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杰出人物评价之哲学家

 二高园地 2023-09-23 发布于河南


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中国历史杰出人物评价

刘学敏

       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长河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使得中国历史精彩纷纷呈。

       杰出人物是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了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到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今对杰出人物简介如下。

12

 哲学家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

3、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继承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否认有鬼神主宰世界。认为道无为无形、超越时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是万物的创造者,“物物者(道)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庄子知北游》)。认为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故“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一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要人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以养生避害。

4、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今山东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的思想是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

5、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荀况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

      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

      著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

7、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8、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阳明心学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上,承程颢和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与朱熹理学多有差异,集明朝儒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9、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别号梨洲老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在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10、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刘学敏根据相关史料编撰
(未完 待续)

1

-敬请期待下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