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现通 | 端午节里说屈原

 二高园地 2023-09-23 发布于河南


端午节里

说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

文/李现通

端午被韩国申遗了去,许多国人愤愤不平,我则淡然一笑,因为,这只能说明中华文明影响深而远,深乃开化蛮夷番邦,远及周边诸国东亚南洋。

说端午,当然离不开屈原。端午节并不是为屈原而设的,却因屈原彰显了民族的良心。

闻一多先生曾作《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证明端午是中国远古时代图腾祭的节日,时间比屈原更早。《端午考》一文指出,古人在每年端午这天,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吃粽子和竞渡活动,粽子投入水里让蛟龙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人们以赛龙舟的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人们崇拜信仰的对象,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最早的中国”(国家夏都博物馆)遗存有绿松石龙,两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乃至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也有众多对“龙”崇拜信仰的遗存,都表明端午是一个龙的节日。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的绿松石龙

最早的龙,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象征。远古时候,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山林沼泽,人们生产力和武器都十分的落后,人经常遭受到猛兽的攻击。先民和时下的人们一样,打不过就臣服,就拜为大哥,所以用猛兽来做自己的图腾以求神灵的保佑,熊、罴、虎、豹、狼、蛇、鳄、貔貅等都做过部落图腾,随着部落之间的战争和融合,最后,产生了“龙”这一多图腾的复合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就是娱龙敬龙。

虽然有了“龙”的保佑,人们并不能时时处处逢凶化吉,尤其是端午节,阳气极盛、苍蝇滋生、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盛行,俗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所以要“驱五毒”“避邪气”。

民间习俗中曾流行着“躲午”的习俗,未满周岁的儿童要到外婆家躲藏,意即避免受害。古老的黄土高原,流传着端午节给小孩穿绣有五毒图的肚兜、背心、鞋帽等,这是按照“以毒攻毒,厌而胜之”的原则,对邪毒之物以达到制约、抑制的效果。

更为普遍并流行至今的习俗是挂艾蒲、佩香囊,以驱毒辟邪。

挂艾蒲,通常是将艾、榕、菖蒲用红线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艾叶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艾叶烟熏防疫法是古代最为常见且简单易行的防疫法。

端午节这天,孩子们都要佩戴大人缝制的香囊,香囊内装的是各种有芳香味儿的中草药,奇异的香味会使蛇蝎等害虫避而远之,又可起到芳香化湿、杀除病菌、驱邪避瘟、祛病强身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自身预防疾病的能力。

南方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可见雄黄酒的威力。

民间还有给儿童系五彩绳的习俗,用五色丝线系在儿童手腕上,以辟邪驱毒。

闻一多先生说,先有端午节,后有屈大夫。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过端午节和纪念屈原放在一起呢?

屈原是和楚王同宗的楚国的贵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楚王为芈姓熊氏,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瑕,封在屈地,叫屈瑕,屈原就是王子屈瑕的后代。

顺便科普一下,教科书上总是说,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其实不然,因为楚国是与西周并列的南方大国,不是西周分封的,所以,楚国国君很早就称楚王,而为西周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子牙也只能称“公”,因为楚国敢和西周叫板“称王”,让周王很不悦,周昭王亲帅各路诸侯去讨伐楚国,楚庄王也当仁不让“问鼎中原”。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年轻时很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屈原的主张与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当权贵族相左,而当时秦国要“远交近攻”,逐个击破六国统一天下,派出使者张仪贿赂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离间怀王与屈原的关系,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不顾屈原反对,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并将屈原逐出郢都,罢黜流放。没过多久,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前往被秦国,被秦国囚禁,直至死亡。怀王的儿子楚襄王即位后,和其父一样昏庸无能,重用子兰,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流放中的屈原听到消息,对前途彻底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

在同年五月端午日这天,屈原抱着一块儿大石头,投汨()罗江自杀。

老百姓听到噩耗,争先恐后来打捞他,结果一无所获,原本五月初五这天人们有吃粽子的习俗,于是就把粽子投进江中给鱼吃,以避免鱼们吃掉屈原的尸体。

清代学者吴钧《续齐谐记》记载,据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怀念他,往江里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粽子来祭祀屈原。到这个时候,整个吃粽子的本意,都已经变成了祭奠屈原。

就这样,端午节在屈原死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祭祀屈原的活动与先前端午节的活动融合在了一起,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屈原也是唯一一位在四大节日里获得全民纪念的历史伟人。

为什么两千多年来只有屈原独享这份哀荣呢?

首先,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2400多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洋溢着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真挚执着的念祖爱国忠君恋乡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不畏邪恶势力、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离骚》在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采用夸张手法与比兴手法,是积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杰作。后世常以“风骚”称诗歌,“风”就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二者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是集体创作的,没有具体的作者,屈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辞赋之祖”,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更重要的,屈原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忠君爱国士大夫,正直无私,冒死进谏,忠诚不二,视死如归 这个形象契合了儒家的内在精神,也是中原文化圈所推崇的一种品质。这么一来,屈原的品质就契合了中华文明最底层的精神。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则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处世哲学。

屈原塑像 朱惟精创作

同时,屈原是一位悲剧人物,屈原出身王族,有政治抱负,有治世之才,有文学才情,如遇明君,本可大展宏图,却一再被排斥被流放。同时,楚国当权者听信谗言,迫害忠良,误国误民,导致楚国被击败灭国。后世的众多有抱负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屈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写到:“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斡弃周鼎,宝康瓢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后世诗人阵志岁《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还有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对屈原的遭遇发出由衷的慨叹。

中国人特别推崇悲剧英雄,如关羽、岳飞,可能是从屈原开始的吧。屈原忠君爱国,却不得不投水自尽,这就是完美的悲剧剧本。

影视剧中的屈原形象

最重要的,两千多年来人民纪念屈原,是因为屈原是一位悲天悯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幼时生活在平民之中,十分同情贫苦的百姓,从小便乐善好施,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这种对民众的关怀贯穿他一生,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至艰苦之地,他始终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同情民众遭遇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屈原这种美好品质的写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至今为后人所传颂。屈原高风亮节的作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1

-敬请期待下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