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情绪的泥潭——走过童年,活成自己之十九

 新用户2253oasN 2023-09-22

要说什么最影响我们的当下生活,那就是我们的情绪。所谓情绪,就是我们用我们的情感方式,去体验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时产生的心理感觉。是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形式。

比如说,有人上街在一家店里买了一件衣服,后来他在别的店里看到一件同样的衣服,不过价格要比他买的便宜。这时候,这个人可能就会有情绪产生。他可能会觉得他买来衣服的那个店家不好,抬高衣服价格,心里产生抵触。他也可能觉得自己买衣服这件事做得不够好,心里责怪自己。也可能因为这件事觉得生意人不可信任。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很多事情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情绪,如果这件事的结果打破了我们某些固定的认知模式,或者和我们的情感方向相抵触。

不仅事情给我们带来情绪,头脑里的想法和思考,也会给我们带来情绪。比如想一些生死问题,就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阴郁的情绪体验。

每个人的情绪就像呼吸一样,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就会感觉到他的存在。有些是正向的,比如开心,快乐,喜悦这样的情绪。有些是负面的,比如难过,悲哀,愤怒这样的情绪,在这里,我只说负面情绪。走出情绪的泥潭,这里的泥潭,就是指负面情绪的泥潭。

记忆的特点,往往就是它们不是单一的记忆事件,而是指向我们情感经验里的特定情绪。时间可能让我们的记忆,只留下属于事件本身的画面。而对于情绪的那部分,可能正在我们的当下生活里上演。所以,当我们去体察现实生活里的情绪感受时,它们的起源可能正是来自于我们的早年,那已经被我们遗忘掉的,我们童年生活里的某些场景的情绪再现。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刻印在内在里的情绪地图,才可能有所改变。不然,我们的情绪就是我们的性格,很难扭转。

比如说,有人性格爆躁,对大事小事都容易发怒。他的熟人和朋友可能会以为,这个人就是性格急,说不得惹不得,而且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要不接受了他,要不在生活里尽量少点接触。而对他自己来说,也许他的暴脾气让他的生活有很多的不如意,让他交不到朋友,亲人不待见他,很多人都怕他远离他,遇事难以好好解决。总之,他自己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愤怒这个情绪,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语言,对其他人来说,根本不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原因是因为,他的情绪表现,是他的早年经历里习得的。他一次次地重复同样的感受,是他的内在在呼唤他看见曾经的自己,他的心灵世界曾经受到的那份伤害。

就像我之前说的,如果需要让这个人的愤怒情绪在他的生活里消失,那么就需要沿着现实的这根风筝线,一步一步地往前顺移,直到线的顶端,那里可能拴着一个童年事件。无论事情大小,记忆是否完整,事件里的那个小孩,体验的就是他现在常常表现的愤怒情绪。

找到了他暴脾气的源头所在,接下来就需要他去看见这个童年时的自己,先让积累了多年的情绪可以流动,可以看见,可以接纳。然后我们就可以去修复,改变事件的曾经印记,用我们成年人的视角,篡改我们的记忆画面。然后在现实生活里不停地省察自己。所谓不可改变的性格,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会慢慢地被我们磨出圆润的棱角。这个人这样的暴脾气,就会慢慢地消失。

关于愤怒情绪,我这里说的只是心理层面的。身心是个相互影响的整体。从中医角度来看,愤怒可能对应于我们的身体器官肝脏的功能。所以,不仅从心理层面,我以为这是主要方面,也可以从身体生理层面来调节自己。当然,对于其它的情绪,也是一样的。不过我这里,只关注心理原因,而且只涉及关于童年记忆影响的这部分。

理智,情感,意志,对于任何人来说,知情意的平衡和健康,是保证一个人良好生活状态所必须的。而情感方面的内容,更是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理智和意志,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的晴雨表。而情感的表现方式,就是我们感觉到的情绪。

寻找我们情绪的来源,看清情绪的面貌,就是提升我们的理智感,意志力。我们可以把情绪看作我们的本能力量。在我们的早年里,因为我们的理智和意志还未曾学习到,不能发挥它们的应有力量,情绪的本能就让我们积累了太多的负能量。而作为成年人,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理智和意志,去让我们积累的情绪力量分解流走。

有很多人会说,我很烦,我很焦虑,我很痛苦。这些说法,只是情绪给我们的某种表面感觉。我们需要问自己,为什么事烦,为什么会觉得烦,这个烦的感觉对应我们内心里的什么情绪,这个情绪是怎么来的。然后把现实的事件做肢解,找到同类事件的同类情绪。然后,再找到我们的童年记忆,在那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场景,类似的情绪。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好像是在为我们的情绪找到它曾经的家。

是的,不仅仅负面情绪有它的家,我们的正面情绪,也一样有它的遥远里的家。神奇的是,当我们明白自己像呼吸一样的情绪是什么,家又在哪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便不再被我们的情绪困扰。我们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从原来的无知变成了现在的有知。也就是说,你对自己越来越明白,越来越理解,也会越来越喜欢自己。

就像有另一个自己,看着现在的你。

内观,体察,醒悟,然后顺藤摸瓜。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咨询师。让我们的情绪,成为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需要和我们的童年做朋友。

走出情绪的泥潭,只要我们静下来,去看见自己。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