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翔至宝鸡古道考

 陈仓道工作室 2023-09-23 发布于陕西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将都城迁到这里,这里为历代州、郡、府、路的治所,一直是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延绵2000余年。宝鸡位于关中平原西端,距凤翔直线距离28千米。宝鸡地处陈仓道北口,自古是连接我国西南和西北的交通要冲,为军事要地,但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一直远不及凤翔,隶属于凤翔。直到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凤翔迁至宝鸡,宝鸡才取代了凤翔,成为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历史上发生在陈仓道上的故事多与凤翔有关。我们制作十集电视纪录片《陈仓道》时,为了绘制相关线路示意图,对古代凤翔到宝鸡的道路进行了考证。
1991年版《凤翔县志》记载,明至清,在凤翔县城内,有驿站一处、递铺十三处。城内驿站宋时称凤鸣驿,至清代称岐阳驿。从此驿站西南行至宝鸡之陈仓驿45公里。城内递铺十三处位于县衙东,从县城南行5公里到指挥铺,10公里到乱冢铺, 20公里到连村铺,30公里到宝鸡底店铺。文中有《凤县古道路图》。图中,将从凤翔到宝鸡的古道称为“秦蜀故道”,标示为“上古干道”。
《凤县古道路图》局部
对照现在地图可见,从凤翔到宝鸡古道线路与现在的石连公路走向相同,但从现在地图测量,凤翔到底店距离不到20公里,与此书30公里不符(应该是作者粗心将古籍中的“里”误写为“公里”)。

现在地图中的石连路
民国十五年(1926年)《陕西舆程考》(马渥天著)在“自凤翔西南进栈道走汉中”的道路中载:“出凤翔县南门,十里至指弧村,二十里至连村堡,二十下坡至千河至底店镇,三十三里至金陵店,又七里至宝鸡县。”中,指弧村”当是今南指挥村。据载,指挥村曾名“指湖”、“指狐”、止湖”、狐”。指挥村距凤翔城5公里许。“连村”、“底店镇”与现名同。“金陵店”即今店子街。“金陵店”俗称“店子上”,店子街由此得名。
1926年,在陕西,公路、铁路尚在初建。这时的道路保持着古代的样貌。所以,此书应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古代从凤翔到宝鸡大道的路线。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凤翔府志》记载了当时设置在驿路上的铺舍。文中记载,凤翔“总铺:县治东。南十里,指湖铺;十里,乱冢铺;十里,连村铺,至宝鸡底店铺二十里”。宝鸡“总铺:县治东。东十里,西壕铺;十里,东壕铺;十里,村铺;十里,底店铺,至凤翔连村铺二十里。”其中,虽然乱冢铺、东壕铺、东壕铺、铺今天位置待考(有知情者,请赐教),但从当时铺的设置可以推断,其驿路的路线与《陕西舆程考》相同。

在史料中,亦能找到唐宋时期,在这条线路上留下的遗迹。譬如,南宋《方舆胜览》(祝穆编撰)载:“石鼻寨,行人自北入蜀者,至此渐入山;自蜀趣洛者,至此渐出山。故苏轼诗云: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石鼻寨位于今宝鸡市千河乡魏家崖村,位于这条线路上。

我们考证认为,古代凤翔到宝鸡的道路线路稳定,最晚从唐代开始,到民国初期,这条线路一直是两地的交通主干线,具体为:从凤翔城南门出,西南行,经南指挥村、连村至魏家崖(从凤翔城到魏家崖段与今石连公路走向大致相同),过千河至底店,西行经店子街,过金陵河,至宝鸡城东门入(从魏家崖段到宝鸡城段与今陇海铁路走向大致相同。详见上图。
以上拙见,若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交流

欢迎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我们制作的十集电视纪录片《陈仓道》:

第一集  雄关漫道
第二集  践草为径
第三集  栈道千里
第四集  暗度陈仓
第五集  出师未捷
第六集  力挽狂澜
第七集  铁马秋风
第八集  血雨腥风
第九集  浴火重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