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白衣钱子 2023-09-23

成化十五年(1479年),发生了一场史书上称为“丁亥之役”的战争,又称成化犁庭。经过这次犁庭扫穴的进剿,沉重打击了建州女真。

军功果然是好东西,朱永、汪直、陈钺都靠一波战绩得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封赏。朱见深没上过战场,他觉得,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打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在朝廷另一个大佬眼里,欺负女真只能算是刷人头,没什么好骄傲的。

这倒不是酸,他确实有这个资本,此人就是汪直的好朋友,时任兵部尚书王越。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王越这种看法,实在也不奇怪。因为他的资历实在太牛,在打仗这件事上,别说汪直、陈钺这种小字辈,就连重要将领朱永也要甘拜下风。

景泰元年中进士后,王越经历了一条带兵文官普遍要走的锻炼路线,先是成为监察御史,又在按察使职位上锻炼了三年后被召回京城,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不久受命巡抚大同。

成化三年,鞑靼两次入寇,都被王越指挥击退。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瓦剌和鞑靼就像一根跷跷板上的两极,自从景泰年间也先自立为汗被杀后,瓦剌实力大损,鞑靼自然强盛起来。景泰五年(1454年),鞑靼喀喇沁部落首领孛来攻杀瓦剌阿剌知院,立脱脱不花幼子马可古儿吉思为可汗(乌珂克图汗),自为太师。

在鞑靼压力下,瓦剌许多部落不得不往更西的地方迁移,让出了一大块地盘给鞑靼放牧。孛来太师西攻瓦剌,东挟兀良哈,又同明朝通贡互市,一时好不威风,时称“鞑靼部落,孛来最强”。

孛来的力量强大起来,地盘也随之扩张,成化元年,鞑靼部落进入了河套地区。

河套的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略有变化,明代河套所指是这样一个地区:黄河经今宁夏北流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与临河之间,以乌加河为主干道东折,然后流经包头、托克托县,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几”字形,形似套状。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洪武三年徐达击败王保保后,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五个卫所,此后卫所时有增减。永乐元年朱棣将各卫内迁,卫城名存实亡,不过由于朱棣实在太能打,马哈木和阿鲁台根本不敢主动招惹他,这块地区仍然是明朝和蒙古的缓冲区。

朱棣驾崩后,仁宣二宗开始战略收缩,自此河套固有的力量均势被打破,逐渐开始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基地。

本来鞑靼各部也和瓦剌差不多,逐水草而居,来去无常,只是活动范围扩大了一点,从辽东到宣大不断移动,很少长期在一个地方驻牧。

孛来带着部落来到河套地区后,看到这里土质肥沃,水草丰美,关键还没有明军来驱赶他们。他们顿时失去了迁移的动力,决定留下来成为常驻居民。

这个消息很快被孛罗、毛里孩等诸部打听到了,他们迅速赶到河套进行圈地运动,打算一起为开发河套作出自己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这些部落如果只是放放牧,种种田,大家也许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可是蒙古既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来和明朝谈判,各部落又眼红邻居家的好东西。再加上本地“土达(土著部落)”的示范,便开始不可避免地与明朝发生摩擦。

来到河套的蒙古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套虏”。指居住在河套地区,时不时要来搞一把抢劫活动的不良蒙古人。

在当时,河套的地理位置要比辽东更加重要,这里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缓冲区。随着河套失去控制,大明的西北防线之间已没有缓冲可言,西北诸边直接暴露在蒙古人面前。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红盐池大捷】

孛来虽强,也不是强到没有对手,像也先那样的强人不是随便就能出的。这一时期的蒙古各部,并没有这样能控弦十数万的强人出现,他们正处于一个各部落互为雄长,等待着一个中兴之主降临的时期。

孛来并没得意太久,在河套没住满一年,他就在内斗中与乌珂克图汗一起,被翁牛特部首领毛里孩攻杀。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长子脱古思猛可为汗(摩伦汗),自任太师。

王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手的大同防务,成化三年三月和五月,鞑靼两次入侵,都被王越、朱永率军击退,同年九月,王越兼任宣府巡抚。

从成化五年到九年,每年蒙古都会来试试运气。只要到了王越防区,每次王大人都会敲锣打鼓带兵杀出来,告诉他们从哪来的滚回哪里去。

王越很努力,可他一个人不可能防守漫长的西北边境。他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防区抵御住敌人进攻而已。

小规模的胜利并不能让各部落伤筋动骨,“套患”还是有增无减。边患大到何种程度呢?成化六年,兵科给事中郭镗奉命前往延绥咨访军务,他给朱见深的报告是:这年六七月,“套虏”深入平凉、巩昌、临洮等府县,一个多月间劫掠百姓四千余户,杀掠人畜三十六万四千有余。

来到河套的蒙古部落越来越多。之前数年,蒙古进攻很频繁,但各部落都是自行其是。癿加思兰部、孛罗忽部、满都鲁部都来过王越防区闹事,无一例外被击败。成化九年初,在温天岭又吃到一场败仗后,蒙古人终于怒了。

这次他们打算搞次大的,几个部落联合起来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毛里孩呢?太师同志又领便当了。成化二年,毛里孩太师弑杀摩伦汗。成化五年,科尔沁那颜博罗特兴兵复仇攻杀毛里孩。

孛来和毛里孩相继身死,各部落的仇怨得到了一定释放,有了联合的条件。

他们的对手还是王越,凭借之前的战功,王越已受命总督三边军务,成了名副其实的边关大帅。

于是,战斗就成了几个强大的蒙古部落围殴王越。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蒙古的战术是集中精锐出河套,往陕西西部、宁夏、甘肃一带抢掠,吸引出明军主力,伺机决战。这种战术已经属于蒙古的传统艺能,靠拉长明军补给线,趁敌军师老兵疲,发挥骑兵的机动力来做到一击必杀。

这个战术也确实很难对付,现在的明军显然和开国之师不可同日而语,王越也没有徐达、朱棣那样的资源和实力。

说来可怜,身为三边大帅,王越的总兵力只有八万,去掉各处需要留守的兵力,他能用作机动的人数还不到总数的一半。

如何应对呢,一个将领能否跨入军事家的门槛,考验就在这里了。

普通将领多半会坚壁清野严防死守,不求有功,但求小过;激进点的将领会不管不顾带兵出击,那样正中敌人下怀;滑头的将领会把队伍拉出去转一圈,看能不能捞到点落单的蒙古兵当战绩,甚至杀良冒功向朝廷交差。

他们都无法称之为军事家。军事家的定义之一便是要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不管手上有什么牌,都能最大限度利用起来,在弱势中找出敌人的弱点,发现己方获胜的关键。

例如二战时期的隆美尔和山本五十六,虽然他们都是侵略者,却也是军事家。山本偷袭珍珠港和隆美尔在北非应对盟军的火炬行动,都是战争史上出奇制胜的典型战例。

按照这个定义,军事家的门槛是比较严格的,朱永、汪直、陈钺刷女真的战绩都不能算军事家。

王越能不能算军事家呢?

面对这样难缠的战术,王越并不想放弃取胜的机会,况且就算收缩防守,漫长的西北战线也难保平安。

防守不行,那么进攻行不行?

也不是不行,攻哪里?

王越摊开地图,深深地皱着眉头,锐利的目光不停在大明西北方位梭巡。

他的视线不断地往北方延伸,最终停在了一个地方,这一刻,王越目光中有刀锋般的光芒闪过。

河套以北,那里是蒙古人的老巢!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王越看到了对手最大的一个弱点:各部落主力尽出,后方必定空虚。我军不用和他们决战,只要直捣巢穴,这场战争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取胜。

王越一拳重重的砸在地图上!多少年来,蒙古人依仗着骑兵的优势肆无忌惮的深入大明境内劫掠百姓。为什么不让他们也尝一尝子民被劫掠,家园被毁的滋味呢!

这一次要主动出击,长途奔袭,打他个出其不意!

既然下定决心,王越便立即开始了部署。整个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正面防御,他命延绥巡抚余子俊率领大队人马前往宁夏。势力强大的癿加思兰部已经进入宁夏开始劫掠,余子俊的任务是拖住癿加思兰,制造出明军主力尽出的迹象,吸引其他部落的注意力。

另一部分才是王越真正的杀招。他精心挑选出9200名精锐骑兵,分为左右两哨各4600人,由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统带。王越将亲自挂帅,率领这支精锐部队悄无声息从榆林红儿山出发,目标直指各部落老营所在。

纸上谈兵简单,身临战场才是噩梦,制定战术并不等于胜利,更难的是如何执行。王越只能判断敌人巢穴必定在河套以北某个地方,至于具体在哪里,还不得而知。

此行并不比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简单多少,蓝玉大军最多无功而返,王越这区区九千多人马,在苍茫河套一旦失机,将面对全军覆没的风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不了,马革裹尸而已!

带着无尽的勇气,王越和手下一边高速行军深入河套,一边不断放出探马斥候,期待尽快找出目标的具体方位。

明军在茫茫原野中昼夜兼程艰难行军,始终没有好消息传来。王越内心充满了焦虑,自己这路人马要是无法实现出奇制胜的目标,即使能全师而还,也是没有意义的。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蒙古人的老巢必定就在这无边旷野的某个地方,可是到底在哪里呢?

王越催动部下继续前进,一边放出更多斥候骑兵,明军又向北行进了数天。在一天正准备扎营休整的时候,突然接到探马传来的急报,发现蒙古营帐,就在离此不远处名为红盐池的地方!

红盐池!红盐池!终于找到了!

这个红盐池位于今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西北,在山丹卫城(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洪武二十三年置山丹卫,属陕西行都司)北三百里。洪武年间还有明军在这里采盐作为贡品,后来随着中期的收缩,成了蒙古人的牧场。

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从王越出发的榆林到山丹县就有900多公里,红盐池还在山丹以北三百多里。王越这趟长途行军是名副其实的千里奔袭,避开各部落主力聚集的宁夏、甘肃,从陕西往西北斜插入内蒙古。

即使全是精锐骑兵,王越也需要带兵在茫茫河套马不停蹄连续急行军10天以上,才能抵达这个地方。

这种大范围长途奔袭,风险和难度确实远超汪直对女真的犁庭扫穴,难怪他有骄傲的资本。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这是何等的艰苦,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非有钢铁意志不能成功。许多参谋看着地图也能制定出一套套看起来不错的方案,可方案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参谋只要提建议就行,主帅要作出决断,选择最理想的方案,并有勇气和能力将它执行到底。所以参谋未必是军事家,成功的主帅必定是军事家。

眼看一场荣耀就在眼前,王越依然很谨慎,从探马的情报中,他得到另一个关键信息:鞑靼人的连营长达五十余里。

古代判断敌人数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敌军营寨的规模。当初在太原城下,徐达的明军列营二十余里,王保保的十万铁骑就不敢贸然进攻,这次鞑靼人的营帐竟然有五十多里!

根据这次敌人进攻的规模,王越判断,各部落的老弱妇孺加起来也没这么多人,他们一定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军队保护老营,自己手下总共只有9000来号人,如何能做到万无一失呢?

这场战斗的寻敌过程未必比蓝玉轻松,接敌难度却远远大于那场砍瓜切菜般的捕鱼儿海之战。蓝玉只要找到北元朝廷,胜利就已经到手,王越还要苦苦思索破敌之计。

尽管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王越依然立刻部署了进攻。他挑出最精壮的骑兵分作两路。在正面,由许宁率左队,周玉率右队,就像两支张开的翅膀,呈钳形攻势向敌人进行突击,又分出1000余人的部队,依托着地形隐蔽迂回到敌人的营地后方。

做完这些,王越还布下个疑兵之计,以弱马分散在战线后方,来回驰骋,制造出大部队来袭的假象。

果然,鞑靼并没放松对营地的警戒,明军主力前进到距离20多里处就被哨兵发现。蒙古人迅速作出了反应,他们集合起青壮年和护卫营地的军队,从正面截住了王越。

不得不说,蒙古的战斗力确实强悍,在这样不利和仓促的情况下,硬生生顶住了明军的进攻,双方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

不过可惜,这些拼死护卫老营的蒙古兵,拥有的只是战斗的勇气,他们中并没有军事家。

少顷,当一支明军骑兵出现在蒙古人营地后方的时候,毫无防备的敌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明军把握战机,极有战术素养地从从各个方向切入敌军,迅速将敌人分割包围。

接下来的事情便非常简单了,他们开始极有效率的收割敌人的性命,在一片痛苦与绝望的哀嚎之中,蒙古军队非死即走,营地中只剩下老幼妇孺,还有他们多年积累的马匹、牛羊、毛皮等等。

这点家当自然全都成了战利品,明军随后一把大火,将带不走的帐篷、庐舍全部焚毁。

此战史称“红盐池大捷”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伪装成鹰派的鸽派】

王越在红盐池抄了人家老家,前线的乩加思兰、满都鲁也没讨到便宜,这主要归功于余子俊。

余子俊是同一时期大明西北边陲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说来也巧,他与王越都是景泰二年进士,有同年之谊。王越走的是军事路线,余子俊走的是文职路线,他在户部任职十年,又当了六年西安知府,成化六年才被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这两位同学晋升路线迥异,性格也是截然相反。

王越是个伪装成鸽派的鹰派,每次朝廷要求他带兵出击,他就嚷嚷难度太大,兵力不够,还是稳一点好。真上了战场,谁都拦不住王越的疯劲。

余子俊不同,他一度主张强力搜套,主动出击,把蒙古人彻底赶出河套。可蒙古人真的来了,余子俊就鸽了,他总是守而不战,一点也没有嘴上的狠劲。

王越和余子俊都不是心口不一的人,他们的举动说明一个尴尬的问题,朝廷现在确实无力收复河套,就连出去和蒙古硬碰硬,也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到成化七年,进入河套的蒙古诸部已达数万人,而明军“堪战者仅万人,又分散防守,势不敌”。次年,王越上奏“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但实际上山西陕西都遭遇荒旱,加上长途运输,连粮草也办不到。

面对套内越来越强大的蒙古势力,王越只好弃战而守——“攻取实难,请从防守之策”。

余子俊文官出身,原本他也和朝中一些大臣一样,是个整天把搜套挂在嘴边的官员。

来到延绥前线实地参与军务,目睹战争后,余子俊的想法被彻底改变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他面前,大明早已不是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明,当年明军大举出塞,浩浩荡荡直捣蒙古老巢的盛况,已不可能再出现了。

余子俊放弃了收复河套的主张,他从长远考虑,转而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由于他的坚持,明朝西北边境上出现了一种令蒙古人绝望的东西:边墙。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明代边墙遗址

【丧心病狂的战术】

讲到边墙我们很容易想到长城,这两种墙外观区别很大,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防住游牧民族的进攻。

相比长城这样由城墙、敌楼、关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防御工程体系,西北边墙只能算是低配版。这些边墙平均高度6米,无法与修筑在崇山峻岭之上高大巍峨的长城相提并论。从开始修建到完工,余子俊仅调用四万军民,三个月时间就告完成。

但对游牧民族而言,这依然是种丧心病狂的战术。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长城还是边墙,目的都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进攻,但大多数人未必知道,到底怎么抵御法。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不管是边墙还是长城,他们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长城是为了阻挡军队翻越吗?

不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毁墙而入”的事数不胜数。也先从塞外一路杀到北京城下;俺答汗破古北口进入京畿大肆杀掠;明末皇太极五次翻越或拆毁长城进入关内,再高大的长城在他们眼里也不值一提。

长城是为了预警吗?

不是,要预警多建几个烽火台就足够了,何必劳民伤财搞个世界第七大奇迹出来。

长城是为了运兵吗?

也不是,虽说不乏能轻松跑马的八达岭这样高端奢华的长城,但大多数长城并不具备运兵功能。数千公里长城中,能运兵的只占极少部分。

那长城到底有何用?

这个问题要结合游牧民族的特性来考虑。历史上来自北方的民族,不管是匈奴、突厥、契丹,还是蒙古,自带的种族天赋都是骑兵。这些骑兵来去如风,时聚时散,他们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边境出现。

要想准确预测他们的进攻,是不可能的事情。

烽火台的出现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了一些弥补,这种发明就类似于古代的电话,塔台远远发现敌人,就能点火发出预警。由初中物理知识我们可以得知,通过空气传播的烟雾速度远大于四条腿的战马——凡烟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

烽火不光是点把火就完了,怎么点火,点多少火,大有讲究。通过不同方式的信号编码,后方不仅能得知来犯敌人的方向,还能知道敌人规模,如“其放烽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者,随贼多少而为差焉”。

烽火台能让后方能提前得知敌人来犯的大致方向和规模,制定应对策略。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烽火台

这就够了吗?远远不够。

烽火台毕竟只是被动的信息传递系统,它能给后方留出一定反应时间,却没法真正防御敌人。

每次这样被动防守是不够的,就算做不到洪武永乐年间那样长驱直入,远靖沙漠,至少也要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这时就轮到长城登场了。

先搞明白一个概念,长城能抵御异族入侵,不能抵御异族大规模入侵。

这个大规模,下限是千人。

古人早就总结出这种规律,不管是汉代居延简的《塞上烽火品约》,还是南宋的《武经总要》,都把千人以上作为防御入侵的最高规模。

当游牧民族足够强大时,比如控弦十万的也先,他就敢于强攻长城上居庸关这种级别的坚固城堡。

有了成千上万人,不要说长城,铁城也能给你扒光,所以说面对大规模入侵,长城也顶不住。

然而也先只有一个,自他凉凉以后,蒙古各部再也没能出过一个这样的人物。孛罗、孛来、毛里孩,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太师,他们的能力离巅峰时期的也先相距甚远。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大规模进攻不是常态,数千乃至数万人的劫掠光靠各个部落的精诚合作还不够,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中枢,才能确保各部进退有序,如同一体。

它需要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指挥能力,在蒙古没有一个统一政权的情况下,这是很难实现的。

更多情况下,蒙古人抢劫是这样的:

某日,某部落的两三名男子心血来潮,想到了一起去搞一把抢劫。他们在路上可能正好碰到隔壁的帖木儿,于是呼朋唤友同去同去。一路又有伯颜、脱脱等邻居加入,这样他们就有了三五人乃至十几人。

以此类推,规模可以扩充到数十、上百人。他们毫无征兆就入境劫掠,进攻时可以化零为整,形成局部优势兵力。撤退时又能化整为零,引诱追兵冒险,随时可以反扑。

而防守的一方,在短时间内难以及时集结,只能被动挨打。突袭之后,骑兵快速撤退转移,等你召集军队追赶时,发现敌人不仅早跑远了,而且不知道选择哪一股敌人追击。即使拦截也只能拦住一小部分,很难协调周围的军队来围歼。

这种零散的劫掠和骚扰,把边境的村镇搅得朝不保夕,如果一年到头都被劫掠骚扰,就没有人愿意留在边境上了。

事实就是,小规模劫掠是边境防御的常态,千人以上的大规模劫掠比较少见。

组织千人以上规模的骑兵成本很高,这是部落首领才有能力干的事,拉起几十上百人的马队就容易多了。这种规模的劫掠,不需要什么事先会议,会后准备,想到就能干,一天都可能有几十次。

这就是为什么中小规模的骑兵,才是真正的日常劫掠主力,不仅频率高,而且随机性更强。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这个时候长城就很有用了。

当这些小股骑兵面对几米高的城墙时,想要凿出大的缺口让人马通过,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长城上的夯土可不是松软的泥土,而是夯实紧密的硬土,哪怕几千年的日晒雨淋都能扛得住,要想破坏需要花费很多人力和时间。

费了半天劲才破坏出来的缺口,在未来还可能会成为他们潜在的隐患。因为在撤退时,缺口的位置对防守方是已知的,可以部署兵力进行伏击和围歼入侵者。

长城兼具预警和防御功能,当骑兵下马辛苦凿墙的时候,很容易被巡逻的人或烽火台上守望的人发现。戍卒升起烽火进行警报,墙内的烽火台继续接力传递,通知各地军堡和村镇做好迎敌的准备。

在这种联合防御体系下,骑兵原本可以出其不意、快速劫掠的不确定优势,就被大大削弱了。因为毕竟在撤退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没有充足的时间再去凿开一个新的缺口。

在追击的压力下,他们更多选择避开城墙,寻找逃生机会更大的方向来撤退。可是,如果不翻越边墙,被防守方在长城的包围圈里瓮中捉鳖,就是迟早的事情;如果冒险返回原来的缺口,很可能会被设伏的军队堵截和围歼。

所以对越境的小股骑兵来说,长城是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威胁,可以围追堵截来犯之敌。

长城就是游牧民族的叹息之墙,把长城替换为边墙,同样适用。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明长城遗址

尽管是低配版长城,边墙同样能起到收缩骑兵活动范围,防御小股敌人的作用。余子俊主张修建的边墙,根据地势有单面墙和双面墙之分,采用夯筑、铲削山险、挖掘壕堑等方式修筑。

这些边墙并不特别高大,最高二丈五(约7米),最低一丈五(约4米),但非常坚固。墙体和踏步均采用砂岩条石垒砌,根据今天的遗址来判断,600多年前要想拆毁这样一段墙,靠几十个人是非常困难的。

万一真有头铁的人强拆边墙呢,余子俊早就料到了。边墙绝非仅有一道墙,与墙配套的还有墩、堡、台、寨等配套设施。敌人开始施工的时候,墙头上的弓箭火铳就应该开始招呼了。

在余子俊主持下,成化八年起,明军开始在边境大规模修筑边墙,终他任内,共修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宁夏灵武市区东北)西抵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城),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的边墙。在其下挖濠沟,每隔二三里建置瞭望台、崖栅以便巡视警戒,又修筑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成为一个庞大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次蒙古入侵,余子俊的工程还没全部完工,已显示出了不俗效果。在余子俊和新任总兵官刘聚的拼死阻击下,蒙古非但没能破关而入,反而死伤几百人,抢来的两千多人口和多达13万匹牛马也被夺回。

后来发生的事情还证明,这种边墙不光能阻止小股敌人贸然突入,在对付大量敌人时也有奇效。

成化十八年六月,亦思马因部大举破墙而入,侵入延绥河西、清水营劫掠。汪直、王越调兵围攻,亦思马因见好就收掉头北去。可等他带着部下回到当初破墙的口子一看,心里暗暗叫苦,原来余子俊已组织人手连夜施工,堵上了当时被拆毁的边墙。

明军追到,蒙古人无心恋战四散奔逃,被生擒六人,斩首三百四十七人。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明代边墙遗址

尽管战术不同,余子俊的贡献却不亚于王越,史称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这两位同科进士谈不上好朋友,理念也曾经相左。幸好时代还是把他们凑到了一起,一个主攻,一个主守,堪称大明西北双壁。

乩加思兰等还在琢磨怎么击败余子俊,就收到了红盐池传来的噩耗,他们火速奔回老巢,见到的是营帐被毁,家属失踪,多年积攒毁于一旦。

王越也让他们尝到了失去亲人和财产的滋味,以劫掠为常态的蒙古兵也不禁悲从中来,相视而泣。鞑靼部落终于明白,王越是他们惹不起的角色。

红盐池之战,明军一改多年来在河套地区的防守反击战术,改为主动进攻,避实就虚,攻拔鞑靼老营。蒙古残部不敢恋战,他们远远躲开了这个煞星,再也不敢在河套地区停留,西陲从此得到了数年安定。

《明通鉴》中如是记录:自是稍徙北去,不敢久踞套中……于是延绥得息肩者数年。

成化朝最重要的两名大臣,王越整天强调困难比办法多,当机会真的来到时,他便毫不迟疑卸下伪装,亮出刀子;余子俊成天把强力搜套当口号喊,却从未见他主动出击过。实际他是个坚定的防守大师,他坚持修筑的边墙被证明是有作用的。

名将王越、余子俊——成化年间的西北守护者,战功显赫的双子星

这两位嘴上所喊和心中所想的完全相反的人物,是成化朝西北得以稳固最重要的两个功臣。

红盐池之战的胜利除了王越和与余子俊的临场表现,还有制度上一个重要原因,以往在陕西北部,沿边分设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称为“三边”,各镇奉命独自承担辖区内御边任务,凡遇战事,相互之间没有协防职责。

这种僵化的制度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各镇之间容易扯皮推诿,只要把蒙古人赶出自己防区,他去祸祸别人我不管。机动性强的蒙古骑兵利用这个问题在三边之间来回巡梭,总能找到漏洞有所收获。

成化年间,朝廷尝试性地设置了三边总制这个临时职务,由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

效果非常明显,有三边调度权在手的王越才能打出红盐池那样的长途奔袭经典战例。至此,“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成为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简称三边总督。经过一段时间或设或罢,到嘉靖四年成为定制,三边总督开府固原,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九总兵。


《明朝果然很有料》系列文章

#历史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