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故事:蔡邕倒屣迎王粲

 海阔天空vmee2u 2023-09-24

蔡邕,字伯喈,是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文章文采飞扬,他的书法墨迹有神。他少年时就喜欢辞章又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汉桓帝闻听后,便召他入京。灵帝时召拜郎中,又升迁议郎。到了董卓劫持汉献帝的时候,也没有放过他这个人才,蔡邕还是被迫出任,做了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在汉代,蔡邕是一位才高位显的名儒,他能对王粲恭敬倍至,就足以衬托王粲的才气了。

名人故事:蔡邕倒屣迎王粲

王粲,字仲宣,他的祖父王畅和曾祖父王龚都是汉朝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自幼聪明过人,以博闻强记著称。本传说他“博闻多识,问无不对,”“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看围棋时,他可以复局而不误一道。一次,他和一个人一起行走,路遇一座石碑,他读一遍碑文就能全部背下来,而且一字不差,使对方惊叹不已。王粲十四岁那年,董卓劫持汉献帝和百官由洛阳西迁长安,王粲也随父亲一同西迁。到长安后,他的聪慧已广为人知了。当时蔡邕也在都城。正值邕才学显著,为朝廷所器重,“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这是说,赫赫有名的蔡邕,闻听王粲前来拜访他,惊喜之际竟穿倒了鞋子忙出去迎接,可见王粲文名之高。面对身材短小,年仅十四岁的王粲,蔡邕当众说道:“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他认为王粲的才学高于自己,并要把家中的万卷书文送给王粲。十七岁的王粲就曾有诏授他为黄门侍郎,他毅然辞去乱朝的厚封,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就在南下途中,他目睹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现实,写下了《七哀诗》第一首,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感怀,令古今文人赞叹不绝。就连日本学者依藤正文都难以相信“这样成熟度甚高的作品会出自十六岁的青少年之手,”因为王粲是个年轻有为,聪明绝顶的才子,刘表曾一度想把女儿嫁给他,只因他“容状短小”、其貌不扬而使刘表改变了主意,最后把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王凯。王粲在荆州十五年,他饱尝了去国怀乡之苦,有感而发,就写成下《登楼赋》,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抒发了“情眷眷而怀归兮”的满腹乡愁,倾吐了怀才不遇和功业无望的心情。这篇小赋一改大汉赋铺张扬丽、劝百讽一的传统,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气息,它和曹植的《洛神赋》共同代表了建安辞赋的最高成就。

建安十年,刘表病死。曹操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他夺取荆州后,便收罗文士贤才为自己所用。建安十三年,王粲加入到了曹操幕下的文士行列中,并得到曹氏父子的重用。曹操受封以后,立即任他为很有实权的侍中之一,从此他青云得路。他拥护曹操唯才是举的措施,能“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一次,曹操大宴群僚,在众文士中,王粲显露了他出色的文才。面对宴会盛况,为了表达对东道主曹操的真挚情义,刘桢写了一首《公䜩诗》“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王粲也以同样的题目写道:“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从诗中,我们都能感觉到二人对自己当年饱经忧患、浪迹萍踪的感慨,然而,同样是表达对曹操的真挚情感,刘桢“绮丽不可忘”的直陈,明显不如王粲“含情欲待谁?”的反诘来得含蓄,显得言约意丰。

王粲的聪明才智不仅表现在他会作文,也体现在他会“做人”上。建安文士中,能受到曹操、曹丕、曹植三人首肯的人物是不多的。尤其是太子之争使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的关系十分紧张,为此杨修等人招来杀身之祸。王粲深知将感情倾向一方的利害,他谨慎处事,圆滑周旋,以致曹氏兄弟都对他有好感。曹丕很器重他,在为他送葬时,还念念不忘他的生前爱好,据《世说新语·伤逝》篇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身为帝王的曹丕能不顾难堪,让大家各学一声驴叫来表达对王粲的缅怀之情,也属难能可贵的了。

王粲死后,曹植亲笔作了《王仲宣诔》,文中述说了王粲 和 自 己“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的密切关系。他高度评价了王粲的创作“文若春华,思若泉涌”。至于曹操,尽管杀过孔融,罚过刘桢,但他对王粲的信任和重用则是始终如一的。对于王粲四十一岁就因体弱而谢世,曹操为之感伤不已。王粲有两个儿子,在建安二十四年因牵及谋反之类的事,被曹丕杀头。当时还在关中的曹操闻听此事,不禁哀叹道:“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