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旗制度的产生和清初八旗旗主的变化小考

 白衣钱子 2023-09-23
八旗制度的产生和清初八旗旗主的变化小考

八旗的产生

最早的八旗制度,实际上是旗主-牛录(佐领)制的简单框架结构,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这一年,其实只有两旗,每旗下两个牛录,管辖三百丁,因此也有说是“四旗制度”,但应是“两旗两牛录制度”。

这时的两旗就是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哥儿俩,努尔哈赤是黄旗,舒尔哈齐是黑旗,两个旗的旗众是一样多的,朝鲜那边的文档称呼他们为“二酋”,而大明朝则是继续采用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准备怀柔舒尔哈齐,这是后话了,明朝这样的安排,导致了努尔哈赤最终钉死了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的黑旗因为夜间看不清楚,所以在这一时期改成了蓝旗。

同年,努尔哈赤已灭哈达,人丁增多,遂加以整顿,把哈达部单列一旗,由哈达部投降首领吴尔古代和褚英共同管理,这个旗为白色。不久以后褚英便干掉了吴尔古代,自己独任旗主,而舒尔哈齐的蓝旗也得到了扩充,舒尔哈齐的异心越来越重,努尔哈赤为了防止可能的内乱,把代善也派去和舒尔哈齐一起管理蓝旗。

八旗制度的产生和清初八旗旗主的变化小考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舒尔哈齐坏了事,原来的蓝旗进行了改编,一半多由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管理,还是称为蓝旗,剩下的一小半由代善管理,改为红旗,这样努尔哈赤就有了四个旗,分别是黄旗-努尔哈赤;蓝旗-阿敏;白旗-褚英;红旗-代善。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褚英也坏了事,白旗这时进行了改编,大部分的牛录给了皇太极,由他担任旗主,剩下的小部分牛录交给褚英的长子杜度,成为白旗的小旗主,可以理解成是二把手。

八旗制度的产生和清初八旗旗主的变化小考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下令将四旗改为八旗,具体改编如下:努尔哈赤的黄旗分成正黄旗和镶黄旗,还由努尔哈赤管理;代善的红旗分成正红旗和镶红旗,正红旗旗主还是代善,镶红旗旗主是代善的儿子岳托,另设岳托的弟弟硕托为小旗主;阿敏的蓝旗分成正蓝旗和镶蓝旗,其中正蓝旗是新获得的人丁,旗主为努尔哈赤的五子莽古尔泰,另设一个小旗主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弟德格类,镶蓝旗为原蓝旗,旗主还是阿敏;皇太极的白旗分成正白旗和镶白旗,其中皇太极的牛录部分成为正白旗,旗主还是皇太极,杜度的牛录加上努尔哈赤的七子阿巴泰的人丁成为镶白旗,杜度是旗主,阿巴泰是小旗主。

八旗制度的产生和清初八旗旗主的变化小考

努尔哈赤死前,按照草原民族的传统,即嫡长子继位,嫡幼子继产,把自己的两黄旗拆开,当时正黄旗和镶黄旗各有30个牛录,努尔哈赤将正黄旗的15个牛录交给阿济格,另外15个牛录交给多尔衮;镶黄旗中的15个牛录交给多铎,剩下的15个牛录还在努尔哈赤的手里,按照他的本意,是想等到自己死后,由多铎再继承自己的那15个牛录,这也符合上面提到的“幼子继承制”的传统。

经过这次改编,镶黄旗成为努尔哈赤手中亲领的旗,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小说和电视剧中说镶黄旗比正黄旗要NB的原因。

八旗的旗主一览

努尔哈赤初创:

正黄旗旗主和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正红旗旗主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岳托和硕托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杜度和阿巴泰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和德格类

镶蓝旗旗主阿敏

努尔哈赤去世前:

镶黄旗旗主多铎

正黄旗旗主阿济格和多尔衮

其余不变

皇太极时期:

正黄旗与镶黄旗旗主为皇太极

正蓝旗旗主为自己儿子豪格

镶蓝旗旗主为济尔哈朗

正白旗旗主为多铎

镶白旗旗主为阿济格

正红旗旗主为代善

镶红旗旗主为岳托

多尔衮时期:

正黄旗与镶黄旗皇帝顺治

正白旗与镶白旗多尔衮

正红旗满达海

镶红旗罗科铎

正蓝旗多尼

镶蓝旗济度

上三旗与下五旗

八旗分上三、下五,与尊卑贵贱无关,而是基于皇帝巩固皇权的考虑。最早并没有上三旗,上三旗也并不总是镶黄、正黄、正白三旗。

旗主都是努尔哈赤家族的直系子孙或旁系侄子,在本旗下,军、政、民、财诸多大权集于一身,是旗主的资本。手里有多少兵,旗下有多少诸申、包衣、阿哈和土地财富,决定了旗主在商讨包括议政、出战等重大军国决策时说话的份量。

这套部落血亲制度,导致旗主的权势过大,不利于集权。从皇太极继位开始,他要参考汉族的政治制度,强化皇权,打压旗主的权势。详情请看:民主制的大清国

为了方便区分,用不同的“代”来代表不同时期的八旗旗主。

1626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即位,努尔哈赤留下的老八旗均为I代,他们各自旗主关系为:

I代镶黄旗多铎、I代正黄旗阿济格与多尔衮;I代正白旗皇太极、I代镶白旗杜度;I代正蓝旗莽古尔泰与德格类、I代镶蓝旗阿敏与济尔哈朗;I代正红旗主代善、I代镶红旗主岳托。

为了巩固汗权、皇权,皇太极在自己在位的十多年里,对老八旗的原旗主、旗色和旗下牛录数量等做了频繁的调整。

首先他就把自己的正白旗改成正黄旗(II代正黄旗),把努尔哈赤留给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皆为乌拉氏阿巴亥所生的同母兄弟)的老两黄旗改为新两白旗(II代两白旗),这次换旗是因为当时后金国人认为黄色是国主之色,因此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性,皇太极将两白旗与两黄旗对调。

其次,从杜度手里夺来老镶白旗,改为镶黄旗(II代镶黄旗),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

在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中,故意压制年岁较大的阿济格,改由多尔衮出任II代正白旗旗主。

1627年,借失永平等关内四城、征朝鲜时怀有异心为理由,惩治镶蓝旗阿敏,以性格恭顺的济尔哈朗代替(都是舒尔哈齐之子,努尔哈赤的侄子)。

1632年,老正蓝旗(I代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病死,德格类继任,1635年,德格类也病死,同年有人告发莽古尔泰和德格类谋反,皇太极借机没收正蓝旗。他的步骤有三:

第一, 将老正蓝旗的8个牛录交给II代镶黄旗旗主豪格、3个牛录交给小旗主阿巴泰,以增强II代镶黄旗的实力。

第二, 将II代正黄旗的剩余的I代正蓝旗合并并平分,其中一半是新的正黄旗(III代正黄旗),另一半是新的镶黄旗(III代镶黄旗),均由皇太极自己统领。

第三, 原来的II代镶黄旗,即旗主为豪格的,改为新的正蓝旗(II代正蓝旗),旗主还是豪格,小旗主为阿巴泰。

此时,皇太极和豪格父子拥有三个旗:新两黄旗+新正蓝旗(III代两黄旗+II代正蓝旗)。在八旗旗主中占有明显优势了,也可以视之为出现时间最早的上三旗。

1643年皇太极死后,八旗贵族又为争权夺势差点内讧,最后以让5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的方式,各旗暂时达成了妥协,但也存在一个调整事件,具体发生时间是那一年的八月,即皇太极刚死的一两个月的时候。

这时多铎已经得到了努尔哈赤时期的I代镶黄旗的剩余部分,即15个牛录,这样他的原I代镶黄旗(实际应是II代镶白旗)有30个牛录,超过多尔衮的原I代正黄旗(II代正白旗)的实力。多尔衮借口多铎犯错,夺走了他手中的15个牛录,这样多尔衮、多铎手中的两白旗为III代两白旗。

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顺治进入北京之后的1648年,多尔衮又对各旗进行了一些调整,他先是逼死豪格,趁机夺过豪格的II代正蓝旗。第二年,1649年,多铎病死,多尔衮再把多铎手里的III代镶白旗拿到手中,这样II代正蓝旗加上III代两白旗进行混编,多尔衮成为新的两白旗(IV代两白旗)的旗主,经过削弱的II代正蓝旗成为III代正蓝旗,交给阿济格、多尼(多铎的次子)、博洛(阿巴泰的三子)和岳乐(阿巴泰的四子)共同管理。再把II代正蓝旗和自己的III代正白旗合在一起重编,再一分为二,形成更新的两白旗(III代两白旗),由自己和阿济格分别统领。

八旗制度的产生和清初八旗旗主的变化小考

这时候就没有上三旗了,因为皇帝手里只剩下两黄旗,变成了“上两旗”;而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的儿子各掌握一个旗,成为八旗内势力最大的一个派系。

1650年,多尔衮死了。顺治亲政后,针对多尔衮、阿济格等人追罪,把多尔衮重编后的IV代正白旗收归自己手中,再加上原来的III代两黄旗,更新的上三旗形成。

清代入关后,上三旗的最终局面,从此固定不变了。

八旗制度的产生和清初八旗旗主的变化小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