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国:一场昙花一现改革,改变战国历史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09-23

战国七雄,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但它们几乎都有过风光的时候。就连这其中,从春秋到战国时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配角的燕国,也毫不例外。燕国这个国家,从齐桓公春秋首霸起,就露脸极多,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给其他的风光国家当背景,至于争霸之类的大事,长期与它无缘。而在进入战国时代以后,燕国的配角地位,也基本没有什么改变。特别是当各国都开始轰轰烈烈的变法时,燕国这边却依然是死气沉沉的模样。以《战国策》里的说法,就是“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战国七雄里,就数他家没进步。为啥没进步?原因也很多,但比较公认的一条是:这个国家的危机感比较差。燕国的地理位置,位于整个战国七雄里最靠北。虽说常年同蛮族打交道,故受到的中原国家的威胁,相对也就比较少,要打燕国的主意,就要考虑爬冰窝雪的风险,战争的艰苦程度极大。由于成本很高,所以对这个国家,大家也是能不打主意,尽量就不打。所以从春秋年间起,燕国掺和的事情不少,国力也不算强,但是挨打的次数,相对也确实不多。但是在进入战国年间的白热化阶段后,情况却不同了。比起极讲究礼数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完全是你死我活。而且科技手段不断进步,列国的战争水平越发上升,尤其上升的是战争的动员能力和支撑能力,山遥路远的燕国,也就难逃挨打的命运。于是从燕国易王在位起,燕国的苦日子终于来了,南方的老邻居齐国,实力已经如滚雪球一般崛起,正是四处吞并疆土的时候,血淋淋的大口,也就第一时间咬向了燕国。一口气连吞了燕国十座城池,逼着燕易王忍气吞声求和,才算免了进一步痛打。而这场冲突对于燕国来说,最大的刺激还不是惨烈的失败,而是几乎毫无悬念的失败过程,经历过变法图强的齐国,战斗力已经高速演进,遇到还坚持春秋传统打法的燕国,几乎就是轻松虐打,怎么打怎么赢,森严的城池更成了豆腐渣,被齐国几下子就轻松攻破。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燕国这下结结实实尝到了。所谓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极有血性的燕国,又怎么能忍得了这样耻辱的结果。公元前320年,燕易王含恨而死,其子燕王哙继位,这位胸怀大志的年轻国王,也决定顺应举国的呼声,实现一个姗姗来迟的壮举:变法图强!燕国的变法开始了,但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从燕王哙到燕昭王两代人,先南辕北辙自取其辱,后又短暂自强的变法历程,却结结实实改变了战国历史的版图,说燕国的这一段动荡,是整个战国历史的分水岭,恐怕也毫不为过。

燕王有理想

初登基的燕王哙,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他的变法,口号喊得很低,但事情做得极多,特别是在考核官员等事务上,大胆学习秦国等国家的经验,包括军功授爵等制度,样样有样学样,燕国上下的变法,都十分地热闹。然而和其他国家一样,这样的大刀阔斧,不可能不招来反对。但幸运的是,燕王哙信用的相国子之,是一位非常干练的人物,做事说一不二,手段强硬简洁,轻松镇压了好几场旧贵族的反抗行动,里里外外的关系,都让他打理得特别好,就连燕王哙也深有体会:有困难,找子之。从表面来看,燕王哙和子之的关系,十分类似秦孝公和商鞅那样,属于君臣鱼水情深的典范。但事实上,两者却截然不同:商鞅哪怕再嚣张,也绝不会动秦孝公的权柄。子之却恰恰相反,他的人生理想,绝不是做个名垂青史的改革家,相反打算像田氏齐国那样,借壳上市取得燕国的江山。在燕王哙改革紧锣密鼓的时代,燕国的大国地位和国家实力,也在蒸蒸日上。虽说依然不能和齐国、秦国、楚国这类大国相比,却也成就不小,在他登基的第三年,还参加了列国一起对秦国的讨伐,虽说无功而返,但燕国的大国地位,毕竟是上去了。可毕竟没有打来胜仗,燕王哙忙活一顿后,心思也逐渐冷下来。而子之取而代之的劲头,却是越发地热。话虽如此,但燕国毕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国家。哪怕是当年田氏代齐,也是数代苦心经营,一代代杰出人物运筹帷幄,最后平安夺权。像子之这样的人物,虽说贵为高官,可论起工作才能,比商鞅、邹忌这类同时期的顶级人物,差距还是好远。要啥都没啥,哪有这么容易?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子之竟然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办到了。当时燕国大臣苏代,也就是战国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出使齐国归来。正在渴望富国强兵的燕王哙,立刻叫来苏代询问,主要想问问齐国到底有多强,未曾想到这位苏代,同样也是子之的同党,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齐国从头到尾一顿贬,说齐宣王绝对没有明天,因为他不信用自己的大臣,大王您如果要振兴燕国,可不能学齐国啊。言下之意,就是必须重用子之。这一顿香风一吹,立刻把燕王哙吹得茅塞顿开,他本身就是一个性格非常软弱的人,虽说拥有伟大理想,但确实缺少扛事的能力,自从苏代这一顿宣传后,燕王哙对待子之,更是各种信任有加,内政外交各类大事,都放手让子之去办。要是说子之真没什么业绩,却也不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开创了战国时期的一大军事改革:骑兵改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子之就开始尝试组建新型的骑兵部队,另外燕国自身的封建化进程,也是在他当政的时候越发加快,比如废井田制、开阡陌、发展农业生产等国策,样样都全力推动,仅以工作成绩论,确实劳苦功高。当然,其间办得最高明的,却还是子之个人实力的培养,在燕国这样一个弱国,比起齐、秦这样的传统强国来,权臣确实更容易取得成功,几番强力改革后,燕国从中央到地方,子之的亲信遍布,大小臣子们只知道有子之,不知道有燕王的情景,更是变得司空见惯。这种情况发展了没两年,子之几乎就成了燕国的实际统治者,外加燕王哙本人也发现,自己对于学术问题,比治国的热情更高涨,最喜欢关起门来研究学问,至于治理国家这类的琐事,干脆交给子之做?而在子之的热心鼓噪下,燕国上下更形成一股全新热潮,集体强烈呼吁,让子之正式接替燕王哙的王位,做燕国的新国王。这种事要是放在齐、秦、楚这类国家,子之恐怕早就死上十次八次了,但放在燕王哙这里,这位国王却是毫不动怒:让就让!为啥这么痛快,首先是燕王哙实在不是一个治理国家的料,当了五年国王,每天各种焦头烂额,实在是干不动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就是在这五年时光里,燕国的内外大权,早就让子之牢牢把控住了,说句寒碜话,有没有燕王哙,其实都一个样,还不如名正言顺一点。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子之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所代表的,正是燕国正在崛起的新贵族们,这些人借着燕国改革的东风,权力扶摇直上,传统的燕国奴隶制老贵族们,要么被牢牢踩在脚下,要么就是乖乖靠边站,几年的改革,燕国国内权力版图的改变,动作要比燕国自家国力的上涨大得多,改革改了五年,终于到了革燕国国王命的地步。于是,燕国的这一场热闹场面,很快从宫廷蔓延到了民间,从基层的百姓到各地的官员,几乎都在反复宣传,燕国要强大,必须子之当国王。所谓“举国意属子之”,结果也就顺水推舟,燕王哙主动放权,学着古代禅让这一套,痛快把王位让给了子之。战国历史上一场匪夷所思的权力交接,竟然就这样轻松完成。但谁都没有想到,这场过程十分荒唐的高层变故,却是燕国一场大乱的开始。

个人能力差点事

按照今天一些学者的观点,子之的篡权,不但是他个人实现狼子野心,其实也是燕国新贵族们逼着奴隶主交权的一次行动,就其性质说,和田氏代齐差不多,但就结果说,却是差远了。其中最大的一个差距,就是个人能力。子之这个人,手腕非常强硬,做事非常高效,但是就政治家水平来说,和同时期的诸多改革家相比,却远远不在一个档次上,在燕国做个国相,还算能勉强合格,但要说身为国王,统领一个大国,却是严重不合格。因为国相需要的是权谋,而国王更需要的,却是气度和胸襟。子之最不合格的,也就是这条,自从当上国王后,就开始翻脸不认人,大肆地排斥异己,甚至在燕国屡次兴起牢狱,大力抓捕所有的反对者们,昔日好些一党的心腹,也都纷纷和他翻脸。在位仅仅三年,结果就是“国大乱,百姓恫恐”,几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而一场夺权斗争,更把这风雨飘摇的燕国,闹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平,本身就对子之恨之入骨,这样的好机会哪里肯放过,他立刻联系了将军市被,一起合谋夺取王位。而这个秘密谋划,也很快被燕国的老邻居:齐宣王知晓。虽说齐宣王家族,也是通过田氏代齐上来的,但对燕国这类似情况,齐宣王却十分仗义:子之这么做是不合法的,他窃取燕国王位的过程是卑鄙无耻的,他害得燕国民不聊生,罪行更是严重卑劣的。太子平你不用担心,齐国一定会要人给人,要兵给兵,全力帮你夺王位。齐国的这番好意,对太子平来说,就好比是干旱中的春雨,双方立刻一拍即合。于是,在齐国的全力输血下,公元前314年,长满力量的太子平,终于向得意扬扬的子之砸出了重拳。先由市被包围王宫,没想到子之却早有准备,计划内的突袭一下子碰了钉子,连市被本人都叛变投降了子之。原先的篡位奇袭,这下变成了拉锯战,太子平和子之各自拉起队伍,在燕国大打出手,几万人的军队自相残杀,好几个月分不出胜负。所谓“死者万余,百姓恫恐”,参考下燕国的人口就知道,这是真正的人间地狱。但燕国最大的灾难,这却才到来。早就在一旁冷眼观看的齐国,突然在燕国自相残杀到最惨烈的时候,派遣大军悍然越过边境,大规模地向燕国杀来。正如儒家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此时正是稷下学宫学士的孟子所谋划的那样:现在攻打燕国,这是类似周武王伐纣一样的黄金机会,绝对不可以错过。于是,齐国的大军汹涌而来,而燕国的抵抗,却变得绵软无力,早就挣扎在内战旋涡里的燕国军民,已经毫无血性斗志,更烦透了战争,对于齐国的进攻,清一色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而且齐国的宣传攻势也做得好,一路打出的旗号,就是讨伐万恶的叛贼子之,这个口号一宣传出去,就是最好的作战动员,齐国大军所过之处,城池纷纷投降,热情的燕国百姓们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迎接齐国大军,就像见了亲人一样。就在这样的热闹气氛里,“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国大军高歌猛进,比旅游还轻松地长驱直入,一下拿下燕国都城蓟。但令满怀期望的燕国官民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攻破燕国都城的那一刻,齐国血淋淋的屠刀,却也高高举了起来。首先死在齐国刀下的,就是燕王哙,但万没想到的是,齐国拍胸脯保证支持的太子平,却同样也被抓来处死。而仓皇逃跑的子之,随后也落入了齐国手中,被齐国军队剁成了肉酱,整个燕国的最高层,在这场动乱闹剧中,几乎全被齐国人一窝端。但让燕国百姓最为凉水浇头的是,齐国不但杀掉了燕国的国君王孙,更不拿燕国百姓当外人,想杀就杀想抓就抓,齐国军队在燕国土地上耀武扬威,更下定决心扎根不走,就准备吞并你了。如果说之前的燕国,已经形同人间地狱的话,那么接下来齐国就让燕国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地狱:无数的城池被毁,好些村庄被屠戮劫掠一空,燕国的仓库粮食,成批地往齐国拉,大批的燕国官员贵族,成日被拉出来处决。战乱中呻吟的燕国人,这下好好尝到了做亡国奴的滋味。打着拯救燕国名义而来的齐国,才是一条真正的饿狼。然而齐国“饿狼”这顿闹,却把血腥味到处传,周边的好些国家,这下都跑到燕国来趁火打劫。就连一直被赵国、魏国欺负够了的蕞尔小国中山国,这下竟然也跑来分一杯羹。一口气夺取了燕国数百里的土地,好好地令这个死里逃生的小国捡了便宜,而亡国的阴云,也正笼罩在这个传统大国的上空。但幸运的是,燕国确实气数未尽。虽说被齐国占了大便宜,但不幸中万幸的是,燕国先前基本都是不抵抗,虽然被齐国端了都城,但其军队的实力依然犹存,在认清楚了齐国的真面目后,燕国上下积攒的怒火,也终于如火山一样汹涌爆发了,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痛打齐军,闹得占据燕国的齐军,今天被打个闷棍,明天被打个埋伏,很快就焦头烂额了。当然更幸运的是,燕国的王室并未绝嗣,燕公子一直在赵国做人质,而这个年头,也正好是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强势崛起,开始挑战齐国东方霸主地位的年头,如此大好机会,刚刚成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又怎会错过?立刻大摇大摆,派精锐骑兵护送燕公子回国。而一直在函谷关冷眼观望的秦国也掺和进来,表示绝不接受齐国灭燕的结果。事实也明摆在眼前:如果一意孤行吞并燕国,齐国就要承担独自与秦国、赵国两大强敌开战的后果,齐宣王权衡利弊后,终于吐出了到嘴的肉:撤退!在狠狠地将燕国大地蹂躏一顿后,齐国大军撤了,留下的是在一片废墟中登上王位的燕昭王和一个饱受战火的燕国。在齐宣王看来,这次燕国行动,虽然没能吞灭燕国,但已经最大限度地削弱了这个老邻居,而且还得到了大量的粮食财富,可以说赚个盆满钵满。但是其中一个后果,他却至死没有想到。齐国这次蹂躏,重创了燕国也拉足了仇恨。受到耍弄和肆虐的燕国人,看齐国的眼睛,更充满着复仇的怒火。而幸运登基的燕昭王,更下定了一个奋斗终生的理想:要以正确的变法自强,更要让齐国血债血偿。

一代英主燕昭王

作为一位风雨飘摇中登位的国王,燕昭王的履历,却是极不简单。他之前人生的大半岁月,都是在赵国度过的,赶上的又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实现变法自强的年头。赵国的成功经验,别人都是道听途说,他却是每天耳濡目染。论理想与见识,之前的燕王哙至多是个书呆子,他却是远远高得多。由于见得多想得多,因此真正主持起变法来,他的手段上来就专业:首先就大力求贤,不惜血本招揽人才,而且还用了一个与商鞅南门立木异曲同工的妙招:专门找来一个叫郭隗的名士,特意为他修造了豪华的住宅,更以隆重的礼节,专门拜他为老师,享受崇高的待遇。这就等于给了全天下一个模板:连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在燕国受到重用,你们还等什么?这样的广告一打出去,收获立刻爆满:各国的顶级人才们成群结队,全都朝燕国跑来。而且好些还都是抢老对头齐国的生意,比如说邹衍,这是当时战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在稷下学宫非常受尊重的人才。这位老先生在稷下学宫里,不但享受高官厚禄,而且地位非常的尊贵,他到魏国访问时,魏惠王专门跑到郊外去迎接,跑到赵国时,赵国位高权重的平原君,侧着身子恭恭敬敬地过来迎接他。如此杰出的人物,燕国如果不拿出一些特殊手段,想要留住他是很难的。但对燕昭王来说,这个却真不是难题,他只用了一招,竟然就让受惯了尊重的邹衍老先生感动不已: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在前面为邹衍老先生带路,一边走一边把一路上的垃圾全扫掉,等于是手把手为邹衍老先生做清洁工。而且等到邹衍上课时,他更做出一个瞠目结舌的举动来,主动跑到学生位置上就座,以弟子的礼节聆听邹衍的教诲。这几个事迹传开,整个列国都哗然,人才们自然组团往燕国跑。虽说尊重人才,但燕昭王的目的性,也同样非常强。燕国并不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收,除了富国强兵的人才,最需要的,则是能够帮他一雪前耻,打败齐国的人才。尤其是军事方面的人才,更是最为欢迎。在经过了长时期的筛选后,他终于物色到了一位堪比孙膑的杰出军事家:乐毅。这位顶级军事人才,就是他攻破齐国,一雪前耻的利器。乐毅的出身,可以说极其高贵,他是魏国人,祖先就是当年曾经为魏文侯血洗中山国,大拓领土的名将乐羊,乐羊子妻的典故,20世纪80年代,也曾是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里的熟脸。有这样强大的祖先,乐毅自幼的家学传承,也就相当地好,但生不逢时的是,他的祖国魏国,在他青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沦落成为战国年代里的酱油角色,再也不复昔日的勇猛。就连乐毅的故乡灵寿,这时也成了赵国的国土。于是,年轻时代的乐毅,也就改弦更张,去了正热火朝天实行变法图强的赵国。在赵国的土地上,兵法才能出众的乐毅,很快就崭露了头角,他的军事才华甚至引起了平原君等权贵们的注意,一路被各种举荐,身份地位扶摇直上。如果正常发展下去,应该很快就会在赵军中独当一面,为赵国的事业开拓疆土。但人生的意外,有时候就是这么突然。赵武灵王一生勇猛,没想到临了却抓了瞎,闹出了被儿子困死沙丘宫的事件,偏偏身为普通官吏的乐毅,也被卷入其中,眼看就要被清算,于是乐毅当机立断:跑!先是逃到了祖先曾建功立业的魏国,凭着一身本领,也算发展得不错,甚至还作为使节,到处出国访问。但看看魏国的局面,乐毅的心里就瓦凉:这个传说中的战国首霸,非但没了昔日的荣光,相反还越活越窝囊,胸怀大志的乐毅,难道就要在这个国家窝囊一辈子吗。就在这样的人生迷茫里,乐毅知道了燕昭王的求贤令,作为使者出使燕国,更亲眼看到了这位燕国新国王的气度与理想,一下就为之深深折服,出使任务还没有完成,就立刻做出了决定:留下来。然而对乐毅这个决定,正锐意图强的燕昭王,高兴得就像捡了宝,如果说以前优待郭隗,礼敬邹衍,都还有好些作秀的成分,那么这次对乐毅,却是实打实地托付:立刻任命他为亚卿,也就是执掌燕国军政大权的高官,仿佛一个毫不畏惧的硬汉,扛起了燕国的改革大业。比起当年燕王哙重用子之来,燕昭王对乐毅的信任,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比起善于耍权谋的子之,乐毅却是个干实在事的人。临危受命之后,他立刻出手抓住了燕国改革的要害:首先是明奉法,审官断。也就是确立法律,有法必依,比起子之当年完全靠手腕来镇压群臣,乐毅却让燕国的管理法制化。然后是“查能而授官”,也就是设立官员考核制度,真正依照官员的才能和政绩来选派官职,杜绝一切亲贵当道的景象。最重要就是“施及阴隶”,也就是从中下层老百姓甚至奴隶当中选拔人才,特别是一切为军队大业服务,只要是战斗力强有战功的人才,都可以从军,都可以用军功来换取自己的自由身,只要打仗不怕死有功劳,人生改变绝不是梦。乐毅的这三条变法,堪称深得商鞅变法的精髓,而且更奇特的是,虽然也遭到了阻力,但比起商鞅变法的惨烈来,乐毅遭到的阻力,却是小得多,相反举国上下一致拥护,变法很快就红红火火起来。为啥这么顺利,首先是得到燕昭王的全力支持,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了燕王哙改革和子之之乱的燕国,虽说战争创痛厉害,但是以太子平为代表,反对变法图强的旧贵族,却也同样被一扫而空,整个变法基本就没有了阻力,所谓不破不立,正是这个道理。也正是在这样的好条件下,燕国经过了二十八年的强大变法,国力蒸蒸日上,很快成为一方大国。而进步最大的,正是军队战斗力,在乐毅的苦心经营下,本就英勇善战的燕国士兵们,战斗力直线上涨,更满怀着一颗雪耻之心,就盼望着假以时日,报复齐国。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以燕国和齐国的力量对比看,所谓报复齐国,依然是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因为此时的齐国,力量正如日中天。

断送齐国霸业

燕国正卖力发展的时候,也正是齐国实力膨胀到顶峰时期。此时的齐国,正是齐湣王在位时期,比起齐宣王时期雄霸中原的大国地位,这时的齐国却更进一步。齐湣王时代的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西则一度攻克了函谷关,逼得素来骄横的秦国,也咬牙忍辱求和,在齐国的颐指气使下,退还了大批原先侵占韩赵魏等国家的国土,齐国的国家威望,一下子空前暴涨。当时的情况,以《史记》的说法是:“诸侯皆欲背秦而服齐”,也就是把齐国,当作霸主国家一样臣服。而更叫燕国看起来绝望的是,一直和齐国你死我活互掐的秦国,这下也似乎认输了,秦昭襄王主动给齐湣王示好,提出两家互相称帝,齐湣王称东帝,秦昭襄王称西帝,也就是两家联手,一起瓜分天下。这段时期,也是战国历史上的重要一段:齐国和秦国相互争霸时代,意图雄霸东方的齐国,成了旨在统一天下的秦国,东出函谷关的最大障碍。对这个障碍,多年来秦国挖空心思想办法,文的武的都用了,结果战场上互有胜负,战场下更针锋相对,几乎谁都占不到谁便宜。而且让秦国更加抓狂的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原大地上合纵大潮蜂起,中原六国连续组织了多次联合讨伐秦国的军事行动,虽说绝大多数都失败了,但让秦国惊恐的是,齐国已经开始借助这股力量和秦国为敌,特别是齐国曾经组织了三国联军,三年苦战攻克了函谷关,让秦国丢了一把大脸。照这样的场面持续下去,秦国一统天下,恐怕只能是梦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不利局面下,燕昭王却终于找到了战胜齐国的钥匙:既然可以合纵攻打秦国,难道就不能合纵攻打齐国?因为对于中原国家来说,秦国虽然是虎狼之国,但毕竟距离遥远,对于眼前来说,实打实的真威胁,却是齐国。经过几代苦心经营,综合国力已经达到顶点的齐国,此时虽然具有雄视天下的实力,却不幸赶上了一位极其缺乏战略眼光的国王:齐湣王。这位国王一辈子好勇斗狠,对待周边的邻居,基本就是不服就打,直到打服为止。而且还耳根子软,最爱偏听偏信。眼光敏锐的燕昭王,一下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立刻紧锣密鼓行动,以乐毅的谋划就是“莫如与赵及楚魏”,也就是许诺分给楚国、魏国和赵国好处,让他们与燕国联合,一道讨伐无道的齐国。由于多年以来,齐国在中原拉够了仇恨,结果几大强国一拍即合:韩赵魏楚燕五国组成了联军,战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合纵战争就此爆发,对象却不是秦国,而是齐国。公元前284年,著名的济水大战爆发,亲自坐镇指挥的齐湣王,被乐毅灵活的用兵打得溃败,齐军一败涂地,五国联军长驱直入。但出于对齐国的恐惧和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其他几个国家的军队,在占了便宜拿到几个城池以后,也就见好就收了,然而真正咬住不放的还是乐毅,亲自率领燕国主力,一路长驱直入,连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下的齐国,闹得比当年燕国还惨,齐湣王在混乱中被杀,整个齐国就剩下了即墨和莒两个小城,在燕国浩荡的兵威面前,几乎就剩下一口气了。对这既得利益,燕国也十分珍惜,而且比起当年齐宣王的残暴来,燕国这次却采取了更加务实的办法:严格规定纪律,废除齐国的残暴法令,所过之处收买人心,一心一意要把已经拿下的齐国城池,消化成燕国自己的土地。同时一口气册封了二十多个燕国宗室,用以巩固在齐国的统治。在燕昭王的谋划下,只要争取了齐国民心,稳定了上层基础,依托两个小城苟延残喘的齐国,覆灭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照着这个局面发展下去,那么战国的历史,必然会出现一个令人惊讶的走向:昔日强大的齐国一夜尽灭,领土财富被燕国打包全收,完成对齐国吞并消化的燕国,必然会一夜拔地而起,成为继齐国之后,又一个抗衡秦国东进的强大力量,甚至短期之内,中原国家也必然会拜服在燕国的脚下。如果历史照此发展下去,恐怕又是一派不一样的风光。就在燕国吞并齐国的过程里,燕国的其他版图,也是滚雪球一般地疯涨,东北的辽东地区,已经尽数成为燕国国土。但就是在这黄金时代,燕昭王却突然病故了,新继位的燕惠王,却恰恰是乐毅的死对头。于是忠心耿耿的乐毅,很快就被燕惠王清算,交出前线指挥权后,仓皇逃到了赵国。这位书写了战国时代一场空前战争奇迹的名将,在赵国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被封于观津。燕惠王得意地以为,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又搬掉了最大绊脚石,一切十分顺利,没有想到正是他这荒唐的行为,给老对手齐国续了命,一直坚持在即墨抗战的齐国名将田单,使出了著名的火牛阵,打败了接替乐毅的骑劫,竟然一路乘胜追击,终于光复了齐国国土,把燕国军队赶出了齐国的土地。齐国最大的一次灭顶之灾,就这样幸运躲过。然而最后的事实证明,这场争斗没有胜利者。败掉大好局面的燕惠王,也失去了燕国雄霸天下的机会,可笑的是,他还把责任归罪给跑去赵国的乐毅,气得乐毅写下了名篇《报燕惠王书》,既向天下人表白了自己的忠诚,更叫燕惠王这位败家子,成了列国的笑柄。然而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函谷关外一直旁观的秦国,在秦国一统六国的大业里,燕国和齐国的这场争斗,却好像是一块天降的馅饼。燕国打败了齐国,却没有巩固胜利果实,随着齐国的反扑,基本被打回了原形。而躲过灭顶之灾的齐国,也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当年称霸东方的风采,秦国一直没办法的最强敌齐国,就这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倒下了。燕国的这次昙花一现,却成了改变战国走向的最大意外事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