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氧损伤模型及抗缺氧药物筛选研究进展

 东营菌物科学 2023-09-24
  
图片
图片


缺氧是指机体内组织或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或产生用氧障碍,从而导致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代谢等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1。缺氧对机体器官的影响取决于缺氧持续时间、机体的状态以及缺氧发生的程度,机体对缺氧会产生代偿性反应。慢性轻度缺氧时,机体组织主要靠增加利用氧和血液运输氧的能力来适应慢性缺氧,如红细胞数目增加、组织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和膜的表面积增加等;急性缺氧时,机体则是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为主,如肺通气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等2。严重缺氧时,机体来不及完成代偿反应,组织细胞和器官发生严重的缺氧性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机体死亡2。在临床上,缺氧是引起各科疾病甚至导致机体死亡的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该领域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理想的缺氧损伤实验模型是深入研究缺氧病理过程和探究缺氧防治方法的重要基础。历年来,研究工作者们采用体外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通过模拟各种缺氧环境构建缺氧模型,并不断地进行缺氧损伤模型的优化,基于此进行抗缺氧药物活性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以期阐明缺氧病理过程,探索有效的临床缺氧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有较多关于缺氧损伤模型的文献报道,本文将缺氧损伤模型从体外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对模型构建原理、应用、优缺点等进行总结,并系统阐述了抗缺氧损伤活性的评价指标,以期为研发抗缺氧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1 体外细胞缺氧模型及抗缺氧药物筛选
1.1 物理缺氧模型
1.1.1 液体石蜡封闭法  液体石蜡是无色半透明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加入细胞培养基中可漂浮在培养基表面,隔绝空气与培养基的氧气交换,造成培养基的缺氧环境,建立体外缺氧细胞模型。曾文静等3向接种大鼠H9c2心肌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高温灭菌后的液体石蜡,分别封闭24812 h后,检测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缺氧12 h时,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和细胞凋亡率最高,确定缺氧12 h为建立缺氧模型的最佳缺氧时间。陈克芳等4将培养3 d的乳鼠心肌细胞置于不含糖和血清的DMEM溶液中,采用石蜡封闭法使细胞缺氧2 h,再复氧1 h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用不同浓度(0.004 90.049 00.490 0 g·L-1)的山茱萸总苷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山茱萸总苷可以抑制细胞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从而阻断缺氧引起的细胞凋亡通路发挥抗缺氧损伤作用。
1.1.2 厌氧袋产气法  厌氧袋产气法是参照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而建立的缺氧模型,其原理是将密闭环境中的O2完全或部分吸收掉,并产生CO2,形成密闭缺氧环境,建立细胞缺氧模型。目前实验室中应用较多的为美国Thermo Scientific Oxoid公司生产的Anaero Gen厌氧包、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Anaero Pack厌氧包。任萍等5采用了日本三菱公司的Anaero Pack厌氧产气袋,将产气袋与接种有H9c2细胞的无糖培养基一起放入密闭缺氧盒中进行8 h缺氧造模,检测发现此条件下细胞活力为50%,缺氧造模成功。缺氧完成后更换培养基进行12 h复氧复糖,研究木犀草素调控脂氧合酶途径抗H9c2心肌细胞缺氧缺糖复氧复糖损伤的分子机制。聂芳等6采用Genbag厌氧袋和无糖无血清培养基处理对数生长期的人正常肝细胞LO2,使细胞处于缺氧状态;缺氧后再将无糖无血清培养基替换为正常培养基,形成复氧环境,通过检测细胞活力和肝损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验证模型可行性,成功建立了操作简单、成模快速、结果稳定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模型。
1.1.3 混合气体培养法  混合气体培养法是按一定比例混合O2CO2和惰性气体(如N2),通入密闭的三气培养箱或密闭培养盒中形成缺氧环境,建立细胞缺氧模型。该方法操作安全简便、稳定性好,被广泛应用于缺氧研究。赵玲琳等7在探讨麦冬皂苷D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时,采用了94%N25%CO21%O2混合气体来处理心肌细胞缺氧11 h后,置于正常条件下复氧4 h,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与缺氧组比较,麦冬皂苷D给药组上述指标均发生了逆转,表明麦冬皂苷D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万浩宇等8采用充满95%N24%CO21%O2混合气体的培养箱处理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3 h,通过检测细胞凋亡情况、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来评价黄芪和川芎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黄芪和川芎有效成分配伍能减轻缺氧导致的细胞凋亡,提高SODGSH-Px活性,表明其能有效改善缺氧导致的细胞损伤。Li9采用94% N25% CO21% O2混合气体培养箱培养H9c2细胞来构建缺氧模型,用300 μg·mL-1枸杞多糖处理H9c2细胞,正常条件下5%CO295%空气培养的H9c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结果发现枸杞多糖可以提高缺氧损伤H9c2细胞的存活率,通过抑制miR-122的过表达发挥抗缺氧损伤作用。王梦杰10H9c2细胞置于低氧培养箱(94%N25%CO21%O2)中缺氧24 h作为缺氧模型组,治疗组细胞预先置于50 μg·mL-1黑果枸杞花青素中孵育12 h,再进行低氧处理24 h,另设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结果发现黑果枸杞花青素可通过上调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H9c2大鼠心肌细胞增殖进而提高H9c2大鼠心肌细胞低氧适应性,发挥对低氧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1.2 化学缺氧模型
1.2.1 氯化钴(CoCl2)缺氧损伤模型  CoCl2中的钴离子(Co2+)可以取代血红素中的亚铁离子,从而使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降低,造成缺氧。翁苓苓等11200 μmol·L-1 CoCl2处理人肝癌细胞不同时间后,观察不同处理时间后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CoCl2处理24 hVEGF mRNA表达水平最高,且HIF-1α蛋白能稳定进行表达,因此选择CoCl2处理细胞24 h建立缺氧损伤模型。Tang12使用300 μmol·L-1CoCl2诱导PC12细胞制备缺氧模型,用不同浓度(51020 μmol·L-1)的红景天苷进行干预,结果发现红景天苷可抑制CoCl2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提高细胞中SODGSH-Px活性。表明红景天苷可以改善CoCl2诱导的细胞缺氧损伤,具有抗缺氧作用。马春秀等13利用三气培养箱(5% CO22% O293% N2)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氧8 h、复氧4 h模型,设置空白组、缺氧模型组和八味沉香散低中高剂量组,研究八味沉香散血清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微板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缺氧复氧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且中剂量组LDH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CK显著降低(P0.05),说明八味沉香散血清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保护作用。宫佰会等14H9c2细胞置于三气培养箱(5% CO22% O293% N2)进行缺氧8 h处理,空白组和缺氧模型组加入空白血清,给药组加入不同浓度(2.5812 g·kg-1)的八味沉香散含药血清。通过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生化指标(如LDHCKMDA等)、氧化应激相关蛋白,如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硫氧还蛋白(Trx)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对八味沉香散含药血清的抗缺氧保护机制进行研究。与空白组比较,缺氧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ROSLDHMDA含量显著上升,Nrf2TrxBaxCaspase-3表达水平均升高。给予八味沉香散含药血清后,上述指标升高趋势被逆转,表明八味沉香散含药血清可能通过降低细胞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抗缺氧损伤作用。
1.2.2 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损伤模型  Na2S2O4属于强还原剂,可通过阻断细胞利用氧的途径导致缺氧,建立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封亮等15采用Na2S2O4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研究赤芍萜苷组分抗缺氧损伤的活性成分。楚冬海等16采用Na2S2O4处理大鼠H9c2心肌细胞建立缺氧模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Na2S2O4缺氧模型组细胞凋亡率、MDA含量、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SOD活性、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给予不同剂量的瓜蒌皮提取物,上述指标变化均被逆转,表明瓜蒌皮提取物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王丹等17将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进行分组培养,设为空白对照组(无细胞+完全培养基),正常对照组(细胞+完全培养基)和实验组(细胞+完全培养基+Na2S2O4)共3组,用不同浓度(0.51.02.04.0 mmol·L-1Na2S2O4处理HT22细胞,进行缺氧培养1 h、复氧24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取细胞培养基上清液检测LDH含量。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上清液中LDH含量随Na2S2O4浓度的增加而增多,且细胞形态损伤加重。以上表明利用Na2S2O4可以有效建立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
1.2.3 叠氮钠损伤模型  叠氮钠(NaN3)可抑制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异常,造成细胞缺氧损伤。关付等18用不同浓度(0.110.0 mmol·L-1NaN3处理大鼠心肌细胞012 h,通过检测心肌细胞活力来确定最佳浓度,结果发现1.0 mmol·L-1 NaN3孵育心肌细胞3 h可导致细胞发生凋亡,建立了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
2 动物缺氧模型及抗缺氧药物筛选
2.1 物理缺氧模型
2.1.1 常压缺氧模型  常压缺氧是将实验对象置于常压缺氧状态下,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动物给予O2CO2N2混合气体,以达到缺氧效果。
1)小鼠模型:董晓敏等19通过向密闭培养箱中充入氮气降低箱中氧气浓度构建常压缺氧模型,将小鼠分为常压对照组(生理盐水0.3 mL·10 g-1)、常压缺氧组、常压乌拉坦组(5%乌拉坦0.3 mL·10 g-1)和常压咖啡因组(0.5%咖啡因0.3 mL·10 g-1),均ip给药,检测小鼠在缺氧环境中的耐受时间。结果发现,与常压缺氧组比较,常压乌拉坦组小鼠耐受时间延长,常压咖啡因组小鼠耐受时间缩短。
2)斑马鱼模型:Lee20通过向密封室中进行氮气灌流制造缺氧平衡液,将成年斑马鱼分为空白对照组、缺氧组和氨基葡萄糖预孵育组。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缺氧组直接移入缺氧平衡液中,氨基葡萄糖组成年斑马鱼预先暴露在1 g·L-1氨基葡萄糖中孵育12 h后再移入缺氧平衡液中。结果发现氨基葡萄糖预孵育可以提高缺氧斑马鱼的存活率,抑制低氧诱导的斑马鱼脑内一氧化氮合酶2NOS2α)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Ma21将斑马鱼分为低蛋白、高蛋白、低脂、高脂、低碳水和高碳水饲料组,连续饲养7周后,每组随机挑选20条进行急性缺氧实验,通过向养鱼水中通入氮气建立低氧环境,结果发现高碳水组斑马鱼存活率显著高于缺氧组,表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提高斑马鱼对急性缺氧的抵抗力。
2.1.2 低压缺氧模型  高原低压低氧的环境易使机体因氧供应不足产生缺氧损伤。因此,建立模拟高原环境的低压缺氧模型,对于研发高原缺氧损伤防治药物极为重要。低压缺氧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实验模型放入盛有新鲜钠石灰的广口瓶中,然后密封。实验动物呼吸消耗氧气,致使瓶内氧气减少,呼出的CO2又被钠石灰吸收,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不断减少,氧分压不断降低,形成缺氧环境。此方法简便易行,因此用于多种抗缺氧药物实验中。Long22在研究冬虫夏草抗缺氧作用信号通路时就采用了此方法,将冬虫夏草冷冻干燥后研磨成粉,溶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中,设置低、中、高给药(1.252.505.00 g·kg-1)组,小鼠ig给药,另设阴性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0 d。最后1次给药后1 h,将小鼠放入含有250 g新鲜石灰钠的100 mL广口瓶中,每次1只,将瓶口用软木塞塞住,并涂抹凡士林密封,观察并记录密封时间直至小鼠停止呼吸,结果发现冬虫夏草可以延长小鼠的窒息时间。
还可通过低压氧舱建立高原低压缺氧模型。张明霞等23采用低压氧舱模拟海拔4 010 m和海拔6 000 m高度的高原环境,构建大鼠缺氧环境。任晓霞等24将大鼠分为常压常氧组、低压缺氧组和金丝桃提取物低、中、高剂量(100200400 mg·kg-1)组,连续ig给药7 d后,将大鼠置于低压氧舱中,模拟海拔7 500 m处的缺氧环境,通过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指标,来探讨贯叶金丝桃提取物对缺氧大鼠高原脑水肿的改善作用。结果发现,贯叶金丝桃提取物能改善缺氧大鼠脑部组织的病理损伤,降低细胞空化程度,降低脑组织中MDATNF-α含量,表明贯叶金丝桃提取物对缺氧大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Nan25利用低压氧舱模拟海拔4 500 m处低压低氧环境,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62.5125250 mg·kg-1)红景天组,通过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指数和内侧血管厚度等指标,评价红景天活性成分对慢性缺氧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红景天活性成分可通过降低缺氧大鼠mPAP、右心室肥厚和肺小动脉血管壁厚,发挥抗缺氧活性。闫佳怡等26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乙酰唑胺阳性对照组(30 mg·kg-1)和复方丹参滴丸(72.9 mg·kg-1,溶于蒸馏水)组,对照组和模型组ig给予等量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7 d。在末次给药后1 h,将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 000 m缺氧环境的低压氧舱中,检测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及SODMDA含量变化,发现复方丹参滴丸能增加大鼠的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改善缺氧导致的大鼠心肌纤维水肿及细胞空泡化,降低MDA含量,升高SOD含量。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减轻缺氧导致的机体损伤。
2.1.3 循环性缺氧模型  该缺氧模型是使实验动物的组织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组织氧供应减少造成缺氧,常用的方法是断头缺氧和动脉结扎缺氧。王圣佳等27将大鼠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近心端进行结扎,阻断供血,使组织氧供应减少从而制备缺氧模型。造模结束后ip积雪草苷1020 m·kg-1,对照组和模型组ip等体积0.9%NaCl注射液,每日注射1次,连续14 d。结果发现与缺氧组比较,积雪草苷治疗组大鼠脑部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MDA表达水平降低,表明积雪草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部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张爽等28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复方人参合剂给药低、中、高剂量(204060 mg·kg-1)组,给药体积为10 mL·kg-1,对照组ig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连续给药7 d后,检测小鼠在常压缺氧模型(钠石灰吸收法)、亚硝酸钠中毒缺氧模型和端头缺氧模型中的耐缺氧时间,结果发现在3种不同缺氧模型实验中,复方人参合剂均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耐缺氧时间,且呈剂量相关。
2.2 化学缺氧模型
2.2.1 血液性缺氧模型  血液性缺氧常是由化学试剂导致血红蛋白发生数量和性质变化,导致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无法释放而引起的组织缺氧。常用的造模化合物有亚硝酸钠、氯化钴等。张嵘彬等29将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红景天0.063 g·mL-1·d-1)组和珍珠菜提取物治疗(0.735 g·mL-1·d-1)组,ip亚硝酸钠后发现珍珠菜提取物可以延长小鼠的窒息时间,提高心肌和脑组织中SODGSH-Px活性,表明珍珠菜提取物可以增强小鼠的缺氧耐受性,具有抗缺氧作用。王冲等30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复方红景天片低、中、高剂量(1.962.944.41 g·kg-1)组,对照组ig等体积纯水,每天1次,连续30 d。在末次ig给药1 h后,按220 mg·kg-1剂量ip亚硝酸钠0.01 mL·g-1使小鼠中毒缺氧,并记录各组鼠死亡时间来评价复方红景天片的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结果发现复方红景天片可以有效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除了亚硝酸钠外,亚硫酸钠也被用来构建缺氧模型。Marino31在进行化学缺氧和气体缺氧作为斑马鱼全脑缺血模型的比较时,采用向水中加入0.5 g·L-1的亚硫酸钠,静置至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于0.6 mg·L-1,从而构建斑马鱼化学缺氧模型。
2.2.2 组织性缺氧模型  组织性缺氧是指组织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不能有效利用氧而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常用造模化合物有异丙肾上腺素和氰化物。焦杰等32给大鼠ip异丙肾上腺素40 mg·kg-1制造心肌缺血缺氧模型,研究不同剂量(154308616 mg·kg-1)延丹胶囊对大鼠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延丹胶囊可以改善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降低MDAHIF-1αTNF-α表达水平。魏珍珍等33将小鼠头面部和胸部脱毛处理后,头面部和胸前区涂抹苏艾冰精油,单次涂抹给药剂量为0.05 mL·cm-2,低剂量组给药1次,高剂量组间隔30 min给药2次,空白对照组和异丙肾上腺素模型组在相同位置涂抹等量蒸馏水。在末次给药10 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ip异丙肾上腺素(15 mg·kg-1),进行苏艾冰精油的抗缺氧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苏艾冰精油可以显著增加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氰化物进入机体可以析出氰离子,与线粒体内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碍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妨碍细胞的正常呼吸,造成组织缺氧。马慧萍等34在进行大苞雪莲有效成分的抗缺氧药效学研究时,按10 mg·kg-1剂量给小鼠ip氰化钾构建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小鼠存活时间,结果发现大苞雪莲石油醚部位可显著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具有显著的抗缺氧活性。
3 抗缺氧活性评价指标
3.1 缺氧后存活时间
根据缺氧模型以及实验动物的不同,检测缺氧后存活时间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大、小鼠窒息时间可按缺氧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类:进入低压缺氧环境中至呼吸停止的时间、注射化学药物后至呼吸停止时间、断头或夹闭气管至呼吸停止时间。李淑惠等35在进行复方人参片的耐缺氧和抗疲劳研究时,建立了不同的小鼠缺氧模型,并对小鼠窒息时间进行了统计。斑马鱼窒息时间是斑马鱼缺氧模型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为斑马鱼进入缺氧培养水中出现身体失衡(身体侧翻并维持30 s)的时间36
3.2 酶学指标
缺氧会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如MDASOD、乳酸(LAC)、乳酸脱氢酶、CAT等表达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药物抗缺氧活性评价时,可以通过测定这些相关指标的变化来评价药物的抗缺氧药效。
马亚中等37采用钠石灰吸收法构建小鼠缺氧模型,预先使用不同剂量(0.781.563.12 g·kg-1)的抗高原病方连续给药15 d,检测了小鼠心脏和脑组织中MDASOD等指标表达变化情况,以此来进行抗高原病方的抗缺氧活性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抗高原病方组心脏和脑组织中的MDASOD表达明显上调,表明抗高原病方能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康林之等38通过检测小鼠LAC、血尿素氮(BUN)、肝糖原(LG)以及脑组织中谷氨酸(Glu)等指标,评价仙鹤草不同提取物的抗缺氧活性。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缺氧组LACBUN含量显著升高,LGGlu含量和小鼠存活时间显著降低。仙鹤草正丁醇提取物和醋酸乙酯提取物可显著降低LACBUN含量,增加LG含量,延长小鼠存活时间。这表明仙鹤草的正丁醇和醋酸乙酯提取物可能是其抗缺氧的主要有效成分。
3.3 血气指标
对实验动物进行缺氧前后的血气分析,检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张明霞等23在进行高原缺氧对血脑屏障中药物转运蛋白的影响研究时,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血气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升高,缺氧组pO2sO2pCO2显著降低。
3.4 组织形态学
通过观察缺氧动物脑组织切片,评价缺氧损伤程度。如张明霞等23取缺氧大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发现缺氧大鼠脑组织血管周围生成间隙,海马组织的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细胞发生变性和核固缩等损伤。
3.5 缺氧相关因子
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检测HIF-1α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等在蛋白或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Xu39对低氧暴露28 d的大鼠给予白藜芦醇40 mg·kg-1·d-1进行治疗,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HIF-1α、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和硫氧还蛋白-1Trx-1)的表达情况,通过PCR法对大鼠体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等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白藜芦醇可以提高Nrf-2Trx-1的表达,抑制HIF-1α及炎症因子的表达,表明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抗炎和抗氧化途径减轻缺氧引起的肺部损伤。
综上所述,本文对近年来构建的缺氧模型进行总结,见表12
图片
4 结语
氧气的获取利用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多种生物过程和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缺氧。在临床上,缺氧表现出的病理特征不是单一的缺氧特征,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混合型缺氧。按照缺氧模型实验对象的不同对现有的缺氧模型进行了综述,将其划分为体外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并从构建缺氧环境的方法分为面物理缺氧模型和化学缺氧方法两个方进行陈述。结果发现现有的缺氧模型,大多为单一缺氧模型,不足以充分反映临床环境中真实的缺氧发病机制。因此制备复杂因素叠加诱导的缺氧模型,模拟接近于临床环境,对于研究临床缺氧的发病机制以及研发筛选更安全、高效的抗缺氧新药有重要意义。
在对抗缺氧药物筛选和活性评价实验进行综述时,发现多种皂苷类、黄酮类等源于中药的天然化合物、单味或复方中药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缺氧活性,具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同时,综述时也发现现有的抗缺氧药物筛选和评价实验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评价抗缺氧活性的指标较为单一且重复性高;抗缺氧作用机制研究层次较浅,不够深入;缺氧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较少等。因此,构建接近于临床环境的缺氧模型,深入研究与开发抗缺氧药物对临床治疗缺氧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张思岳,张惠雯,夏青,王荣春,张云,刘可春.缺氧损伤模型及抗缺氧药物筛选研究进展  [J]. 药物评价研究, 2023, 46(9):2037-2045.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