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1年阅兵式上的刺杀,4支AK扫射,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身亡

 白衣钱子 2023-09-23

(一)

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如往常一样在8点30分醒来。

这天是个大日子,埃及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庆祝斋月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取得的成果。萨达特决心以此来展示埃及的实力,一举扭转自己自9月份以来的不利处境。

伦敦服装师为他制作的新军服已在几天前送到,萨达特穿上更显精神威武。妻子吉汉提醒丈夫应该穿防弹背心,萨达特说,穿上防弹背心,就显得他太胖了,会影响军服的式样。

最终,他还是没有穿上背心就出门了,临走时还忘了带上他的元帅手杖。吉汉后来回忆说,这是不祥之兆。

上午11点,萨达特出现在胜利广场检阅台,他身着灰蓝色将军制服,胸佩勋章,斜披绶带,向人们微笑着挥手致意,副总统穆巴拉克和国防部长加扎勒左右相随。

雄壮的军乐奏响,阅兵正式开始,受阅部队依次通过,向埃及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萨拉特行注目礼,萨拉特一一举手还礼。

随着队伍的行进,炮兵分队开往检阅台前,在队伍行进到检阅台正前方,离总统不到四十码的地方时,一辆指挥炮车停了下来。几名手持AK的军人飞身跳下炮车,为首一人先扔出一颗手榴弹,乘爆炸声起,一片混乱之时。他们迅速逼近主席台,同时举枪向萨达特所在方位扫射。

根据事后的弹道分析,第一枪就打中了萨达特颈部,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正是这一枪造成了致命伤。

这一连串的猛烈袭击使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至少在10秒钟之内,没有任何人进行有效还击。四名刺客分为两队,两个人冲到检阅台第一排座位前,打算补枪;另外两人跑向检阅台两边,同时从两侧掩护射击。

此时萨达特已倒在血泊之中,他的秘书哈菲茨正在试图抢救。又一串子弹射来,连同哈菲茨一起,两人再也没能站立起来——埃及总统萨达特,终年63岁。

从士兵跳下车开枪,到总统萨达特等7人被射杀,这场突如其来的刺杀只持续了45秒。

全世界都知道萨达特可能遭遇刺杀,但全世界都没想到,埃及总统会在阅兵式上,在各国的注视下被公然刺杀,这一幕通过直播的电视画面被传送到了世界各地,举世震惊。

执行刺杀行动的4名刺客,当场被全部抓获。埃及情报部门迅速查明,他们都是原教旨主义团体“赎罪与迁移”的“安古”小组成员,此次行动早在年初就已开始策划,可谓是蓄谋已久。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刺杀总统,又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张狂大胆地,选择在阅兵式上动手呢?

说来有点话长,得先了解萨达特这个人。

(二)

萨达特,全名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18年12月15日出生于埃及米努夫省一个小村庄。当时的埃及,一夫多妻制是合法的。所以他父亲有四个老婆,13个孩子,其家境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萨达特父亲对其母亲并不待见,但对于萨达特,倒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萨达特就在这样勉强能维持温饱的环境中长大,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说有,可能也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较早培养出了独立的性格。

然而人生的打击早晚是会来的。等进了开罗的高中,萨达特才真正了解,穷人和富人之间鸿沟有多大。他后来回忆说:在高中时候,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天的零用钱是二分钱,只能买一杯牛奶茶。而我周围的同学,能购买各种高级巧克力和糖果,他们总是穿着入时,而我只有一套穿了多年的衣服。

这个学校,一学期的学费相当于他父亲一个月的薪水。后来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萨达特只得转学到便宜但教学质量较差的私人学校就读。

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萨达特开始明白,金钱和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优劣,但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他一个乡下穷小子,想要跟富家子弟拼爹?几乎没有可能。

然而彼时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还是给了他逆天改命的机会。

当时的埃及,名义上在1922年从英国手中取得了独立地位,实际上英国仍有驻军,按英埃政府间的协议,英国可以随时为了保护英国在埃及利益对埃及出兵。所以,说它仍是英国控制下的卫星国,也不为过。

而统治埃及的法鲁克一世,则以暴饮暴食和嗜赌于世。坏事没干多少,正事也没怎么干,不想治国,光顾着个人享受,为此国内怨声不断,民族主义者一直对他相当不满。

萨达特最崇拜的英雄是土耳其国父凯未尔,他向往着能像凯未尔一样穿上军装,指挥军队,推翻帝制,把英国佬从埃及赶走。

现实使得他越来越相信,从军是他实现理想的最好途径,也是唯一一条捷径。

刚好根据1936年8月签订的英埃条约,埃及武装部队废除了把财产作为选拔军官的必要条件这一传统。萨达特父亲经多方疏通,颇费一番周折后,才把萨达特送入军校。

经过在皇家军事学院9个多月的速成培训,萨达特当上了步兵少尉,被派往埃及南部一个小镇驻防。在那里,他认识了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人物,加麦尔·纳赛尔中尉。

纳赛尔性格乖僻,谨慎多疑,却是个胸怀凌云之志的豪杰。1939年,纳赛尔秘密建立反英组织“自由军官组织”,旨在推翻法鲁克王朝在埃及的统治。

这正与萨达特的理想不谋而合,他加入了“自由军官小组”,经常和纳萨尔等人讨论如何拯救祖国。后来萨达特被选中参加通讯兵团,驻地在开罗以南几英里。他开始以驻地为中心联络志同道合之士,秘密从事反英活动。

当然,这种事业是很危险的。在此期间,萨达特先后两次被逮捕,甚至还被开除了军籍,不得不隐姓埋名苦捱日子。他与纳赛尔的联络一度中断,那段时间,他甚至连自己妻小都无法养活。直到二战结束,萨达特才恢复真实身份,重新与纳赛尔取得联系,再次加入“自由军官组织”。 由于萨达特有反英经验,已是声名在外,逐渐成为核心成员。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战后,君主制和殖民统治早已不得人心。至1951年底至1952年初,整个埃及掀起反对君主专制和英国统治的运动。纳赛尔抓住这次机会,领导“自由军官”组织,联合穆兄会等力量,发动推翻法鲁克王朝的武装起义,史称“七月革命”。

这场革命堪称兵不血刃,7月22日晚上发动,7月23日起义部队已完全控制局势。当晚,一个声音代表自由军官组织,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民众宣布:革命诞生了!

说话的正是萨达特,彼时,法鲁克国王已接受了起义官兵的最后通牒,乘坐皇家游艇驶离亚历山大港。统治埃及150余年的法鲁克王朝,就此消失于历史余晖之中。

(三)

埃及共和国成立,纳赛尔出任总统,萨达特顺理成章步入政坛,两度成为副总统。到1969年,纳赛尔提名萨达特为唯一的副总统,也就是仅次于他的第二号人物,萨达特坐实了纳赛尔接班人的地位。1970年,强人纳赛尔因心脏病去世,萨达特获得90.04%的选票,成为埃及共和国第三任总统。

但是,萨达特接手的,是个什么样的埃及呢?

纳赛尔生命的最后三年,鉴于国内外的不利因素,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坎坷不平,步履艰难。身体状况迫使他不时停止工作。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控制埃及主要的产油区。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导致埃及外汇收入锐减。埃及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军费支出,财政拮据,食品短缺,经济形势日趋恶化。

不能否认纳赛尔是强人,他在阿拉伯世界拥有巨大威信,多给他一点时间,或许能挽回颓势。然而天不假年,过度劳累使得纳赛尔积劳成疾,终于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52岁。留给萨拉特的,是内外有许多棘手问题亟需解决,

当时政府内部许多人并不认可萨拉特,认为他平庸软弱容易对付,国外舆论也不看好他,认为他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都低估了这位具有献身精神的总统。

萨达特来了,很快就让人刮目相看。他的石油战略,开放苏伊士运河,以及发展旅游事业,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决策。在他执政的十来年中,埃及这个被联合国承认的穷国,一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萨达特通过各种措施,在公众面前迅速树立起一个高大的形象,赢得了埃及多数人的赞许。

但你若以为,萨达特最为世人瞩目的成就是经济,那就错了。萨达特任内,经济固然有不俗表现,但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外交,最后他也是因此而死。

冷战时期的外交是很头疼的事,尤其是对埃及这样的国家而言。阿拉伯国家普遍把以色列当作敌人,它们又视埃及为领袖。但是几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告诉埃及,如果不能得到先进武器,击败以色列军队是个非常困难的任务。

先进武器在哪?要么美国,要么苏联。

这里还得提到纳赛尔,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创始人之一,他看不惯西方那套,西方也看不惯他。纳赛尔任内,埃及和西方国家关系搞得很僵,美国直接就断绝了外交关系,不跟埃及玩了。为实现他“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宏愿,纳赛尔不得不求助于苏联,他曾在1968-1970年三次前往苏联访问,主要目的就是要求苏联给予军事援助。

可惜不巧,他撞上了冷战时期一个微妙的时刻:美苏缓和。

所谓美苏缓和,不用过多解释,看字面意思就能理解个大概。它的背景和内容很复杂,咱们在这里不做深入探讨。只需要知道,美苏缓和,被认为是冷战期间勃列日涅夫的一个重要成就,不管到底是出于哪种目的,美国和苏联在一段时间内,开始各怀鬼胎地倡导和平共处。这个时间,大致是在1968-1972年。

要和平了,怎么能打仗呢!中东再次发生战争,并不符合苏联利益。为防止埃及倒向美国,勃列日涅夫相当不情愿地提供了一些防卫性武器,包括萨姆-6防空导弹,以及大名鼎鼎的RPG-7等等,但拒绝提供战机、坦克等埃及急需的攻击性武器。进攻性武器呢?口头答应了,什么时候给,再说。

萨达特来了,延续纳萨尔的政策,接连跑了两次莫斯科,又磨来了一些武器。但苏联人还是那个态度,你们只能防御,不能进攻,我们不想与美国展开进一步的对抗。

但是这时候,萨达特已经放出风去,1971年,将是埃以关系“决定性的一年”。

何谓决定性的一年?此前,中东形成了“不战不和不谈”的僵持局面,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都以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大败为耻,战争并没有结束,随时准备开打。

但是,和平的大门也没有关死,一代牛人纳赛尔生前,曾留下一个 “犹太国可以存在” 的想法,这是一笔很重要的政治遗产。萨达特在此基础上往前跨了一大步,他提出,你要战,那便战;你要和,也可以和。只要以色列愿意谋求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并撤退到1967年以前的边境线,埃及可以承认以色列的“领土和政治完整”。

这个提议对不对,放到数十年之后,我们能看得更清楚。纳赛尔以后,以色列又扛住了两次中东战争,不仅没被灭国,反而是越打越强了。它不仅存在到现在,而且还将显而易见继续存在下去。这不是埃及,或者阿拉伯国家的意志所能改变的。

但是回到当时,萨达特的想法震惊世界,阿拉伯各国领导人说,这家伙是纳赛尔的衣钵传人,怎么能有这种想法?简直是不可思议!

萨达特并没有理会兄弟国家的反应,相反,在莫斯科口头不见松动的情况下,他再次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1972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限埃及境内1.8万名苏联军事顾问,在一周内离开埃及。

此前,埃及与苏联关系亲密,在各方面,它都在极力争取苏联的支持,这一下子掀了桌子,意味着什么?说好决定性的一年呢?不好意思,推迟了。没有武器,还打什么打。

世界舆论普遍猜测,萨达特撵走苏联专家,意味着放弃从苏联得到先进武器的打算。所谓“决定性的一年”,可以诉诸武力,也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总之能解决中东问题就好。看来,萨达特确实是放弃了与以色列开战的打算,打算谈判了。

看起来确实如此,1972年,埃及解散了部分兵力,让他们回到工作岗位,还通知苏联人尽快撤离家属。种种迹象都显示,萨达特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念头。连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也相信,阿拉伯人确实是想转弯了。

真的是这样吗?

(四)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埃及空军200架战机呼啸着飞过苏伊士运河,在20分钟之内即摧毁了以色列在西奈半岛的军事指挥部、空防和雷达干扰中心、军事通讯系统和导弹基地。

接着便是毁灭性的排炮射击,然后就是成千艘小型橡皮艇载着埃及先头部队强渡运河,抢占以色列阵地。工兵紧跟其后,用特制高压水龙冲开了以色列沿运河修建的14米高的沙质工事,造成一个个大缺口。

埃及坦克从快速架起的浮桥上过河,通过这些缺口向西奈半岛挺进。夜幕降临时,埃及5个装甲师进入运河东岸,被以色列人夸耀的不可一世的“巴列夫防线”要塞一个个地落在埃及人民手中。

萨达特再次震惊了世界。

10月6日,是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按照惯例,这天以色列人要呆在家中,全部公共活动都将停止。同时,10月是阿拉伯国家的传统斋月。在这个月,伊斯兰教徒每天从日出至日落一律戒斋,即不进食。而且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斋月不打仗。

为了这次奇袭,萨达特已经准备了一年。抛弃苏联是明修栈道,摆脱了苏联的束缚,萨达特反而能放开手脚,全力投入到战前准备。他通过各种渠道,从西德等国家搞来了各种武器,为了筹备这次战争,萨达特早就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秘密协商许久,商定利用以色列人的错觉,发动一场突然袭击。

战争计划在极机密下拟定,即使军中的高阶指挥官,也只在战争爆发前不到1个礼拜才被告知,而士兵们则在几个小时前才被告知。攻击计划代号为Operation Badr,也就是阿拉伯语里“满月”的意思。

这个战术欺骗几乎骗过全世界——苏联和美国都有所察觉。苏联拐弯抹角提醒了以色列,没被重视;美国希望以打促和,没事先警告。至于其他国家,都是浑浑噩噩。

其背景是,1972年美苏缓和达到高潮——缓和是勃列日涅夫的缓兵之计,恰好尼克松深陷越战泥潭,两人几乎是一拍即合。

5月22日,尼克松赶到克里姆林宫,与勃列日涅夫关门密谈四小时,然后签署了一系列双边文件。这次谈话的关键是,勃列日涅夫建议同美国总统确立“特殊的私人关系”、互通私人信件。

这种背景下,普遍认为中东一时打不起来。战争正如萨达特所料,以色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场突袭,放到世界军事史上,也称得上一场杰作,此刻萨达特正坐镇考罗郊外的地下作战室亲自指挥,当收到“埃及旗帜又一次飘扬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报告,他终于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当然,美国是不可能坐视以色列被击垮的,关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详细过程,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多提了。总之在美国紧急支援下,以色列总算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反击,一度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第三兵团。

所以后来也有人认为,埃及此战是打得虎头蛇尾,结局难言美妙。

但是我们再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对于萨达特而言,这种结局应当是早在预料之中,

萨达特为什么一定要发动战争?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累计仇恨的释放。自从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一直维持着全面动员态势,砸进去无数军费,无法看到任何成果,国内反对声音已经不少。如果不给个交待,萨达特也很难过去这一关。而且,不战不和的局面拖得越久,对阿拉伯国家就越不利。

10月19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决定接受美苏提出的停火协议。因为他知道,继续打下去,埃及军队会损失更大,因为美国将不遗余力地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而埃及显然无法同美国对抗,并且会使战争之初取得的胜利丧失掉。

那还打什么呢?见好就收,不失为明智之举。

经过近3个月的艰苦谈判,埃以双方于1974年1月18日签署了停战协议。埃及收复了从地中海到苏伊士湾的运河东岸一条3-12公里宽的狭长地带,从而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这次战争,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从心理上讲,埃及取得了很大胜利,它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洗刷了1967年的耻辱,为所有阿拉伯人出了一口气。

凭借这个巨大的成就,萨达特威望大增,阿拉伯世界各国团结到了萨达特周围,希望这位埃及总统能带给他们更大的胜利。

(五)

就在萨达特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再次作出出人意料的选择。

1977年11月,萨达特在人民议会上突然宣布,为了和平,他愿意“到天涯海角”,甚至是以色列的议会大厅。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一直毫不犹豫地把以色列视为敌人的阿拉伯同胞们认为他在说胡话,而一直把埃及看作敌人的以色列也目瞪口呆。

萨达特为何要这么说呢?

事实上,当他意识到无法以武力消灭掉以色列后,就已作出了选择,要想实现中东和平,只有通过谈判的方式。

举个例子,斋月战争应该打成什么样呢?在这个基本问题上,萨达特与他的军界首脑是有根本性分歧的。

陆军总司令萨迪克主张,要和以色列打一场全面战争,不死不休为止。而萨达特开始就强烈主张,打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目的是为了让埃及在外交上、政治上占据有利身位。

为此,在1972年10月24日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上,萨达特不得不解除萨迪克将军的职务,任命伊斯梅尔为国防部长兼总司令,才压制住军方好战分子全面开战的念头。

事后看谁对?要是按照萨迪克的剧本来走,埃及不赔掉裤衩就不错了。

战争只是手段,萨达特想要的是和平。既然战争不能带来和平,那和谈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但是激进派领袖们拒不接受这一理论,他们仍然主张以武力同以色列对抗。尤其是,为促使以色列作出让步,萨达特逐渐接近了美国,这也让主要依靠主要依靠苏联援助的国家无法接受。

萨达特被孤立了,他不为所动,决心单独办成这件事。在美苏斡旋下,以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闻名的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选择了相信萨达特,他主动发出邀请,当萨达特接受以色列人递过来的和解之手,赴耶路撒冷时,他的一位助手摇着头说:“此人如果不是疯子,就是真正的伟人。”

当萨达特乘坐的专机降落在耶路撒冷的路德机场,仍有部分以色列的政界名流、军界要人们,仿佛在梦境里一样,难以相信这是真的。他们的想法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处于长期对抗中的一个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敢于访问以色列,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萨达特在以色列国会向全神贯注听他演讲的议员们说:“你们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我十分真诚地告诉你们,我们欢迎你们同我们在一起。”

以色列电台对此做了实况转播,许多以色列人听了这番话都流下了眼泪,接着萨达特又坦率地对他的听众们说:“和平必须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以色列应该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撤回军队,并且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基本权利,作为交换,以色列的安全应该得到保证。”

最后,萨达特用“祝你们和平”这句话结束了演说,以色列议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1978年9月,萨达特和贝京来到卡特的戴维营别墅,进行了长达11天的谈判。尽管他们就一些问题分歧很大,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会谈还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个埃以和平条约的大纲产生了。

三位领导人在电视摄像机前互相拥抱的镜头,预示了和平曙光的到来。

平心而论,埃及人民真的想要战争吗?确实有一部分人这么想,但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想要的只是安居乐业。赔上父亲、儿子、兄弟们的性命,去打一场胜算不大的战争,很多人并不愿意。

萨达特由美返回埃及时,成千上万的人涌上街头高呼口号、夹道欢迎这位“和平英雄”。由于使中东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了初步解决,萨达特和贝京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79年3月,萨达特和贝京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的草坪上正式签署了《埃以和约》,从而结束了两国历时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

萨达特引用预言家以赛亚的话说道:“让我们携手工作,直到化剑为犁、折矛作镰的那一天到来吧!”

(六)

和平为萨达特带来巨大荣耀,也让他众叛亲离。

在阿拉伯世界,萨达特超出时代的行为被认为是叛徒,他失去了领袖的地位,17个阿拉伯国家因为他和以色列单独讲和而被激怒,对埃及施加各种制裁。而在国内,极端的宗教分子和民族主义者,更是旧恨加新仇,不除掉萨达特不足以解恨,于是一个暗杀萨达特的阴谋逐渐形成了。

1981年9月23日上午,埃及陆军第333炮兵旅一名叫做哈立德的少尉得到上级通知,他将参加10月6日的阅兵式,届时将有一个由几辆炮车组成的分队归他指挥。

收到命令,哈立德只是对他上司阿尔少校说了句:我接受这项任务,这是天意,不能违背。

阿尔少校当然听不出哈立德的言外之意,实际上哈立德早已加入了秘密组织“赎罪与迁移”,成为其“安古”小组的一员。

所谓“安古”,在阿拉伯语中是“一串葡萄”的意思,每串“安古”以及“安古”中的每一颗葡萄,都是独立的,互不影响。假若一株葡萄中有一串安古被摘掉,也不会波及同串的其他葡萄。

安古小组在1981年初就讨论过如何除掉萨达特,众人否决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绞尽脑汁最后发现,只有在阅兵场动手是最保险的。届时总统肯定会亲临现场,他必定出现在近又最显眼的地方。而且他的身前,肯定不会簇拥着安保人员,完全就是一个靶子。

但是如何在阅兵场动手呢?会上并没有定论,直到哈立德收到上级通知,他才猛然意识到,这是他从地面发动攻击的绝佳机会,也就说他所说的“这是天意”。

后来哈立德被擒后,也没有说出他是得到了具体指令,还是仅仅知道安古小组的目标而自己作出的决定。人们知道的是,他提前支走了自己炮兵分队中的三名队员,安排进了三个自己人。并且设法藏匿了四枚手榴弹,一支手枪和一百二十发步枪子弹,计划好了一切。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10月6日上午,当哈立德的分队经过检阅台前时,他持枪威胁司机,逼停指挥车,然后飞身跳出驾驶室,边投弹,边向萨达特方向射击。萨达特和另外多人中枪倒地,他被送医院抢救后,宣告不治身亡。昔日的金戈铁马,豪情万丈,终究化为一缕青烟,享年63岁。

萨达特失败了吗?

在他遇刺半年后,1982年4月24日,以色列军队按照埃以和约规定撤出西奈半岛,沦陷了整整五十年的领土终于回到了埃及人手里。埃及举国上下,用载歌载舞,欢天喜地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萨达特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十一年。

他把人民带入了战争,也带入了和平。无论人们对他评价如何,他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对目标充满信心。

虽然他没能亲眼看到,埃及人民庆祝收复失地举行的盛大壮观的活动场面,但他可以瞑目了。因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萨达特主动与以色列握手言和,对于这件事,当时许多人骂他是叛徒。

然而事过境迁。萨达特被刺10年后,中东所有阿拉伯国家,包括持强硬立场的叙利亚和巴解组织都与以色列坐到了谈判桌前。不知那个时候,他们可有想起当初他们反对的那个萨达特?

当然,和平的道路是艰难的,但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也只有用和谈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东问题。

虽然萨达特早已长眠于九泉之下,但他的勇敢与坚毅,已作为中东和平的先驱载入史册。

萨达特被葬于他遇难的纳尔斯城胜利广场,他的墓地和埃及无名英雄纪念碑紧紧相依,他与他的士兵们一起在此安息。

在他的墓志铭上,如此写到:“萨达特总统,是战争中的英雄,是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