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听驴鸣的王粲,因其貌不扬错失机会?怀才不遇,还是大器晚成?

 泠江阅读 2020-10-19

(图为王粲)

王粲在随曹操讨伐孙权,南征返程的路上因病去世,仅有四十一岁,正值腊月的冬季。他没有等到来年的春天,只徒留下了无数的唏嘘。曹丕为了表达对其去世的哀痛之情,在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后,号召王粲生前的好友们集体为王粲学驴鸣,送他最后一程。若不是王粲生前真心喜欢听驴鸣,这种“集体性行为艺术”看来无异于“砸场子”,但看似啼笑皆非故事的背后却透露出心酸。

(《世说新语·伤逝十七》)

“建安七子”中,王粲被刘勰称赞为是“七子之冠冕”。就连蔡邕也认为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才能,自愧不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怀才不遇但幸好大器晚成的王粲,来看看他一生的起承转合。

说起王粲,通常会把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曹植相信大家对他都有着一定的了解,其文学才华连谢灵运都赞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以及他的《七步诗》也是脍炙人口。能和这样一位才子相提并论,说明王粲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匪浅的。

(《新洛神》杨洋饰演曹植)

出生于官宦世家,且年少便负有才名的王粲本也可以一路仕途通达,若是幸运的话也可能与其曾祖父、祖父一样位列三公。但生于那个动荡的东汉末年,注定着所有的一切都要靠着自己闯出一条血路来。

(汉朝三公九卿制度)

汉末年间,宦官专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将军何进对此深恶痛绝,加之宦官蹇硕曾对他下黑手。于是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决定诛杀十常侍。但也不顾众人反对,向董卓求助。这也为以后汉朝颠覆埋下了祸根。

在各方豪杰的商量与共同努力下,这场剿灭十常侍的计划被推进得很快。但十常侍最终传矫诏,设计斩杀了何进。不过好在--在袁绍、曹操等人的联手下终于平定了这场祸乱。虽然杀尽了宦官,但另一个令人头疼的人物也随之登场—董卓。

(图为董卓)

董卓在关键时刻,凭借着“护主有功”,成功入京,并开始了新一轮的掌权。在董卓的威胁下,年仅九岁的刘协被扶持上位成了汉献帝,开始了他作为董卓的提线木偶的一生。登基不久后,各地纷纷欲讨伐董卓,组成了“关东联军”,董卓为了躲避联军,逼迫汉献帝迁都长安。而这群被迫迁都的人当中,就有王粲。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马天宇饰演汉献帝)

尽管经历了颠沛流离,但明珠不会蒙尘--王粲的才华深得蔡蔡邕赏识。根据史书记载,蔡邕听说王粲上门求见,鞋子穿反了也不顾,急忙出门迎接。并将自己的珍藏的六千多卷藏书悉数赠与王粲,家中仅存四千余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王粲也是幸运的,在乱世中能碰到一个这样愿意去赏识自己的知音也属实难得。

(图为蔡邕)

很快,年仅十七岁的王粲等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当官的机会:黄门侍郎--皇帝的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十七岁的他差点就可以达到别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但王粲却因为此时的长安时局动荡不安,没有选择就任。而做出了一个蹉跎了他大半生的一个决定—“委身适荆蛮”。

(图为王仲宣像)

刘表曾和王粲是同乡,又曾拜入王粲祖父门下学习。所以去往荆州投奔刘表是王粲最佳的选择。在去往荆州的路途中的王粲写下著名的《七哀诗》,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不无冲击着他的心灵。忍痛告别了中原故土,看着亲友眼中噙着泪水。一路上的森森白骨,婴儿的啼哭声诉说着战乱的苦痛—妇人弃子,至亲分离。无限的感伤与悲痛涌上心头……

(《七哀诗三首·其一》作者:王粲)

造化弄人,才情过人的王粲却在刘表那里未曾受到重用。刘表一见到王粲样貌丑陋,身体也十分羸弱,便也慢慢不待见王粲。甚至原本欲把女儿嫁与王粲的事情,在询问了妻子的意见之后也就不了了之。在荆州的第十三年头,抑郁不得志的王粲写下了《登楼赋》。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客居异乡,怀才不遇,不受重视的种种情感交织融合,浓浓的“忧”弥漫开来。

(《登楼赋》)

虽然说颜值有时候也可能是职场上的敲门砖,但绝对不会是唯一的因素。终于在刚过而立之年的王粲等到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刘表病死后,王粲规劝刘琮投降曹操。漂浮了三十多年的王粲也终于得以安稳下来,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曹操幕府。曹操不在意他的容貌丑陋,他眼中只有王粲的才华。

尽管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深入人心,但我们不可否认,曹操的求贤若渴之心。在这里,曹操不仅让他担任要职,还赐他为关内侯。与此同时,王粲还与曹丕、曹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前半生的怀才不遇仿佛在这里得到了纾解。然而好景不长,不到十年的光景,王粲的生命便画上了休止符。

(影视作品中的曹操)

作为“建安七子”,所有人中当属王粲一生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在文学方面,《登楼赋》打破了传统汉赋的题材,成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同时在王粲前后期的创作中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风向,前期的颠沛流离为建安时期战乱灾祸的真实写照,后期受到重用后整体风格则转变为雄心壮志想要建国立业的慷慨激昂。其次,因汉末年间时局动荡而导致的佩玉制度的崩坏,王粲又重新复作了玉佩,并得以流传下来。

(王粲复作的玉佩)

王粲的一生与其说是怀才不遇,倒不如说是大器晚成。曹操的慧眼识英雄,让王粲在他生命最后的九年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于王粲为什么喜欢听驴鸣,因为历史的久远与资料的散失,如今的我们已无从查证。不妨我们自己来揣测一下,也许是从学习驴鸣中,那沉闷的抑郁终得以纾解,又或者觉得驴子和自己前半生一样不得重用,碌碌无为。不论哪种,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绕不开的一点就是,王粲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的确被蹉跎了。

也许我们也曾因种种现实原因而错失很多的机会,但我们生逢其时!就像是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对我们的呼告:“我们是青年人,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时代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不用纠结于自身的容貌问题。关键在于你自己会不会争取以及是否你是真的有才华。与其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进,不如慢下来,沉淀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

您还可以通过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泠江阅读”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