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呈年轻化增长趋势?

 琴剑飘零123 2023-09-23

作为一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科研工作者,希望能给需要的人做一些疾病知识科普。

2023年,人民网·人民健康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联合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该报告基于对1000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属的真实情况,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揭示了患者面临的早诊早治困境以及对创新药物的期待。《报告》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但呈现年轻化的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下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患者在本次调查中占到了21.3%,远高于国际上报道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占比的5%-10%,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阿尔茨海默症(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痴呆,在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7%。AD目前病因不明的,隐匿起病,并进行性发展。首位危险因素是高龄,其次是女性、遗传(APEO4等风险基因)、高胆固醇血症、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

A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炎性斑、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淀粉样血管变性,另外,还可见海马神经元颗粒空泡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等。神经炎性斑又称老年斑,位于细胞外,其核心成分是含有40~43个氨基酸的Aβ(主要由γ分泌酶剪切APP蛋白而来),周围是由变性的轴突、树突、类淀粉纤维、胶质细胞突起和小胶质细胞组成的冠状物。神经原纤维缠结,位于神经元胞浆内,其主要成分是异常磷酸化的微管相关tau蛋白。正常情况下,tau蛋白与微管结合,维持细胞骨架的稳定,在AD脑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与微管结合点减少,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自身结合,形成双股螺旋细丝,最终导致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原纤维缠结在脑内的分布有一定的模式,以海马最多,其次是杏仁核和颞叶,晚期可扩展到额叶和颞顶联合皮层。其分布脑区和密度与痴呆的程度相关。神经元丢失,尤其以海马和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丢失严重,神经元缺失可达47%。随病情进展,颞叶与额叶皮层也出现严重的神经元减少,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较少受累。淀粉样血管变性,发生率接近90%,血管中的淀粉样物质与神经炎性斑和其他沉淀中的Aβ是相同的蛋白,病变血管主要位于软脑膜及脑皮质。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持续性认知能力下降以及运动障碍等,并伴随有一系列精神病症状。AD症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症状:记不起近期发生的对话或事情、对社交失去兴趣、判断力变差、不能进行统筹工作、对曾经的兴趣、爱好表现冷漠、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等;中期主要症状为行为异常:易怒、多疑、反应过激和偏执、反复问同样的问题、进食困难、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变差,有时无法辨认家人和熟人等;晚期症状:无法与他人沟通,不能自理,失去行走能力,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等。

AD发病机制多元化,主流的假说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突变、β淀粉样蛋白毒性、Tau蛋白毒性、胆碱能损伤、氧化应激和自由基损伤、线粒体损伤说、钙代谢平衡失调、雌激素缺乏以及神经炎症等等。但遗憾的是,以上所有的单一假说都只能解释疾病的一小部分特征,目前针对以上所有靶点的治疗都无法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这也可能提示我们,现有的假说没能捕捉到真正的发病机制,这也可能是我们100多年来一直未能突破疾病修饰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基于疾病的复杂性(遗传、病理、临床表现等),重新建立一套更能全面解释疾病特征的发病机制假说,再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验证,或许能找到新的突破。

最近的研究提示,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也与AD风险增加相关(超加工食品摄入可以升高胆固醇);多囊卵巢综合征也是AD的危险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生化改变包括高血脂);神经元胆固醇代谢与γ分泌酶有密切联系。我们知道,女性在绝经之前的年龄阶段(约50岁以前),与男性相比,高血脂的发生率明显相对较低;而在女性绝经之后的年龄阶段(50岁以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等影响脂代谢的性激素减少,导致高血脂的发生率远高于同龄男性APEO4基因编码脂代谢的重要蛋白,携带该基因的人群往往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另外,肥胖患者的血脂也是高于正常水平

所以,综合看来,高胆固醇似乎是大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内在联系,胆固醇代谢异常可能是AD发生发展的共同关键通路。当然,这纯属笔者的个人推断,真相只能靠学者们去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倘若事实果真如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何AD的发病出现年轻化趋势,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吃得好,睡得少,运动少,其实高胆固醇的发生率也年轻化了

综上,控制胆固醇水平或许是预防AD的重要有效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