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金色年华554 2023-09-24
殷周交替,是中国上古史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在西周开国以前,殷商统治中原已达六百余年,拥有较为进步的文化,以及强大的武力,不断开疆拓土。然而,自第二十代王武丁死(公元前1291年)后,国势即转趋衰落,等到了二十八代纣时,已陷于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局面。
周之兴起
在商纣时代(公元前1154-前1123年),中原以外各势力发展最快的,是分布于今陕西渭河流域的周;周的势力在商纣末年已抵达今山西省南部及河南省中部地区。
据称,周的始祖是后稷,名弃。《史记·周本纪》中说,其母姜嫄践巨人足迹,感而生弃。因弃长于稼穑,尧举为农师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还是《史记》中说,自周之远祖不窟(后稷的儿子)时代起,即“奔于戎狄之间”。武王伐纣时一再自称为“西土主人”,《孟子》也说“文王,西夷之人也”,由此可见当时周与戎狄之间的关系。
之后,周“立国于豳”(今陕西彬县),开始从事农业耕耘,因人口逐渐增多,畜牧及手工业开始发展。周人在豳居住了大概有九代,后因受戎狄压迫,便离开豳迁于岐下(今陕西岐山)。岐山一带是古代渭河河谷最丰饶的地区,非常适于耕种;周人迁住之后,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开始屡以武力向外扩张,殷墟甲骨文中已见“寇周”之记载。
周之兴起,得力于优越的关中地理条件。关于这一点,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多有论及,正是所谓“阻山带河,四塞之地”,泾、渭及若干支流横贯各地,利于灌溉、交通,物产丰饶。
关中对外出路,北经萧关(今甘肃镇原、平凉之间),西经陇关(今陕西陇县)可达今甘肃省及其西北地区;南经大散关或子午谷,可达汉中巴蜀。如对北、西、南三面依地形而守,以东临中原,则进攻路线有三条:北路越黄河达于晋南汾河之地域;中路出函谷关,下河洛以达黄河下游;南路出武关向江汉,以达南阳及江淮流域,均属顺流而下,可战可守,即所谓“关中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
孟津观兵
由周的历史发展脉络看来,其推翻殷商入主中原之企图,似到周文王时代才开始萌生。周文王去世前,虽未曾以武力对殷商王朝实施进攻,但周之势力范围,除今陕西中部南部、甘肃南部、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外,已达于江汉之地,并建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境内),自岐山迁居至此,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可见其声势之浩大。
纵观周文王的扩张方略,系政治与军事并进:在政治上,运用权谋结好各地诸侯,怀柔西南方面各族;在军事上,一面稳定后方,一面攻占战略要地,以控制进出今河南及山西的东征路线,逐步对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形成了包围之势。
但周文王却王业未成而先死。周武王即位(公元前1134年)后,继续周文王之业。史籍中虽然少有对周武王初年扩张之记载,但观其伐纣时各地诸侯不期来会,及若干边远部族望风影从,也可证明这一时期周的势力范围依然在一步步扩大。
周武王在伐纣前两年(公元前1124年),曾兴兵东下,观兵于孟津(亦称盟津,今河南孟津)。据说,当时不期而会者有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但周武王却以各诸侯未知天命为由,辞而还师。孟津观兵的目的究竟何在?周武王何以不乘此时机即行伐纣?考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周之势力虽已强大,但其力量若与殷纣比较,尚感不足。即便是发生在两年后的牧野之战,周之兵力也不过四万五千人,与殷纣之七十万人对比,自不敢冒昧从事。
武王作战方略
周武王在政治方面,继续执行周文王联络中原各诸侯,及西南方各部族,以孤立殷纣的方略,约以共同力量对纣作战。
在军事方面,依当时周之势力范围,共有两条进攻路线可循:一是沿黄河经崤函渡孟津沿太行山南麓东进,直趋殷都朝歌;二是由晋南经黎城(今山西黎城)越太行而南,以攻朝歌侧背。
第二条路线,迂回而遥远,途中多属山地,行动不便,车辆运输尤多困难,远不如第一条路线有利;且中原各诸侯多在河南一带,南方各部族均在江汉地区,为了各方连络会合,也应采取第一条路线为最佳选择。因此,孟津观兵之后,武王伐纣之军事作战方略,大体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周武王自孟津观兵以后,见殷纣势力尚强,伐纣时机尚未成熟,除整军经武外,还实施了一些计谋:一是收买内间,分化殷朝内部团结,并阴谋促其腐化,以削弱其势力;二是分化各诸侯与殷之间的关系,煽动各诸侯反殷向周,以孤立殷朝;三是争取边远部族的支持与拥护,以扩大反殷势力。这些谋略中,最知名的应该就是广泛宣传商纣沉迷于酒色、淫纵无度、残暴无改等暴行,这方面的内容在后世各类史籍中均可见到。

图片

牧野之战
孟津观兵后二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将纣之暴行遍告中原诸侯,呼吁会师孟津,共同讨伐,准备东征。据《史记》记载,当时周武王所率兵力计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及庸、蜀、羌、微、卢、彭、濮等各部族。
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一月三日周军东下,其所选择的进攻路线为沿渭水循黄河向孟津前进,参与东征之西北、西南各部族,亦先后分别前来会师。
一月二十八日 “周师毕渡孟津”,各诸侯都率军来会,周武王作《泰誓》,昭告众人,声讨纣之罪状,渡河向殷都急进。由孟津至商都朝歌,约四百余里,周军于二月四日晨已进抵商都南郊牧野(据《尚书·牧誓》记载,牧野一说距商都三十里、一说七十里),各诸侯之兵也已到达,周武王再作《牧誓》激励三军将士,亲临指挥。商纣王发兵七十万应战,双方战于牧野,此即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
关于“牧野之战”的经过,史籍中均无详细记载,但由各种相关记述对照来看,也可以总结出其特点与梗概:其一,此战是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其二,战车大规模应用,史称周武王拥有的战车三百乘,而商纣方则无战车方面的记载。另外,朝歌以南,地形平旷开阔,故有“牧野”之称,颇利于战车运用。其三,此战似乎并未发生剧烈战斗,史籍记载“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云云,似乎是商纣的军队未作抵抗之证明,但同时《尚书·武成篇》又有“血流漂杵”记述;有学者认为看,这种相互矛盾之处,正反映了当时战车猛烈突击后所出现的场面。
总之,“牧野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虽多,但战斗时间似极短促。由于周武王以大量战车突击商纣军队,加之商纣军队士气低落,战志松弛,故一遭突击,即告崩溃。商纣见全军溃败,大势已去,自焚而死,于是战争迅速即告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