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71位:莒墨保卫战——战国 战争概述: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魏韩秦赵五国联军侵齐,连克齐国70余城,齐王被杀,齐国全境仅剩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二座孤城,齐国危在旦夕。其子法章在莒城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而另一座孤军即墨的军民共推田单为将固守即墨。乐毅对莒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略,并一度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燕王新王上任,中了田单的反间计,临阵换将,以骑劫取代乐毅。田单后用火牛阵大败骑劫,并率军乘胜追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将燕军赶出了齐境。 将星指数:★★★★★★乐毅田单 图:乐毅 图:田单 精彩指数:★★★★★★ 政治影响指数:★★★ 图:五国讨伐齐国图 马陵之战后的战国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战国初期风头极劲的魏国从此衰落,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迅速崛起。 而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两代明君的治理下(公元前378年——3公元前301年)走向强盛。 西秦东齐,成了战国中期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格局。 打破这一格局的,竟然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燕国。 到了公元前三十一七年的时候,燕国的国君之位很平稳的传承到了燕王哙手中。 从后人连个名号也没给燕王哙来看,燕王哙的确是燕国史上智商最低的一个国君了,不仅重用小人子之为相,并糊涂到想效仿上古尧舜把位置让给子之的地步。 图:别国搞改革,燕王哙搞禅让 而燕国在子之的手中搞得乌烟瘴气一团糟。 燕太子姬平无法容忍燕国的现状,逐与将军市被密谋造反,子之发现,双方陷入了激战,伤亡巨大。 燕国国内的政局混乱,连儒家圣贤孟夫子都向齐宣王建议,伐燕以救燕民于水火之中。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伐燕,恨透了燕王哙和子之的燕人实施了不抵抗政策,齐军很轻易就进入了燕都,杀燕王哙。 齐军撒退后,燕人共立太子平为国君,即燕昭公。 虽然燕昭公姬平的上位很大程度上是借助齐军的入侵,但燕昭公并没有对齐国有任何一丝感激之情,他记做的是齐国人的破国之辱和杀父之仇。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向齐国人复仇。 图:燕国地图 燕昭公稳定了燕国的政局,大力发展经济,与百姓同甘苦,并以重金招揽各国人才,力图有一番作为。 郭槐、邹衍、乐毅、剧辛等一帮能人都去了燕国,燕国成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打工的宝地。 而齐宣王于伐燕的当年去世,继任的是齐湣王田地。 田地虽然有一个很朴实的名字,但却是一个很张狂的人。 当然,他认为自己有张狂的资本——威宣两代齐君打下来的基础。 齐湣王在任的十七年,是齐国扩张的十七年。从上凭伊始田地就大肆对韩赵魏楚等国屡屡用兵,并在公元前286年吞并了宋国。 商鞅变法后,韩魏燕赵楚五国一直视秦国为最大的敌人和威胁(以所苏秦的合纵之策才会如此有市场),但齐国的崛起让他们感到了前有狼后有虎,先除狼还是先打虎,成了新的政治命题。 对于秦国来说,齐国的强势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可以转移一下五国的目标。所以秦国一直鼓励和煽动齐国做大做强,公元前288年,两家一度共同称帝(齐为东帝,秦为西帝)。 燕国在齐国扩张的时候一直听话的做一个小弟,支持齐国(齐国灭宋,就有燕相苏代的很大功劳)。但其实他只是在等待时机的到来,等待其它国家再也不能容忍齐国的坐大那一天的到来。 齐国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内部问题,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在国内日益坐大,到了齐湣王再也不能容忍的地步。于公元前294年将孟尝君田文驱逐出了齐国。 图:齐国内部分裂,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逃亡 ,成为重要 反齐势力 孟尝君逃亡到了魏国,成为了一只重要的反齐势力,利用自己在各国间的影响力,积极活动各国联合反齐。 魏赵韩燕秦,新一轮的合纵达成了,只是这一次,对手是齐而不是秦。 最终此次合纵的领头人竟然是燕国,有点出乎人意料,也许是其它四国觉得,燕国最弱,让他来带头最放心。 而乐毅成为了五国联军的总司令。 乐毅,赵国人,少年时即以熟知兵法而深得赵人推崇,因躲避赵武灵王赵丘之乱奔魏,在魏国做了大夫。后来在替魏国出使燕国时,为燕昭王的厚待和诚意打动,留在了燕国被燕昭王封为亚卿。 乐毅深知燕昭王复仇的理想和决心,向燕昭王提出,要复仇,必须使合纵之术。为此乐毅先后到赵韩等国进行“串联”,乐毅的才华打动了其它几国,赵国甚至把相印封给了乐毅。 所以五国联合攻齐,乐毅成为了六国的领军人物。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燕赵韩魏秦五国之兵伐齐,而齐湣王率齐军主力迎战,双方在济水相遇。 济水一战,五国联军大败齐军,齐湣王率残部逃回临。 韩赵魏秦四国认为济水一战已经基本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就很快率军回师。 而对于燕昭王和乐毅的燕军来说,好戏才刚开始,他们决定和齐国单挑,一洗前耻。 燕军一路向齐国挺进,而齐军在济水之战后军心焕散士气低落,根本不是燕军的对手。燕军很快就攻破了齐都临淄,齐湣王逃往莒地,却被在垂沙之战后一直向齐人俯首称臣的楚人所杀。 燕军再接再厉,半年内狂取齐国七十余城 。图:乐毅半年攻下齐七十城,创造战国史上的战争神话 战国最强大的国家,被小小燕国攻占得只剩莒城与即墨两座孤城。 燕国,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创造了战国历史舞台上不可复制的黑马神话。 齐国,离灭亡仅剩下两座小城-----莒城和即墨。 齐湣王田地死后,莒城的齐人扶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王。 而即墨军民则推举了齐田宗室的田单为将,死守即墨。 田单是田齐宗族人员,在燕齐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担任相当于秘书的工作。 临淄沦陷,临淄人纷纷外逃,田单一族同样也不例外。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人生,这句话放到田单身上再合适不过。 田单出逃的时候,作了一个很微小的举动。 这小小的动作改变了他和大齐王国的命运。 田单叫家人把自己的车上的车轴尖端部分锯断,并包上铁皮。 当时出逃的人极多,很多人后来因车轴过长过尖互相发生碰撞,车乘被毁从而被燕军所俘。 而田单一族则平安无事的逃到了即墨,此事在即墨人中传开,大家皆称奇。 即墨将领战死,即墨人推举田单为将,驻守即墨城。 田单调整了即墨的防御部署,以身以则,将自己的妻妾都编到了城防队伍中,极大的提高了队伍的士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极得士卒爱戴。 行百里路半九十,在疯狂的胜利面前,乐毅并没有冲昏头脑,他清醒的认识到剩下的莒和即墨看似小城,但其实那里集结的是齐人最精英的部队和人民,战斗力和士气都非常之高。于是他对莒和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占区也是采取怀柔政策,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固有文化,准备从根本瓦解齐国。 乐毅围困莒和即墨三年,却依然不着急,反而退兵九里。 双方开始形成对峙局面。 田单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深知无法在战争上解决掉这个对手,于是展开了政治攻势。 田单屡屡买通人在燕国撒布流言,称乐毅不攻剩下两座孤城,是因为自己想做齐王。 燕昭王对乐毅深信不疑,保持高度的信任。 然而世事多变,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在当太子时,燕惠王就与乐毅有过节,他即位后,本就对乐毅用而不信,田单一直没有生效的反间计在此时起到了作用。 燕惠王派骑劫为大将,取代乐毅。 图:燕惠王换帅成为两国战局转折关键 乐毅不仅仅只是战场上的智者,深知燕惠王收回兵权后的一下步应该就是要他的命了,于是拒绝回燕而是向西投赵去了。 骑劫接替乐毅后,改变了乐毅施行的怀柔政策,施行高压镇策,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在即墨,骑劫先是割掉了齐国俘虏的鼻子,又派人掘齐人祖坟。 骑劫的暴行让齐人的仇恨之火点燃,各种条件和形势越来越有利于齐国。 田单开始准备反击。 兵不厌诈,反击前,田单派使与燕军洽谈投降之事,并派人从民间收两万多两黄金以即墨豪绅的名义送给骑劫以示好。 骑劫以为燕军的投降是板上钉钉的事,从此放松了戒备。 即墨人终于发动了反攻。 但这次冲锋在前的不是愤怒的即墨人,而是一千多头狂燥的公牛,身披五彩龙纹的外衣,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牛尾被绑上浸过油脂的苇草后点燃。 还在睡梦中的燕兵只看到火光冲天,一群角上长刀的怪物冲入军营。 燕军大乱,自相残踏,死伤无数。 随后而来的齐军很轻易的就击溃了已不成军的燕军,燕国大将骑劫在混乱中被杀死。 即墨城被困三载,终于得脱。 田单乘势率兵实施战略追击,敌占区齐民也群起响应,齐军越战越勇,势如卷席,很快将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完全收复,田单从莒城迎接齐襄王回临主持国政,齐国复国。 莒墨保卫战,是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一战,燕国以弱击强,惊艳的将强大的齐国打得仅剩两座孤城,而齐国又在山穷水尽之时,由田单率领实施了神奇的绝地反击,起死回生,一来一回,精彩万分。 而此战最大受益人是秦国,齐国此战虽然复国,但实力大减,渐渐走向衰败,秦国再无对手,一统六国,成为了秦国迎面而来的历史命题。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大多命运坎坷,逃不脱功高盖主或狡兔亡走狗烹的政治游戏规则,而乐毅的命运则和他指挥的伐齐战争一样显得独行特例。在被燕惠王下了兵权后,别人都深以为憾,但乐毅却理智的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同时乐毅清醒的认识到回燕后自身处境的危险,于是弃燕奔赵。赵惠王对从天而降的战争奇才自然非常欢迎,隆重接持了他,并封地望观津,号望诸君。 燕惠王在骑劫大败后,才真正明白了乐毅的贤能,写了一封信向乐毅认错并发出热情洋溢的呼唤希望他能重回燕国。乐毅的回信却冷静而聪明,大意是当初你老爸对我不错(封为亚卿,授予兵权),所以我也对他不错(给他打下了七十座城),可是你小子不仗义(我没犯什么错就把我下了),当然我也不会对你尽忠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你燕惠王这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我乐毅这条客船了。 但乐毅笔锋一转,说当然毕竟你老爸对我有知遇之恩,而我和燕国也算“相恋”一场,再见亦是朋友,我在赵国不会怂恿赵国与燕国作对的,相反我会极力促进燕赵两国交好,搭建两国友谊的桥梁。 所以乐毅不回燕,但也没有得罪燕惠王,反而燕惠王很是优待他的家人,封他的儿子为昌国君,封其弟弟为将军,并给予了乐毅客卿的地位。 乐毅后期频频往来于赵燕二国,使两国关系非常和睦,最后卒于赵国。 与后来讲究忠君报国,过于愚忠的历代名将相比,乐毅身上体现了更多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独具的一种人格魅力。忠君是在双方人格独立相对和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推理下去就意味着“君使臣不以礼,臣则不必事君以忠”),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在乐毅身上尽显无遗。 田单在战场上与乐毅可以旗鼓相当,在战场下,田单的IQEQ也统统不比乐毅差。收复齐国后,齐襄王拜田单为相,对比复国之战中的神勇,田单十多年的为相生涯却相当平淡,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领域均无多大建树。他的神奇好像在复齐之战中就耗完了。 其实这正是田单的过人之处,复齐之后,田单功之高,名之威,已经让齐襄王所忌讳。而田单十分明白这点,所以处处低调处事,毫不张扬。 田单的低调让他平安的在齐国为相十四年。 公元前265年,秦国伐赵,赵国求救于齐,齐国派田单去赵救援。于是赵王愿用三座城池割给齐国,以换田单为将。 田单便留在了赵国,率赵军破燕韩二军。并于公元前265年在赵国去世,平安的结束了名将的一生。 乐毅在当初大胜的情况下,对仅剩的莒墨两座孤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略,这为后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想,乐毅最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残余的齐余势力没有赶尽杀绝呢?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军事谋略?还是个人私利? 谜底已经无人揭开,乐毅的半途而退也让我们无法得知当初围而不攻的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从乐毅的身上,我们看到是一代名将的大仁大智,战争不一定要以暴力和屠杀为底色,莒墨被围三年,我们却没有见到战争史上围城战中的尸骨遍野,百姓相食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场景。在乐毅田单的对决中,战争脱离屠杀而上升为人类行为艺术高度层次中去了。 从这个角度讲,当初抱定了““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思想的乐毅,功成后低调处事以求保全的田单,都是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