盆,先放入棉线,然后放入犟面,只见娘亲攥紧了拳头用力不停地摁,时不时的翻个,娘亲的眉宇间不停的流汗,看着娘亲的劳作,我也感到有一种酸楚在心间翻滚,心想:何时能告别这样的劳作?犟好之后,在家中的院子里晾晒,等到晾干将线子放在织机上,娘亲一边双腿蹬着踏板,一边紧接来回传递的飞梭,尤其是冬天,看着娘亲冻裂的双手鲜血直流,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当看到织出的白晰的布料时,娘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我也兴奋不已。织出的布料,有一部分染成黑的,有一部分染成兰的,留一部分白的。满足了全家人穿的衣服及鞋袜的用场。那时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过去,只有县城有集,后来不少村庄有了集市。甚至五个村中三个村有集,卖布料卖衣服的小摊一个接一个,衣店鞋店栉麟节比,各种各样的衣服及鞋袜样式多样,任你挑任你选,保你挑到中意的,方便快捷,再也不用娘亲那代人的辛苦劳作了。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加快,不仅满足了国内所需,而且走出了国门,赚取大量的外汇,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食的方面变化也是有目共睹。我幼年时经历了“三年困难”,红萝卜为主食。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大种高粱,高梁窝窝及地瓜为主食,到了八十年代,先是吃“百百面”(磨的冬小麦不出麸子),后来吃上了纯粹的白面,而今几乎村村有饭店,超市一个村就有三四个,肉食蛋类不断,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满足味蕾所需。记得我十二岁就学会了挑水,肩挑铁桶,手拿井绳,一边唱着歌,一边担着空筲……到达砖井后,挂上筲顺下去,晃悠晃悠井绳,水桶即满,一下一下的提上来,望着水晶般的甘甜,心生敬意!那时过麦挑上两桶,长些糖精,贼甜贼甜的,生产队里的乡民,无不称之为最爱。后来大量打机井地下水大量开采,水位极度下降,砖井告别了昔日的往常。到了九十年代,家家在院子里打了一眼提水井(有的叫压水井)深度一般30米左右,大概有两种样式:一种样式是,打好井后,下一根大约一寸粗细的塑料管,中间穿一根8号包塑料皮铁丝,最底部安一个皮钱,露出地面铁丝的顶端,捆一个大约一拃长短的小木提头,只要一提,汨汨的清水便流出,方便快捷;另一种样式是,也是下一个一寸粗细的塑料管,塑料管底端安个皮钱,最上端安个小铁簸箕,弄一米来长的横棍,支个架子,棍子的一端系个皮钱,中间有个支点,一压棍子,它运用的是杠杆的原理,水就上来了,也挺方便。本世纪初,村村打了几百米的深井,有的在深井旁建起了水塔,有的安装了高压泵,把清水引到了寻常百姓家,当村民拧开笼头望着喷涌而出的清水时,无不喜上眉梢。最近几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长江水黄河水引到了村民的家中,百姓们都吃上了放心水,无不达心眼里高兴。从小拾柴做饭伴我童年,谷秨麦秨玉米秨,花柴枯草树叶都是好原料,贫瘠的年代,灶房里,娘亲包着手巾,在烟熏火燎中,额头上四披汗流,好像蒸笼一般,我心想:到何年何月能度过这个难关?当时真的渴望到了极点!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蜂窝煤大行其道,购了一台风窝煤炉子,望着蓝蓝的火苗,清洁了许多,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进入二十一世纪,煤气灶天燃气炉光临寻常百姓家,有了清洁能源,彻底告别了那烟雾笼罩的年代,这是什么力量在助推呢?那时过麦用时得个把月,麦子成熟,当启明星还亮着的时候,父亲早早地起床磨好镰刀,备好草药,向着麦田出发了……到达目的地后,弯腰曲背,左手拦麦,右手挥舞着镰刀割起来,割完一块,敛起来码成个,套上驴车运往场里垛成垛,等待排号,轮到号了,摊、晾、晒,晒到一定程度就该轧了,套上两头老牛,拉着石磙,慢悠悠的轧起来,上层的麦粒脱完,紧接着就要翻场了(也就是给麦子翻个),轧好后麦秸堆成垛,麦粒堆起来,等待扬场,扬场很有讲究:大多是熟练的老者去做,还得趁着有风,在等风的时间里,人们焦急万分。有风的时候,老者扬,年轻的打扫,在落下的麦粒中扫去麦余子,以使扬出的麦子干净。而今迈步从头越,乡民们的麦子都是等待成熟后,在麦棵上等麦粒焦干后再割。看吧,大型收割机日夜轰呜,三码车紧随其后,将割下的麦子直接运走,实施一条龙服务,方便了客户。有的直接运到客户家入囤,有的运到收粮点卖掉,卖个好价钱。过去过麦有月余,现在过麦三五日就OK了,这就是机械的力量!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小时候老师常给我们说机械化机械化,幼稚的我们不知道机械化是啥意思,而今大量机械不仅用于农业,各行各业都在用机械,机械化的时代就在我们眼前,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现如今,我们这里患脑梗塞脑溢血的逐年呈上升的趋势,人们的生活质量高了,都害怕患病,有人说吃煎炒烹炸油腻所致,有人说吃的莱太咸了,也有的说现在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应食清淡食物,自我减压,心胸开阔,提高健康水平。 我们生长在卫运河畔,是卫运河养育了我们,乡亲们对卫运河情有独钟。卫运河的水经尖冢扬水站提水,流入跃进渠,跃进渠再通过纵横交错的河网,流入全县境内,一方面补充地上水,效果较好,过去地下水距地面10余米,而今只有3米左右了,直接灌溉农田,赶到雨季,卫运河遇涝能排,确保了粮食安全。卫运河是家乡的母亲河。 再说说住的吧。常言道:能置三亩地,不盖三间房。那也是传统观念吧,意思是说,置三亩地能增加收入,盖三间房,就会把资金压住,成为死钱了,不会升值。我家房屋大的翻新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1963年的大洪水的冲刷,再加上1966年邢台大地震,波皮到我们这里,把土墙体严重震裂,家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家人的安全,痛下狠心,投亲求友,都是东拼西凑来的钱物,盖起了5间金镶玉椽子房,一家老少搬到新居,其乐融融的……第二次翻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弟弟要成亲,盖起了一座砖瓦房,告别了坭土房时代。我自身也经历了三次房子的翻新及购房:一次是1984年春季,因房子不够用,自己动手脱坏5000余块,盖起了内坯外砖的椽子房,有时因连绵降雨,屋内遍漏无干处,实在无法居住,于是在2004年春痛下决心,在新宅上建起了高标准的报厦一座,搬进新居,举家欢喜,改变了过去一到下雨就愁眉苦脸的局面。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去县城购楼成为常态,我也毅然加入此行列,2015年在县城购了楼房,干净敞亮,心情舒畅。回望居所的不断进步,我家只不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家家在变,村村在变,千千万万个新农村都在变。 最后再说行的方面吧。记得在读小学时,只要村里来了一辆汽车,小伙伴们都格外稀罕,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总是围的水泄不通,叮铃铃丁铃铃的上课铃声响起,好像没听到一样,等到汽车缓缓驶离,才跑到教室上课,还挨老师的批评呢!读高中时,都是一肩背着书包,另一肩背着窝窝头老咸菜徒步上学的,虽然往返近二十里,同学们都乐呵呵的,边聊天边走,驱走了劳累,赢获了快乐。到了八十年代,家父用卖猪的钱购了一辆自行车,上下学方便了许多。本世纪初,电动自行车蜂拥上市,我也购了一辆,架着电车,一路兜风,快意满满,现在一家有几辆电车,极大地改变了出行的方式,近10年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而今居然变成了现实。家乡的胡同里辆辆轿车,排成了长龙,构成了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幼年的记忆里,小土路是行走的轨迹,上下学,星期假日,割草割菜,小伙伴们有说有笑,奔走在坑坑洼洼的小土路上,走不准就摔一脚,晴天还好,赶上雨天雪天,就要踏着泥泞, 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脚上鞋上沾满了坭巴。走亲访友就更麻烦了,记得有一次降了大雪,骑着自行车去拜年,也是土路,不能骑,只好推着,车轮沾满了坭,只能停下,找一个小棍擢一擢,继续推着前行,心想:什么时候能修起柏油路?真的渴望至极!有一年过麦,骄阳似火,赶着驴车走在颠颠簸簸的路上,一不小心麦个子滑落下来,洒满了一路,心疼不已,又赶快把滑落的麦子装上车,多么的糟心,只能说:没法。高中时代的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到邯临路教育局路段垫地基,县域内修了第一条柏油路。九十年代县城修通了去尖冢的柏油路,接着修通了凡村通往县苗圃场的柏油路,近十年来村村都通了水坭路,方便了村际出行与交往,如今我村各个胡同也都铺上了水坭路,告别了雨雪天的泥泞,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村里的公路通着小广场,晚饭后帅男倩女,汇集广场,伴着乐曲,扭动着腰枝,跳起了广场舞,乐享新生活。行走在平坦宽阔乡间小路上,太阳能灯光扯亮,照亮了村民的心房。 反观衣食住行的飞速发展,亲历了时代的变迁,实际上方方面面都在进步,仅以我的亲历来见证一下,因为它可窥一豹而见全身,以一个小家庭的变化及小村庄的变化加以印证,以一独特的视角见证各行各业的发展。可能挂一漏万,在未来的岁月里,愿家乡的衣更美,食更鲜,住更雅,行更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