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16: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郢都故事 2023-09-23 发布于北京

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16

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文/图  张卫平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秋分日,昼短夜长,凉意渐深。宋代陆游用一首《秋分后顿凄冷有感》,诉说了诗人对秋分节气那不一样的感受。

      “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相等,平分了一天,古时称为日夜分。”根据南京气象学院冯秀藻解教授的解读,秋分处于立秋与立冬之间,将整个秋季的90天一分为二。对此,汉代《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于每年9月22日至24日交节。此时,太阳逐渐南移,白昼继续渐短,夜晚开始长过白昼。秋分一过,荆楚大地进入秋收秋种时期。人们认为,秋分之日有雨对来年的农作物有好处,在荆州有着“秋分有雨来年丰”之说。

      古人有诗云,“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因此,秋分“三候”,首先就是“雷始收声”。从秋分开始,天空不再打雷;气温的下降,使小虫子开始藏入洞穴之中,这是第二候“蛰虫坯户”。而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和水气蒸发加快,江河湖泊水位开始下降。这,就是第三候“水始涸”了。可见,秋分时节,万物都处于敛与藏的状态之中,等待着严冬的到来。

      俗话说,“春祭日,秋祭月”。最初,古人将“秋分”之日作为“祭月节”,后因秋分日年年不同,并非都能与八月十五重叠,而无圆月的日子里怎样祭月呢?后来,古人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到中秋。比如,《周礼·天官》中就有“中秋献良裘”的记载。而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秋》更是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吴自牧所说的“三秋恰半”,就是秋分日所处的秋天中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南方地区有着“秋暮夕月”习俗,即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

      秋社,是中国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 社之余胙,悉贡馈乡里,周于族。 掷教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下。”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早在南朝梁时,荆楚大地有着月丰年祭“秋社”的习俗。根据史志资料记载,“梁时楚人秋分祠社、设帐降神,掷占年,均有着古老的传承渊源”。因为,《荆楚岁时记》中所说的“教”(或“折竹以ト”)是楚国传统占卜方法,屈原的《离騷》里的“索藑茅以筵兮”的“筵”字就是“掷教(筊)”和“折竹以卜”。而文中的“供帐”,其实就是《九歌·湘夫人》中的“与佳期兮夕张”。

     总之,每到秋分时节,荆楚人民都会通过祭祀社神的方式,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和获得丰收的美好祝愿。旧时,江汉平原地区都在八月十五将“月神”牌位面朝月亮的方向,燃红烛,设香案,摆上月饼、红枣、李子、西瓜和葡萄等祭品,全家人在月下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楚学专家认为,这是“上古楚俗的遗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金秋时节,江汉平原那一望无际的稻谷,沉甸甸的如一轮新月,蛩鸣浅吟地唱着一首丰收的歌谣。按照中华文明的传统,秋天意味着收获。秋分,就意味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于是,中国于2018年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既是对“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的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更是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一般来说,秋分节气大都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后。比如,2022年秋分日是9月23日,即农历八月二十八。九九重阳,正牌秋分节气之中。文史资料显示,早在战国时代楚人就有着过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二字,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中的“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楚国风俗志》中也说,“在先秦时期的楚国已有雏型的九九重阳节存在,楚人在这个节日传承的民俗事象主要为哀悼火神、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蓬饵和登高求仙。其中,哀悼火神和登高求仙属于基本的、原生型的习俗因子,饮菊花酒等三项则属于次生型习俗因子”。

      民俗专家认为,“最早将九月九作为一个神秘日期的先秦民族就是楚人”“它使先秦时传承已久的各种九月岁时活动有了一个固定日期——九月九,因而,实现了节日化”。

      秋分时节,正值重阳。荆州,作为楚国核心区域和鼎盛时期都城所在地,是“九九重阳”及其民俗事象的源头和发祥地,在中国重阳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地位。

      《荆楚岁时记》中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荆楚大地,历来盛行重阳登高避灾之风。旧时,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到登土丘、爬山岗、上高楼,赏菊、咏诗、饮酒宴乐。据《湖北民俗志》记载,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阳日登上位于荆州城西郊的龙山,也就是今天的八岭山,用美酒佳肴和九黄饼宴请亲朋与幕僚。随行参军孟嘉因喝酒玩乐而忘乎所以,帽子被风吹掉都没有察觉,桓温便让名士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孟嘉随即作答,“其文甚美,四座惊叹”。于是,“贵重近臣光绮席,笑怜从事落乌纱”传为佳话,落帽台也因此而得名。南朝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龙山,还特制了专用登山的木屐,人称“谢公屐”。后来,“龙山落帽”就成了诗文中引为重阳节登高、文士雅兴逸乐的典故。

      当然,古时荆州,重阳登高不仅仅只登龙山。据《沙市市志》记载,重阳节沙市文人诗家常到章华台、万寿塔、卷雪楼等处,登临赏菊吟诗。而唐代诗人李群玉于重阳之日还曾登上沙市“清河亭”。

      楚地民众认为,登高可以除厄消灾。但是,在广袤无垠的大平原可供登高的地方并不多。于是,就有了重阳吃蒸糕的习俗,以“糕”与“高”的同音,以示“登高”。如今,荆州市民都要在重阳这一天登高吃糕,登上八岭山或荆州古城楼观景。晋朝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重阳糕,荆州人叫着“饵”。千百年来,重阳时节时吃九黄饼已经成为最具荆州特色的习俗的。

   “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冥冥开橘花,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荆州歌》中描写了古代荆州于重阳节插茱萸之俗。对此,《荆楚岁时记》中也有非常明确的记载。陆游诗中所说的“茱萸”,是一种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功能的药用植物,传说有着辟邪神功。因此,古人又称其为“辟邪翁”。所以,荆州人有着九月九日重阳节爬山登高、佩带“茱萸囊”的习俗。

  据说,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本草纲目》说,茱萸古名榝,“楚人谓之辣”。传说,战国时吴国使者将本国特有的药材“吴萸”献给楚王,楚王不识货,令人将使者赶出了宫。楚国一位朱姓的御医,了解到“吴萸”药用功能后,便精心将“吴萸”保管下来。后来,还用“吴萸”治好了楚王的病,楚王便命人大量种植了吴萸。楚王还在“吴萸”二字前加了个“朱”字,后世药学家又在“朱”上加了草字头,“茱萸”一名沿用至今。这才有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也许,“九月九日”有着“久久”的谐音,古时重阳祈寿活动逐渐成为重阳节最为重要的主题活动,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的最佳载体。根据这一习俗,我国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定为“敬老日”“敬老节”。

      秋分,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时节。秋分一过,转眼就进入九月。此时,秋高气爽,蟹肥菊黄,让我们于周末邀约三朋四友,学着古人的样子,佩带“茱萸囊”,登上八岭山,赏菊饮酒,一起吟诵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