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中大语文 2023-09-24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

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沙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沙糖(饬)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

(摘编自孟晖《宋人的沙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

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

B.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沙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沙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4.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先生的秋天

蒋一谈

喷泉是向上流的瀑布。在喷泉的右前方,几只鸟排成斜线滑行。秋天的光线散发出沉静之美,这些鸟被它们自己的影子引向动物园的湖泊深处,绿藻虽然衰败,依旧将湖水衬绿。其中的两只鸟,合力抓住一根断枝,轻盈地站在上面,尾翼低垂,脖颈缠绕,甜蜜地恋爱。

这些鸟很美,可是在慢先生心里,鹤最美。鹤园还在前面,掩映在树林深处。他想象着鹤在假山和池塘旁漫步的样子,一只脚落下,另一只脚隔一会儿才落下,一只脚抬起,另一只脚隔一会儿才抬起,这不是鹤的做作,而是鹤的优雅。中国古代文人建造房屋和墓穴时,会依据鹤的步幅来测量尺寸。想到这些,他的嘴角浮现出笑意。

认识他的人称呼他“慢先生”,他的慢超乎寻常:走路的时候,他的手臂和腿脚关节好像被空气暂时抓住了,说话的节奏也是慢的。第一次看见他的人,会以为他肢体残疾,或者精神上出了问题。他经常被围观,引来众人议论:这个男人慢得离谱,慢得让人心慌,他在表演吗?他笑而不语。有人说他像机器人,他慢慢摇了摇头,有些气恼。

他在石头上慢慢坐下,慢慢取出水杯,慢慢拧开杯盖,慢慢张开嘴唇,喝了第一口水。一个肥胖的男人举起自己的水杯,嬉笑着模仿他的动作,最后累得气喘吁吁。他早已习惯这样的模仿与戏谑。

他抬头看湖泊里的鸟,鸟消失了,那是短暂的消失,它们飞不出动物园。动物园管理处发布过公告,说他们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虚拟天空装置。这样一来,动物园里的鸟能生活在铁笼和栅栏之外,在另一个空间里自由飞行,想飞多久就飞多久。不过,如果那些鸟飞得过高,虚拟天空里的电光屏障会自动阻拦它们,强迫它们飞落下来。面对电子牢笼这种高科技新玩法,慢先生心里五味杂陈。他心里有隐忧,他听别人说起过,动物园里的这些动物死亡之后,会被机器动物取代。如果真是这样,那只鹤怎么办?想到这儿,他的神情有些黯然。

现在是秋天,其实夏天就在不远处。夏季的某一天,慢先生在图书馆典藏室中清理藏品,在箱柜最里面发现了古籍善本《鹤谱》。他拂去上面的灰尘,被里面的图画和文字深深吸引。中国古代文人以鹤为师,言行举止皆依照鹤的节奏和气韵,力图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他去动物园观察鹤,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动作既夸张又滑稽,摔倒过很多次,胳膊和腿脚被石头划伤过。周围的游客举起手机拍照,还有人笑话他,他提醒自己不要在意。半个月之后,他掌握了慢的要领,身体也越来越自如。再后来,他已经能真切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和肢体的慢动作、语言表达的慢节奏协调在了一起,能让陌生人以为他原本就是这样的“慢”人。他心里高兴但没有满足,他觉得自己应该再慢一些,他期待那种真正的缓慢,比自然而然的慢再慢一些,他相信只有这样的慢才能让自己体会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笃定,找到新的自我。

妻子最先发现了异常,瞪大眼睛看着他,以为他在单位受了什么刺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慢慢享用饭菜,妻子看着他举筷端碗和嘴巴咀嚼的怪异动作,忍不住喷了饭。儿子完成了一半作业,他还没吃完,妻子站在厨房门口,脸上有迷惑,更有不悦。有一次,儿子这样问他:“你是慢爸爸吗?”他慢慢点头,慢慢露出微笑,慢慢伸出手抚摸儿子的脑袋,儿子躲开了。

还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图书馆考察工作,大家列队欢迎,领导满面春风地和大家握手,走到他面前了,领导伸出去的手已经在他胸前停留了两秒钟,他才慢慢抬起手臂,慢慢伸出右手,领导显然感受到了怠慢,错过他同下一位工作人员握手。这一幕被摄像机拍了下来。此后的情形可想而知,他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的工作岗位从典藏部调到了借阅室。他原已是典藏部里的怪人,现在到了借阅室,又变成了多余的人,因为机器人能负责完成读者借阅图书的所有工作流程。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擦拭机器人身上的灰尘。成为机器人清洁工的确出乎预想,但他能够接受,这不过是一个秘密,不让妻子和儿子知道就行了。他再次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没想到儿子也开始模仿他的慢,模仿得惟妙惟肖,且有自己的创造,这让他深感意外,同时又有些不安。儿子写作业时,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十几秒才能写完,早晨洗脸刷牙耗时二十分钟,晚饭时父子俩相互观察,看谁吃得慢,谁最后吃完谁才是慢冠军。妻子忍无可忍,发了几次火。父亲的所作所为不能妨碍孩子的学业和成长,他试图调快肢体动作节奏和语言表达速度,可是调整到最后,他的身体出了虚汗,心跳明显紊乱,眼神开始发虚,连续几晚失眠。妻子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送到了外婆家,她自己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搬过去住。

“我能容忍你不赚钱,穷日子别人能过,我们也能过。我不理解你为什么突然间变得怪里怪气的,你这是做给谁看?”妻子摔打着衣物,满脸迷惑。

“我……”他慢慢搓着手,手上的灰变成一个泥团,他把泥团揉搓成一个蜗牛。蜗牛的慢是好的,鹤的慢也是好的,他想。“一切都太快了……还没仔细感受就过去了……我做给自己看……”他喃喃低语,心里轻松了很多。

“等你慢够了,我们再回来。”

他点点头,没有说话。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了喷泉、滑行的鸟、绿藻,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写表现了慢先生眼里的世界的美好和他对慢生活的崇尚。

B.文章使用夸张的手法正面描绘了慢先生走路的时候的样子,同时通过众人的议论侧面衬托并突出了慢先生超乎寻常的慢。

C.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情景化地再现了慢先生喝水的情形,并通过肥胖男人的模仿具体地表现了慢先生所受到的质疑和嘲讽。

D.文章通过对慢先生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设置虚拟天空电光屏障阻拦、囚禁鸟儿的做法的否定,语言委婉含蓄,引人思考。

7.关于文中慢先生与鹤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通过介绍鹤的步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性,强调了鹤在慢先生心中的地位。

B.古籍善本《鹤谱》的图画和文字吸引了慢先生,使他想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C.慢先生认为鹤是优雅的,因此,即使在模仿鹤的过程中被人笑话,他也毫不在乎。

D.慢先生非常努力地模仿鹤的动作,而在模仿中产生的对慢的感受让他相信他可以找到新的自我。

8.作者写动物园的电子牢笼和机器取代动物,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请分析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

9.文章结尾写慢先生为儿子改变行为,却以失败告终,受到妻子的责难,怎样看待这样的一个结局?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D.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11.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材料二:

文公之出也,竖头须【注】 ,守藏者也,不从。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阳人不服,公围之,将残其民,仓葛呼曰:“君补王阙以顺礼也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人。文公伐原,今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诸降。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邻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邻縠。”公从之。文公学读书于白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也?”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文公伐曹、卫,出谷成,释宋国,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竖头须:竖,宫中役使小臣;头须,人名。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补B王C阙D以E顺F礼G也H阳I人J未K狎L君M德N而O未P敢Q承R命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遇,文中指遭遇,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字意思相同。

B.师旅,军队通称,与《论语》中“加之以师旅”的“师旅”一词意思相同。

C.笃,指厚道忠诚,与《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字意思不相同。

D.释,指解除,与《庖丁解牛》中“庖丁释刀对曰”的“释”字意思不相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只有国君重视贤士,国家才能生存发展。即使国家陷入困境,国君遭受耻辱,若重视任用贤人,还是能够取得成功。

B.阳人不服统治,晋文公率军包围阳人,打算杀掉他们。仓葛认为阳人大多是王室姻族,杀之会丧失民心,于是文公放了他们。

C.晋文公率兵伐原,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三天没有取胜。兵败撤退时得到情报,原人坚持不过两天,后来原人果然主动请降。

D.晋文公与郭偃探讨治国难易之道,郭偃指出应辩证看待,国君认为治国容易,则困难将至;国君认为治国困难,则容易将至。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

(2)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16.晋文公是怎样“用民”的?请简要概括。

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有着 ① 的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古文字。

节目讲述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展现了他 ② 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 ③ 的精神。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沿着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文明的根脉有力延续!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诸多情节以及人名物名都体现了“玉”元素,可以说,玉文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B.同辈中唯有贾宝玉以双“玉”命名,而且被赋予“神瑛侍者”的身份,衔玉而生,这寄寓了作者的喜爱。

C.以“珍、珠、瑞、环、琏”等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府第四代男子命名,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

D.《说文解字》将“琢”释为“治玉”,“切磋琢磨”的“琢”即为此意,香菱学诗的过程可谓“切磋琢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兔年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容创新上再次突破,融合创新节目频出。在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里,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选取了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色彩,用简约灵动的舞美设计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学词牌“满庭芳”的理念,尽展满庭芳华,如痴如醉。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利用VR三维绘制等新技术,让上古神兽“走出”文献古籍,和孩子们奇妙相遇。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讲述了普通观众和春晚之间的感人故事。

春晚官方吉祥物“兔圆圆”的动态形象也首次与观众见面,活泼的萌萌态、亮亮的大眼睛,带给人满满的喜气吉祥。伴随“兔圆圆”一起跃然眼前的,还有春晚主视觉标识。它是由“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的,同时又是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丰神俊逸,整体设计富有踔厉奋发的动感,彰显了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   )。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选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B.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淋漓尽致

C.使“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得到淋漓尽致地演绎

D.淋漓尽致地演绎出“癸卯兔年奔跃向上”的寓意和祈望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②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③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④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沙糖,可见沙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5.①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②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③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④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错。从文章最后“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可知,唐代之前已经出现了固体糖。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强加因果关系。工艺相当简单,与其使用的原材料没有直接关系。且宋代熬制沙糖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缺少依据,原文说的是“《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错。原文说“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可知,作者考证出宋代存在的固体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种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费“砂糖”;

由原文“《糖霜语》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糖霜语》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可知,依据《糖霜谱》的记载,宋代境内“糖霜”的产量很低,且境外不生产“糖霜”,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可知,贺威、刘伟荣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由原文“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可知,作者从《糖霜谱》《农桑辑要》考证出宋代的“液态糖”的专有名称是沙糖,可见沙糖不是固体糖,所以“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不可能存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可得,从事学术研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由原文“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语》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可得,研究中要尽可能研读更多的文献资料;

由原文“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可得,在考证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作者在文中指出“很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结果得出错误的观点,由此可得,学术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6.A   7.B    8.①电子牢笼限制鸟的高飞,意在警示人们高科技或将摧毁人们的生活。②机器取代动物,预示着人们正在远离真实的生灵。③在情节安排上,为慢先生为什么选择慢生活做了铺垫和说明。    9.①慢先生为儿子改变行为,体现了人生的无奈,在理想与现实面前,理想向现实妥协。②慢先生只想做回自己,却不被妻子理解和接受,文章如此结尾,体现了人生的困惑。③慢先生选择慢节奏、慢动作,并从中找回自我,最后却被抛弃。这样结尾,凸显了人在快节奏社会里的被异化,体现了人的无力,表达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写表现了慢先生眼里的世界的美好和他对慢生活的崇尚”错误,根据原文“在喷泉的右前方,几只鸟排成斜线滑行。秋天的光线散发出沉静之美,这些鸟被它们自己的影子引向动物园的湖泊深处,绿藻虽然衰败,依旧将湖水衬绿”“这些鸟很美,可是在慢先生心里,鹤最美”可知,文章描写喷泉、绿藻是为了写“这些鸟”,而写“这些鸟”,是为了突出鹤的美,而非表现“慢先生眼里的世界的美好和他对慢生活的崇尚”。而且开篇对喷泉、绿藻的描写也不细致。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B.“使他想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错误,根据原文“认识他的人称呼他'慢先生’”可知,慢先生很早就慢,看了《鹤谱》后,更坚定了慢的想法,而不是才“想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面对电子牢笼这种高科技新玩法,慢先生心里五味杂陈”,作者以慢先生的“五味杂陈”来警示人们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摧毁人们的生活。

机器取代动物园里的动物,但机器并不是真正的动物,人们正在逐步远离真正的生灵,人们正在逐渐失去灵性。

作者安排的这部分内容,看似闲笔,删去好像也能读得通,但删去以后,慢先生为何会选择模仿鹤,为何会选择慢节奏的生活,就失去了铺垫和交代。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父亲的所作所为不能妨碍孩子的学业和成长,他试图调快肢体动作节奏和语言表达速度,可是调整到最后,他的身体出了虚汗,心跳明显紊乱,眼神开始发虚,连续几晚失眠”可知,慢先生崇尚慢生活,为了儿子的成长不得已改变行为,体现了人生的无奈。

由“我能容忍你不赚钱,穷日子别人能过,我们也能过。我不理解你为什么突然间变得怪里怪气的,你这是做给谁看”“等你慢够了,我们再回来”可知,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感受生活快乐的能力正在丧失,所以,慢先生的慢生活是怪异的,也是不被妻子理解和接受的。

“一切都太快了……还没仔细感受就过去了……我做给自己看……”等可知,文章如此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的同时,也体现了人生的困惑和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10.B   11.①这首诗集中笔墨描写白鹭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它的孤独与内心的渴望,这是粘。②诗人的用意却并不在写白鹭上,而是以鹭喻己,表现自己的处境及对李侍郎提携、举荐的希望,这是脱。③全诗句句写鹭,又句句写己,粘脱不露痕迹,可谓自如。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

B.错在“盼望诗人到来”。结合全诗应是等待赏识的人到来。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全诗笔墨集中在写白鹭上,“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独立”“孤影”,表现它的孤独;“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揭示了白鹭内心的渴望。这是粘的手法。

诗人的用意却并不在写白鹭上,而是以鹭喻己,借白鹭的孤独来表现自己的处境,借白鹭的“延颈”以及尾联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的假设表达对李侍郎提携、举荐的希望,这是这是脱的手法。

总之全诗句句写鹭,可又让读者感觉句句在写诗人自己,粘脱不露痕迹,可谓自如。

12.DHN    13.A    14.C   15.①您安定周王室却残杀周王的姻族,民众将依附哪里?我冒昧地向军吏私下陈述,希望您仔细考虑!

②得到原却失去信用,依靠什么役使人民呢?信用是人民生存的依托,不可以失去。    16.①善于纳谏。

②守信于民。

③虚心学习。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君补周王失位之阙,来顺从礼仪。阳人尚未习惯晋君之德,因而未敢遵命。

“君补王阙”主谓宾完整,其后断开;

“以顺礼也”,句末“也”后断开;

“阳人未狎君德”主谓宾齐全,“而”有承接之意,其前断开。

综上需要加句读的三处为DHN。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有误,“不如因善遇之”的“遇”字意思是“对待”。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

B.正确。“加之以师旅”句意: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

C.正确。“则刘病日笃”的“笃”:病势沉重。句意: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

D.正确。“庖丁释刀对曰”的“释”:放下。句意:厨师放下刀回答说。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兵败撤退”错误,从原文“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来看,晋文公撤兵是为了守信,不是因为失败。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残”,残杀;“焉附”,依附哪里;“敢”,冒昧;“图”,考虑。

②“何以” ,宾语前置句,依靠什么,用什么;“使”,役使,使唤,驱使,支使;“庇”,依托,寄托;“民之所庇也” ,判断句。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用民”指善于用人,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从原文“乃求见,公辞焉以沐。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来看,晋文公原来不想接见头须,后经谒者劝诫,他立即接见头须。这说明他善于纳谏;

从原文“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可知,晋文公为了守信而三天撤兵,看见其守信于民;

从原文“文公学读书于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来看,晋文公虚心学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治理国家却不存恤那些贤能的士人,那么国家会灭亡。见到贤德的人却不急于任用,那么他们就会怠慢君王。没有比任用贤人更加急迫的事,没有贤士,就没有人能和君王谋划国家大事。怠慢贤人忘记贤士,却能让他的国家生存的,是不曾有的。从前晋文公出逃避难却最终成为诸侯之长,齐桓公逃离国家而最终称霸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的羞辱,却最终成为威慑中原各国的贤能之君。这三个人能在天下功成名就,都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曾遭遇困境、个人能够压抑自己忍受极大耻辱的缘故。最好的是从不失败,其次是失败后仍能有所成就,这就叫善于用人。

材料二:

晋文公流亡期间,宫中供役使小臣头须是负责看守库藏的人,没有跟从晋文公流亡。晋文公归国即位,头须于是来求见,文公以洗头发为由推辞不见。头须对谒者说:“洗头时心的位置就翻覆,心的位置翻覆那么考虑事情也就倒过来了, 我见不到君王是应该的啊。跟从流亡的人是为君主奔走的卜役(羁绁:马笼头和缰绳。泛指牵引犬马禽畜的绳索) , 留在国内的人是为君王看守国家,何必怪罪留在国内的人!国君如果仇视普通人,那么害怕的人可就多了。”谒者把头须的话告诉文公,文公立即接见头须。阳人不服从文公,文公率兵包围了阳地,将要杀掉阳人,仓葛大叫道:“晋君补周王失位之阙,来顺从礼仪。阳人尚未习惯晋君之德,因而未敢遵命。您要杀阳人,这恐怕不合礼吧!阳人有夏、商的后嗣遗典,有周王室的军队,樊仲这样的守官,除了守官,其余的人都是周王室的父兄甥舅。您安定周王室却残杀周王的姻族,民众将依附哪里?我冒昧地向军吏私下陈述,希望您仔细考虑!”文公说:“这是君子的言论。”于是释放了阳人。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地,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过了三天原地却没有投降,文公就下令分散军队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报告说:“原地坚持不过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却失去信用,依靠什么役使人民呢?信用是人民生存的依托,不可以失去。”于是晋军就撤离了,刚到孟门之地,原地就请求投降。晋文公问赵衰谁可担任元帅,赵衰回答说:“卻毅可以,他已经五十岁了,坚持学习愈加勤勉。先王的法典,是道德义理的府库。道德和义理,是教养人民的根本。能够做到勤勉厚道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请让卻毅担任元帅。”文 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晋文公向臼季学习读书,读了三天,文公说:“我不能立即施行所学的知识啊(咫:语气词) , 但见闻倒是增多了。”臼季回答说:“然而您增多见闻来等待贤士施行, 这不也是胜过没有见闻吗?”文公问郭偃说:“开始,我认为治国容易,如今感到困难。”郭偃回答说:“君王您认为治国容易,那么困难将要到了。君主您认为治国困难,那么容易将要到了。”文公讨伐曹、卫,迫使楚国从谷地撤兵,解除楚军对宋国的包围,在城濮打败楚军,于是称霸诸侯。

17.①经久不衰(或不可估量)

②丰富多彩(或波澜壮阔)

③实事求是(或一丝不苟)   

18.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修饰“价值”,结合“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古文字”,可以用表示价值很高或者虽然时间很长,但仍然有价值意思的成语。可选“经久不衰(或不可估量)”。“经久不衰”,意思是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不可估量”,意思是难以估计。

第②空,语境用来形容许慎一生的特点,结合“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可知,他的一生经历丰富,且人生令人感到雄壮,可选“丰富多彩(或波澜壮阔)”。“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第③空,结合“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可知,许慎根据实际情况研学,且认真细致,可选“实事求是(或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中途易辄,前句的主语是“本期《典籍里的中国》”,语意未尽,下句的主语变成了“观众们”,可把“沿着”调到句首,使之成为状语。

②成分残缺,在“中华文明”前加“于”。

1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错误。“珍、珠、瑞、环、琏”寄予着贾府长辈的厚望,但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如对贾瑞、贾环、贾琏等,作者多有批评警示。

故选C。

20. “在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里”     “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     “呈现了……的理念”     “阐释了……的理念”     “如痴如醉”     “令人如痴如醉”   

21.B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滥用介词,“在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里”,“在……中”导致主语缺失,可删掉“在……中”;

二是“呈现”与“理念”搭配不当,改为“阐释……理念”;

三是暗换主语,“如痴如醉”的主语是“人”,改为 “令人如痴如醉”。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A.被动句与上文不连贯;

C.表达不如B项简洁;

D.一般陈述句,不能突出“'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的寓意和祈望”。

故选B。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22.例文:

行动与思考:完备计划下的行动力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语道出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事前规划和筹备的重要性。然而,当我们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和错综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预先考虑一切,再三权衡利弊,才能采取行动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详尽的考虑虽有必要,却不可因过度的思考而延误了行动的时机。

思考是行动的灯塔。在行动之前,对事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虑,可以让我们明确目标,理清思路,避免盲目行动。孙子曾言:“谋攻为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深思熟虑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中,事前的市场调研、用户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它们为企业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了明灯。

然而,过度的思考可能导致行动的停滞。有时候,当我们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考中,可能会产生分析麻痹,失去行动力。正如古人所云:“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过度的思考往往让我们在原地打转,无法果断地采取行动。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机会稍纵即逝,我们需要抓住时机,立即行动。

行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情的发展和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不断尝试、改进和修正,最终实现目标。

这一点在科学研究中尤为明显。在面对未知的领域时,科学家们需要勇于探索,不断试验,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如果他们只在头脑中构想和推理,而不去实际操作验证,那么他们将永远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当然,行动并不意味着盲目。在行动之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是必要的。我们要在思考和行动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通过深入的思考来明确目标和方向,也要具备果敢的行动力来抓住机遇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过度的思考可能会让我们停滞不前,而缺乏思考的行动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恰当地平衡思考和行动。在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我们要勇于行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的行为。正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学思并行,以思考指导行动,用行动丰富思考,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