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盆窑黑陶越千年 抗日志士美名传

 二高园地 2023-09-23 发布于河南

盆窑黑陶越千年 

 抗日志士美名传

刘学敏

   盆窑村位于缑氏镇北1.5公里处,南临马涧河,北隔白云山与顾县村接壤,东靠顾刘公路,西邻陶化店。盆窑行政村辖盆窑湾、盆窑寨、东王河、西王河4个自然村,14个村民组,1800亩耕地,2780口人。

        盆窑村有20多个姓氏,分别是张、王、李、赵、冯、高、刘、董、吴、孙、左、梁、魏、段、姜、胡、武、文、昝、耿、崔、杨等。

       盆窑村不算大,但盆窑古文化遗址、盆窑黑陶制作,革命先锋刘子翰、西王河抗日义士冯长法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

    一、盆窑遗址

       千百年来马涧河流淌不息,这是一条灵动的河,也是盆窑的母亲河。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人居住,典型的盆窑古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说明。盆窑古文化遗址位于缑氏镇盆窑寨东南,处于马涧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顾刘路从遗址东侧经过,一条村级公路从其中南部贯穿直达盆窑寨。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地面散落的遗物较少,采集的陶片主要出自马涧河南岸上现代人挖坟取土翻出来的土堆之中,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褐陶、夹砂灰陶和磨光黑陶,纹饰有绳纹、素面,器形有杯、罐、盆、尊等。从发现的陶片来看,该遗址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该地区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黑陶制作

(一)盆窑黑陶的历史演变

盆窑黑陶从商周起开始制作,数千年来,从粗糙到精细,从古人用以烧水、做饭,到以后遍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盆窑人辈辈相承传,使盆窑黑陶在中原一带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名牌产品。

盆窑黑陶工艺复杂、有几十道工序,镢头刨、担挑、肩扛、上轮子手拐、下轮揉泥等等全是重体力活,工效低微,一年也做不出几窑。从业者全是贫困人家子弟,辛苦一年也难以糊口,且满身病痛,很难有长寿的黑陶匠人。出货以后,除留一部分自己去卖外,大部分批发给村人。逢村镇庙会去摆摊,有的则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有的为卖个好价钱还挑到百里以外去游乡,游乡大部分以换粮食(粗粮)红薯片为主。卖盆人挑担到村口高喊一声“卖瓦盆瓦罐”,全村人都能听见纷纷走出家门讨价还价。为了生活,有的能工巧匠走出盆窑,到河南的一些地方,到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山东等地传播制作技艺,惠济一方百姓。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盆窑黑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因当时社会需求量大,又是大集体时期,像取土、运土、澄泥、拉煤是倾全生产队之力来做,每一个队都有一盘轮子在转。工匠的报酬也能提高。做一个窑有几百工分,另抽二份货做经济补偿,外加礼仪补助。这样工效提高了,两个月能做成三—四个窑。社员们发货四乡去销售,交回本钱,另记工分,还能挣一车煤钱。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快速发展,塑料制品、铝制品、合金制品大批涌现,黑陶器材被替代,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二)盆窑黑陶制品的制作工艺流程

1.选土、取土、晒土


盆窑黑陶对胎料土的要求非常苛刻,必须用优质红胶土,这种土料质地细腻,粘度大,呈棕红色,辨状,带黑筋,无杂质,非常纯净。盆窑沟壑多,红土遍地,有的裸露在外,但土质不好,杂质多,石头多,土的颜色不重,发白发黄。所以制陶人不惜舍近求远,或深挖地下找所需土料。盆窑今保留一古窑洞,深入地下近十米,洞深有二三里地,直达白云岭洼。相传是制陶人取土所留。


每年的春天是盆窑制陶人最忙碌的时候。因春天天气稳定,雨水少,气候干燥。这时往往都要备足一年用料。制陶人是全家出动,男女齐上阵,刨的刨,担的担,抬的抬,刨土运土,如人手少,还要找人帮忙。运土到窑场,或在附近小路晒十天左右,中间要多次翻土。遇天气有变,要把土拢成堆,盖起来,谨防淋雨,直到把土晒干。

2.澄泥

澄泥需两个池子:搅拌池和沉淀池。搅拌池深两米余,分圆形和椭圆形,直径约1.3米,用鹅卵石砌内壁。沉淀池,选地势稍高一点的地方,方便挑水,深80-90公分,面积可大可小,紧靠搅拌池。底部平整,铺一层细沙。池的周围呈慢坡度,不能修成直壁。

澄泥这道工序需多人参与,运土、担水、把晒干的红胶土与水在搅拌池混合,直至池子水将满。这时三四个壮汉手握木杵(竿长八九尺,竿一头接一杵头,径粗10余公分,长20公分,另一头安一把手)。壮汉站在搅拌池四周用力下捣,皮杵头深入泥中,并快速上带搅拌,直至把搅拌池中上下全部变成均匀的稀泥浆。后开始向沉淀池倒浆。工具是一木桶或铁桶,桶两侧上下系绳,两人协同作业进行倒浆。这样反复地加土,兑水,搅拌,倒浆,直到把备土用完等。三四天以后,在泥浆完全沉淀后,可把沉淀池表面清水排出,然后让其自然晾晒,使其成型,能够搬走。

3.胎料的储存

在陶窑的一侧,紧挨制坯轮和揉泥的地方,挖一长4.5米,宽2米,深1米的土坑,叫储泥坑。沉淀池的泥浆渗透、日晒成型后,即可搬运。先用铁铲切块,清除表面树叶、杂草和底部的沙石、杂质,用绳架抬到储泥池,层层码放,可高出地平1米—1.50米。搬运时,泥料要分级保存。分级保存的好处是根据制品的精细程度用料。泥料可保存一年左右。表面也可洒水使其保持湿润,以省力省工。
4.制坯、晾晒、修补、成立型

制坯包括揉泥、毛坯成型、晾晒、修补、定型等环节。首先是把泥块放地上反复踩踏,叫踩泥。踩软后放在泥案上揉,像揉面团一样,边揉边清除中间杂质叫揉泥。几十斤的泥土得好长时间揉。泥块很硬,制陶人在揉泥的时候,满头大汗,气喘嘘嘘,从不与人说话。泥揉成后,分割成小块,继续揉制成小鼓状泥胎,整齐摆放备用。揉泥一般由年轻人和徒工来做。


制坯是在高速转动的转盘中间,用脚把轮子推转,不用很高速。一手捂在外,一手握挙,同时同力,内砸外拍,把底砸园砸大,把泥挤向围边,外手的作用是一保证底园,二不偏离中心,三控制底部大小,四把挤出的泥向上隆起。大件制品,如大罐、鱼盆,因泥胎大,需用石杵砸,也是一手持杵砸,一手在外拍打。轮盘连接一加力轮,加力轮用木头和泥巴做成,既大又重。轮上有一碗底状圆  ,是插搅轮棍的地方。如遇轮子提速,插上搅轮棍用双手拐动,最高速可达每分钟近2000转,大件制品,要几次加速才能完成。速度提起后,制陶人顾不得喘一口气,赶紧拉坯。先用湿布蘸水把泥胎内外湿润,双手一内一外夹紧、挤住、拔高,靠全身力量一气哈成,这时匠人才敢喘口气。高手匠人抽出的同类产品,不用尺量,仅靠目测即能做到高低、大小、厚薄、重量、外观一致,不差分毫。坯子做成后,两手拉一细钢丝,随着轮盘的转动,贴轮盘一拉,便可分离。这时坯子既薄又软,有的仅几个毫米厚,搬动时需用一个半圆的残盆沿托衬,两只胳膊拿捏好力度,呈园形小心搬动,初学者往往一搬便把坯子挤成一堆。坯子下轮后,放在一块五六尺长的木板上,放满托出晾晒,刚做的毛坯极易变形,要用刮子(一面直边,一面弧边)修补,使变形部分复原。坯子没有定型前要多次刮,有些由于风吹和日照不匀形成的小裂纹,可用温水刮子反复刮几次,即平。同时在晾晒中,不时转动方向,使之均匀晾晒。


5.烧制

盆窑黑陶的烧窑,一般选在五六米高的土崖头。掏出窑室,炉堂、火道、烟囱。新挖的烧窑,要用泥巴把窑室抹一遍。黑陶器是火中求财,制陶人敬的是太上老君,每次烧窑前都要祭拜,祈求庇护。烧窑过去一直用柴烧,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用烟煤,一锨一锨往炉堂撒,烧一窑货,大概用1500斤煤。后用无烟煤,打煤饼。烧一窑货,需煤近两千斤。煤饼制作是把煤加土加水混合拌匀,用平头锨在平地用锨抹平、切块,晒干即成煤饼。把煤饼全部装到炉堂内,架在炉条上,先用小火烤窑、除湿,要烤几个小时。大致烧窑近一天时间,到最后关键时刻,加柴增火力。这时匠工们密切关注窑内火色,直到窑室火色通透一体,火光发白,才到火侯。这时把炉堂门用泥巴封严,仅留一个小孔,上边的烟囱也盖住一半。如开始封窑,要两人同时进行,一人封窑门,一人封烟囱。要喊号子,上下同时堵死。窑封得越严,制品着色越好,如烧不到火侯,堵不严烟囱、炉口,即出红货。

封窑三天以后,即可开窑。自此,盆窑黑陶制作工艺流程结束。

(三)盆窑黑陶的种类

据偃师县县志记载,盆窑村是我国黑陶器的重要遗址,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属龙山文化的一部分。

黑陶器,盆窑人称为瓦盆,即生活适用器。它就是一些盆盆罐罐,经济价值低,适用价值高。

盆窑黑陶器品类很多,计有数十种之多。

厨房用品有:瓦水缸,生豆芽缸,和面盆,蒸茏盖,筷茏,泔水盆,大粮罐,面罐,送饭罐,面鱼盆,淘菜盆,添锅盆等。

生活适用品:养鱼盆,洗脸盆,洗衣盆,洗脚盆,尿盆,花盆,夜壶,毛桶(毛罐),花瓶,香炉,砚台,笔筒,灯台,帽盒,小瓦罐和陶绣球(即绣绣蛋,是小孩玩具)等应有尽有。

盆窑黑陶器,胎质细腻,皮薄,质地好,不渗水,精巧玲珑,以结实耐用著称。其外观漂亮,黑中发亮,如墨如漆,轻轻敲击,似钟似馨。在一些观赏器上还有精美图案,如大鱼盆上,是鲤鱼闹莲,帽盒上是八仙过海,有贴画,有刻画,有简单,有繁杂,但都栩栩如生,灵动逼真。花有花蕾,有的含苞,有的怒放,莲叶上的水珠像在滚动,鱼好像在游,水好像在流……大的鱼盆高近50公分,口径80-90公分,可盛水三担空盆得两人抬,小的罐仅几公分高,口径不过十公分,是小孩玩具。

现重点介绍盆窑黑陶的两件代表作:帽盒和灯台。

帽盒,一般摆放在厅堂案头或内室,存放一些精细贵重物件或重要文书之类。它既是观赏器,也是适用器,因形如帽子而得名。帽盒高25公分左右,直径约35公分,分盒和盖两部分。盖子上有一个圆形抓手,盒子上部口沿处靠里侧做有自扣,扣上盖子严丝合缝,不会滑脱,帽盒的外部刻有图案,有虫草花鸟,还有人物故事。经滑石粉打磨,上光,烧制出来非常精美。由于它是两部分对接,烧制时极易变形,所以成品概率较低。帽盒不在市场上出售,一般就人所求或人情,送礼时特制。

灯台,放油灯的器物,高有20公分,灯有泥灯,陶灯,铜灯,铁灯,燃生棉油和菜油。为扩大光照范围,设计出灯台,它有上中下三部分,下有底盘,一空心中柱相连中盘,上有托灯碗。其作用是底盘放火石、火镰、火架,中盘放剔灯签和燃过的火柴梗,托灯碗放灯。底盘有12公分左右,中盘直径7-8公分,托类碗直径有6公分左右。由于灯台底盘大,所以相当稳定,灯台的制作代表着盆窑黑陶的最高境界。一团泥在匠工手中神奇般的变化,先做出底盘,中间拔出一中空圆柱,高出底盘10公分,从中柱上再分离一中盘和底盘一样由两个手指一抬,盘沿翘起,继而又拔高中柱,最后形成一碗状。这个制作过程仅能看出变化,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更难以文字表述,就是工匠也仅是能做出来,但说不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们靠的是实践积累,靠的是心领神会,靠的是力度拿捏,才能随心所意。只有亲临现场观看制作过程,才能品味和领略到匠工们一双粗大泥手的灵巧和神奇,才会对他们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体育学院的师生到缑氏支教,参观了灯台的整个制作过程,深感神奇。

        三、 革命先锋

       刘子翰,生卒年月不祥。早先毕业于省立开封师范,在学校已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应杨章武邀请,到缑氏官庄任小学校长。为了推动偃师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1933年,刘子翰在官庄小学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反帝大同盟”,名义上是以读书会的形式出现,发展进步青年学生为反帝大同盟的盟员。参加的教师有郭也声、戴叶零(戴林生)、段伯鸾,学生有刘健先、韦少融、杨秀怡、韦绍先、陶霓瑞、姬金声、刘万良等。
         “中华反帝大同盟”成立后,主要开展了两项革命活动:首先开办了两个壁报,一个是“火炬”,象征着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一个是“蓓蕾”,预示着中国的新生力量壮大。其次,参加“中华反帝大同盟”的师生,深入农村,开办夜校,发动广大受苦百姓。刘子翰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广泛座谈,启发农民的觉悟,壮大了革命队伍。
       1933年11月,在刘子翰的带领下,以官庄小学为中心发起了要求恢复教育津贴的运动,这场运动很快波及到洛阳。运动起来后,在刘子翰的带领下,所有参加斗争的学校及有关人士共同成立了“恢复教育津贴委员会”,并确定刘子翰为主要负责人。
        由于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广泛,国民党偃师县当局对革命师生恨之入骨,1934年春季勒令官庄小学停办,1934年夏季开学后,将刘子翰、戴叶零逮捕,送洛阳县第三区(平乐),次日转开封,被关在中统驻豫党务调查处。段伯鸾转移脱险。
        注:参考偃师党史第一卷第23页——25页
   
四、誓死抗日
  1944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且伴有风,天空像要下雨的样子。驻扎在偃师缑氏泰山庙的日本中队派遣了日伪军十几个人,趁着天黑偷偷摸进了距离缑氏村西五里之外的西王河村,准备偷袭该村的抗日游击队(即当时段庚寅所带领的队伍),顺便再抢些粮食。
  西王河村在一条小河两侧,小河北面绵延五百米,大部分村民住在河北,呈弓形状,小河南边靠西约百十米处大多住着王姓人家,中间有一天然小岛,整个村庄与其周边地形状犹如莲花,空中俯瞰,莲花六瓣,分向六方,这里土地肥沃,享有天然粮仓之称。日本鬼子对这里早已唾涎三尺,更何况村里还有抗日游击队。
  当时,冯长发只有21岁,是段庚寅抗日队伍一员干将,(段庚寅,段湾人,当时号称段司令,原是土匪头,后参加抗击日本,旗下有四、五百人,在当地声名显赫,有一次在巩义鲁庄与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其部下被日伪军俘虏,导致全军覆没,)。冯长发是父母的独生子,值此准备结婚,得知日本鬼子要偷袭村庄,他毫不犹豫和其他队员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埋伏村庄的崖垴上,准备给日军迎头一击。先有几个日伪军趁着夜色进入小岛的张姓人家,抓住女主人,要她说出游击队藏在那里,谩骂,欧打,还抢粮……坏事做绝,罪恶滔天。另几个日伪军乘机趟过小河,进入村庄,破门闯入冯姓人家,见东西就砸,见粮食就抢,因大部分村民都在崖垴上,没有出现伤亡现象。
  队员们早就恨透了日本鬼子,看到时机已成熟,就开始还击敌人,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借助有利地形,游击队居高临下,日伪军便潜入家园,伺机反扑,尽管枪声激烈,由于游击队员射击技术不太好,双方伤亡不大,冯长发抓住机会射中第一名伪兵后,队员们欣喜若狂,后又射中一鬼子胳膊,鲜血直流,疼得日本鬼子哇哇乱叫,受伤的鬼子看见绳子上挂有织晒的白布条,就扯下一块捆住胳膊。此时,日本鬼子恼羞成怒,对游击队发起猛烈冲锋。毕竞日本鬼子训练有素,双方对打射击中,冯长发肚子被打中一枪,肠子流了出来,但他顾不上包扎,和队员们勇敢回击,打败日伪军一次次进攻,小鬼子见状,只好夹起尾巴逃走。此次战斗,日伪军一死一伤,冯长发因失血过多,再加上天空又下着小雨,鬼子逃走后,几个人赶紧抢救英雄,把肠子塞进去,又流出来,反复几次,疼得他大汗淋漓,因当时条件有限,天又黑,无法送日本鬼子盘踞的缑氏医院医治,由于伤势过重,最后冯长发壮烈牺牲。
  冯长发牺牲后,日本鬼子多次扫荡西王河、段湾等,均没捞到好处。这场战斗冯长发可称为英雄,当时被传为佳话。冯长发的父亲当时40多岁,儿子被日伪军打死,家里的粮食又被抢走,气愤交加,找土匪算帐,由于官匪勾结,于1947年残死在县匪警屠刀下;长发母亲,儿子牺牲,丈夫被杀,悲愤欲绝,哭瞎了双眼,孤苦伶仃,后来一直由其弟冯书克一家抚养,坚强的英雄母亲1971年去世,享年81岁。至此,罪恶的日本鬼子,该杀的土匪,害得英雄冯长发家破人亡。
  随着时间推移,这段历史鲜有人知,解放后,人们也没有将英雄上报政府,因此,偃师县志至今没有记载,但英雄的壮举,总有人不会忘怀。尤其在今天和平的年代里,后人们永远铭记着这位英雄,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让我们纪念英雄,永远铭记英雄的事迹。抗日英雄冯长发永垂不朽,永载千秋!

盆窑不仅出现了抗日烈士冯长发,还有:  
 郝俊生,1944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副连长。1956年2月10日在四川凉山剿匪中光荣牺牲。
王治国,随刘邓大军南下,因光荣负伤返乡,后人保存有刘邓颁发发的奖章、证书。 

      
 盆窑,一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村落;盆窑,一个彰显红色基因的村落。盆窑百姓,既有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又有奋起抗争的革命精神。在党支部书记刘松强等一班人的带领下,2019年4月份以来,修水泥路1249米,加宽出村道路600米,种植绿化树木2000多棵。
相信盆窑人,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上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刘学敏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