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三桂一伙为何输掉了战争?三个致命原因,吴三桂败的不冤

 历史研究室 2023-08-21 发布于江苏

作为明朝最为重要的边关守将,吴三桂无疑是不合格的,不仅没能及时的勤王,反而在明朝灭亡后想要在大顺军和清军之间反复横跳,迟迟不肯做出决定,最终在利益面前投降了清朝,从明朝辽东总兵摇身一变成为镇守云南的平西王。

三藩之乱

吴三桂享尽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背尽天下骂名,被狠狠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随着清朝在中原站稳了脚跟,以平西王为首的三藩成为摆在康熙面前的首要问题,在康熙眼中,撤掉三藩他们肯定会叛乱,不撤掉三藩日后也会反叛,干脆一刀切。

对于康熙的削藩诏书,吴三桂的确出乎意料,毕竟他自认为对清朝劳苦功高,再说云南也是顺治赏赐给自己的封地,自己苦心经营多年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现在说撤就撤,自己答应,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手下也不答应。

说实话,吴三桂已经年过六十,即便想要造反也没有那么大的心思,但随着撤藩诏令的不断送来,吴三桂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起兵反清。

吴三桂

毕竟吴三桂身经百战,手下的将领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精锐,初期的攻势的确令清朝很慌,一度攻下清朝半壁江山,以至于清朝都打算退回关外了,但在如此大好的局势下,短短五年,吴三桂一伙就输掉了战争。

说实话,吴三桂起兵本来就很仓促,加上三个致命的原因,他的失败真的不冤。

致命因素一:吴三桂一伙人为何要起兵?

首先就是吴三桂一伙人为何要起兵?是匡扶明朝还是驱逐鞑虏?都不是,对于吴三桂而言,他起兵只是为了几个亲戚而已,而大多数的将领则是为了保住手中荣华富贵才力劝吴三桂起兵

或许刘玄初等少数人怀抱有匡扶明朝的想法,但夏国相、胡国柱等人则是怕自己依附于吴三桂的权势因为削藩而消散。

是匡扶明朝还是驱逐鞑虏?

可以说吴三桂以及大部分核心领导层起兵的原因不过是为了保住家产妻小,是不会有不惜一切也要博取天下的决绝的。

致命因素二:政治上的原罪,无法号召天下

其次就是三藩身上的原罪,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都是明末跟随满清入关镇压汉人起义的汉奸,这批人的起兵反清本来就是一件滑稽的事情,无论是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或者是耿精忠自立为帝,都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三藩只是因为反清走到一起

毕竟吴三桂弑杀了永历帝,捕杀明朝宗室,现在根本不可能扶持一个明室傀儡上台,也无法获得百姓的支持,至于耿精忠自建年号希望自立更没有号召力,以至于起义后不少将领都跑到了正牌的大明诏讨大将军郑经那里去了。

所以说三藩虽然声势浩大,但基本都是以反清为唯一共同利益而走在一起的,因为他们前期的所作所为和立场,没有一方势力或者能打出一个旗号得到大部分人的公认。

势力较大的吴、耿、郑三家根本就是同床异梦,也谈不上有效的配合,至于尚家则首鼠两端,起义完全是自保,一直寻找跳反的机会,次一级的军阀们比如刘进忠、祖泽清、马雄、孙延龄等人,表明投靠前门几个势力,实际上只想割据一方当个土皇帝。

致命因素三:吴三桂本身就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吴三桂就是一个典型的见小利而忘义,干大事而惜身的人,之前叛顺投清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甚至三番两次带领大军扫清南明残余势力,多次言辞恳切的上疏擒杀永历帝讨好清朝,早已失去君臣人伦。

咒水之难,永历帝被杀

现在起兵了居然还幻想通过谈判要回世子,简直痴人说梦,吴三桂起义后,留在京城的吴应熊偷偷地安排人将自己的儿子送回去,表面上吴应熊以亲清派的面目出现,实际上这是他当时唯一明智的举措。

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吴应熊自己根本不可能脱身,也不可能说些多余的话,毕竟能将吴三桂嫡孙送回去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吴三桂有了继承人应该知足了,但吴三桂没有这么想,居然还做梦能通过谈判要回吴应熊。

按照当时的情况,清朝怎么可能放一个正值壮年的继承人回去补齐吴三桂集团的短板?

一言难尽的造反

好了,有了以上的几个致命因素,我们再看看吴三桂造反之路上的种种行为,也可以看出吴三桂真的败的不冤。

宣布反清初期,吴三桂由于没能打出符合人心的旗号,犯的错误也最多,攻占荆州后居然停滞不前,给了清军勒尔锦军团在荆州重建的机会。

拿下荆州后停滞不前

按照当时的局势,如果不继续北上,最好的选择就是顺江东下进入赣州,夺取清廷江南财赋之地,但不管北上还是东进,吴三桂后方的云贵老家可能有被进攻的危险。

最终为了稳妥,吴三桂主力准备经略湖南,力图打通襄樊到汉中的通道,这一看就是想复制诸葛亮的隆中对,但此时状况和汉末不一样了,经过多年的战乱,四川和湖南都未能战乱中恢复过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进攻江南和河南,夺取清朝的财富和粮草基地。

可惜吴三桂还是坚持将重兵投入狭窄且山水环绕的夔东一带,当然好处就是可以保证自己老家的安全。

之前说了,三藩们利益盘根错节,吴三桂没有孙可望那种彻底改造的决心,也拒绝马宝武力收取广南的建议,只是要求大大小小的军阀表达对他的服从,哪怕是首鼠两端的尚家,只是监视,而不敢剥夺尚家的独立性。

这样的结果就是吴三桂表面上占据了清朝半壁江山,实际上大大小小的领土都被自己的盟友割据着,这些盟友甚至还有不少是仇敌,无法整合资源全力进攻。

大大小小的领土都被自己的盟友割据着

靠着道义粘合众人,如果顺风顺水还好,一旦有风吹草动必然土崩瓦解,吴三桂势头正盛的时候他们摇旗呐喊,失败了则争相出卖吴三桂以求自保,就连吴三桂内部也有人会这么做,毕竟他们都是见利忘义的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吴三桂消灭湖南的岳乐部后迎来了比岳乐部更强的军团(岳乐与穆占两个军团的汇合);

不久战斗力强悍的江西军团在失去了夏国相监军,被韩大任篡权,韩大任本来就是谋求富贵而来,坐看马宝等援军离赣州城数里之近时拒绝援救,反将江西军团当做投名状送给了清朝;

至于尚之信,看到江西和福建局势明朗后,直接擒获监视自己的特使然后卖给清廷;

而孙延龄、马雄、祖泽清等人,也看风向不对,争相对清廷献媚,吴三桂的侧翼陷于土崩瓦解之势。

可以说吴三桂前期占据优势的时候,既不愿意快速出击击败清朝,又不敢下死手将盟友改造为自己的力量,而他的对手是统合资源的清廷,打持久战必定打不过。

到了这个阶段,吴三桂的被恢复过来的清朝打败是迟早的事,但历史有时候就喜欢开玩笑,康熙十五年(1676年)后,吴三桂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盟友,需要独自为生存而战的时候,反而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

吴三桂派吴世琮武力收取广西,不再相信孙延龄的忠诚,随后又和清军在岳阳、长沙、韶州、衡阳一带反复爆发大战,互有胜负,靠着强悍的战力极大震动了周边势力,尚之信自此不敢派兵去广西与吴军直接对抗,祖泽清更是再度起兵反清。

尤其是永兴之战,吴三桂一口吃掉了清朝一整个大军,周边的清军也被打的闻风丧胆不敢支援,形势一片大好,但倒霉催的事吴三桂突然去世了。

永兴之战,阵斩48名八旗将领

当然不管吴三桂死不死,吴军迟早还是要败亡的,虽然吴三桂已经称帝,但已经逐步丧失了斗志,生命的最后时间内沉迷于研究乌龟爬来推测吴周疆土有多大。

去世前也没给剩下的将领留下一个坚决的策略去执行,也让吴周最需要拼死一战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大多数人还抱着退守云贵,保护家小的幻想,也让吴周的大军从湖南撤退的时候变成了自溃,绝大部分物资被放弃。

勉强撤回去的吴周残军在士气、装备和兵力与自己全盛时相比都十不存一,灭亡是迟早的事。

吴三桂称帝后流通的昭武通宝

所以说吴三桂的败亡其实一早就注定了,吴三桂本人见小利而忘义,干大事而惜身的本性让吴周集团在政治上有先天的缺陷,导致反清阵营内部极端脆弱,也让占据优势的前几年里没有整合内部力量,让缓过劲来的清廷在优势的地位和巨大的物质上彻底消灭。

按我说,既然是反清了,就一路走到底,不留后路,学学朱棣怎么靖难的,不废话直接就是一路打,大不了身死,反正没了回头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