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南解读 | 药疹的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方案都给你总结好了!

 新用户0753Ruur 2023-09-23

吃药、输液是很多生病或者住院人群的常态,然而很多患者治疗后却发现自己身上起了很多疹子,这很可能是药物性皮炎。由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皮肤是常见的靶器官之一,这时候就需要医生及时的辨明病因,针对性治疗。所以,本文将依据《药疹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总结了药疹的病因、分型以及基层治疗方案,以供学习。

01
药疹的定义

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属于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皮损,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药疹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见病、多发病

图片

根据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轻型药疹和重症药疹两种类型。

轻型药疹

指除重症药疹以外的其他类型的药疹,临床表现多样,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类: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荨麻疹型/血管性水肿型药疹、固定型药疹、紫癜型药疹、痤疮型药疹、湿疹型药疹、光敏性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轻型)等。

重症药疹

主要指以下3种类型: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

02
药疹病因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类型: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繁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遇到的包括

抗菌药物类;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s);

抗癫痫及镇静催眠药;

抗痛风药物;

中草药等。

药疹类型与药物种类高度相关,SJS/TEN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抗菌药物类和抗痛风药物,其中,别嘌呤醇占据抗痛风药物第1位(94.06%)。基层医务人员在治疗痛风患者选用药物时需高度警惕别嘌呤醇诱发重症药疹可能。

03
临床表现

轻型药疹

药疹的类型大部分根据其临床表现、皮损形态的相似性进行命名,如麻疹型、荨麻疹型、紫癜型、痤疮型等。

图片
图片

重型药疹

 目前以上相关药物与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及时的预防措施与诊断有助于减少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对于肿瘤治疗方案的影响,提高肿瘤患者生命质量。

图片
04
药疹的诊断

诊断依据

药疹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依据如下:

· 发病前有明确的用药史

· 初次用药有潜伏期,一般1-3周或更长;

· 起病突然,常伴明显瘙痒或疼痛;

· 可伴发热和全身症状,少数有脏器损害;

· 皮损多形,多对称分布,色鲜红;

· 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逐渐消退

实验室检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先进行一般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凝血全套、血清总IgE、C反应蛋白(CRP)等,有利于病情评估和鉴别诊断。

轻型药疹常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计数及比例轻度升高,CRP、总IgE轻度升高等改变。

重症严重程度判定

出现以下表现时,需警惕发生重症的可能性。

图片

药疹被称为“万能的模仿者”,主要与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紫癜及脓疱等损害的疾病相鉴别。

05
药疹的治疗

药疹的治疗原则首先是停用可疑致敏药物或调整剂量(靶向抗肿瘤药物),慎用结构相近药物,促进药物代谢排出,及时抗炎,防治感染等并发症,加强支持治疗及创面护理。

停用可疑药物

图片

停用所有非必需的药物(停药不会导致患者原发病病情迅速恶化和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换用分子结构不同的替代药物。轻型药疹通常在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皮损在2周内完全消退。

对于肿瘤患者出现抗肿瘤药物相关药疹,可参照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对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对皮疹进行分级。1-2级严重程度(不影响日常生活且无皮肤以外其他系统不良反应)可观察或对症处理,不需要停用抗肿瘤药物。3级及以上严重程度需要考虑调整剂量或停药,但必须在肿瘤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促进药物排泄

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输液,促进药物排出,尽快消除药物反应。心脏功能不全、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补液。

轻型药疹的治疗

多数患者在停用致敏药物后症状逐渐改善,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以配合系统用药。

1.外用药物

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辅以润肤剂修复表皮屏障。急性期红肿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糜烂渗出多可外用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每次15-30分钟,每天数次,连续1-3天,直至控制渗出。

除糜烂性皮损外,均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卤米松乳膏、氟轻松乳膏等。

2.系统用药

抗组胺药:

首选第二代H1受体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奥洛他定等;伴有睡眠障碍者,可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桂利嗪、赛庚啶第一代H1受体抗组胺药

糖皮质激素:

对于皮损面积(BSA)广泛(>20%)的非住院轻型药疹患者,可短时间(3-5天)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建议剂量为0.5mg·kg-1·d-1);或者单次肌内注射复方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5mg)。

重型药疹的治疗

对于重症药疹患者,可因治疗不及时或出现并发症引起死亡,必须高度重视,应早期诊断、及时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建议尽快转诊到具备相关诊疗条件的上级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

主要的治疗措施有:

图片

急性过敏反应的紧急救治

喉头水肿:

在肌内注射肾上腺素的基础上,可配合咽喉喷雾0.1%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吸入短效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有重度喉阻塞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06
转诊建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承担多数轻型药疹的诊断、治疗,对于不易诊断、病情复杂、病情危重的药疹或经治疗后病情控制不佳甚至进展的患者,建议及时转诊。

普通转诊

· 诊断无法明确者;

· 经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仍在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

· 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基础疾病复杂患者);

· 严重急性全身过敏反应紧急救治后

紧急转诊

·高热(>38℃)持续不退;

· 高度怀疑或确定属于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 皮肤出现大面积水疱、大疱、脓疱或黏膜损害(BSA>10%);

· 有严重、急性进展性内脏器官损害,如急性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血象异常、蛋白尿、心肌酶异常等;

· 发生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急性并发症。

参考文献:药疹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9):804-81

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