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卦”隐藏的历史秘密#z90

 远晓 2019-01-14

********


在星球一个贴子里随口吹了个niubility,结果发现,不写一篇解释清楚,不好脱身啊。??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河南New York,新乡,发生了一场彻底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


战斗结束后第七天,胜利方君王召开庆功表彰大会。其中,赏赐了一大块铜料给一个叫做利的参战军官。


得到铜料后,利感到很自豪,用来干点啥好呢?嗯,打造一个铜器吧,再刻上“参加某日某场战斗纪念”几行小字,作为“军功杯”,传家宝。


历史如此奇妙。利的这个“军功杯”,三千年沧海桑田,机缘巧合流传至今,真的成了全体中国人的绝世传家宝——


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这个铜器,就是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青铜器”!


簋是用来盛酒的器具。“利簋”刻有4行共32个字的铭文,迄今为止仍是已知西周最早的、有铭文的铜器!



铭文:


“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又商。辛未,王才阑,易又事利金。用乍旜公宝尊彝。”


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逢岁星当空,对伐商能否顺利进行占卜,兆象很好。就在当天,一举打垮商军。七天以后的辛未这天,武王在驻军处,赐给又事(官名)利以金(铜料)。利觉得很荣耀,铸此簋作为纪念。


“利簋”的史料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是真正的实时记录,是活生生的证据。


“铜”证如山,它明明白白记载了“牧野之战”的两大关键要素——


发生在甲子日;


这天清晨有岁星上中天的清晰天象!


二)


无独有偶,先秦以降的各种文献资料,“武王伐纣”的历史书写,和“利簋”一样,有个非常奇特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之中,就数它留下的天象记录最多,也最复杂!


一般来说,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留下的天象记 ,也就1、2项,最多不过2、3项。


但是,与“武王伐纣”前前后后相关的天象记录,据检索,目前可见居然有十数种之多。


从“利簋”可以看出,周代当事人的实时记述,“武王伐纣”光辉历史,一开始就已经自带强烈的“天象”印记了。


可见,后世文献资料的记载,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了,最初的源头就是如“利簋”一样的西周各种史料。


史料记载的这十数种天象,无一例外寓意着:周克商不是叛逆,而是天命所归,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三)


经综合梳理,“武王伐纣”时期的十数种星空异象,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点:


1)“甲子朝、岁星上中天”——牧野决战在甲子日清晨,可见岁星。


“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又商——《利簋铭文》


2)“东面而迎岁”——周师向东进军途中也见到了岁星。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淮南子·兵略训》


“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荀子·儒效》


3)“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星在天鼋”——周军出发前后日月星辰位置和运动态势。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国语·周语下》


当时,岁星在鹑火宫经过,月亮在天蝎座π星之处,太阳位于天空黄道上横跨银河之处。过两天,月亮和太阳在斗宿会合,水星出现在宝瓶宫天区。日月和水星都到达北方七宿之间。


4)“旁死霸,既死霸”——周师出发后至甲子日决战前,至少走了一个月时间,期间应有两次“霸”,朔,发生:第一次在癸巳前2日,第二次约在牧野之战前五日。


“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粤若来二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汉书·律历志下》引《武成》



四)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核心问题来了,古代史料中“武王伐纣”天象记录以及具体干支时间,可靠吗?


历朝历代无数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每一个观点都引经据典,上下求索,众说纷纭。


最早的认为武王伐纣是在前1127年,最晚的认为是前1018年,相差一百多年,误差太大。


1997年,经对周武王时期沣河王宫遗址地层进行碳14测年分析,结合殷墟、晋侯墓等相关考古数据,终于把误差大大缩小——


武王伐商应在前1020年到前1050年这30年之间。


时代的发展,终于到了科学手段正式介入的时候。我们作为当代人,有机会见证“科技验证历史”,幸运。


五)


1999年,上海天文台采用国际天文学界最权威的行星星历表数据库及软件,对文献中的每一项天象特征进行检验。


1)时点


他们发现,前1119一前1000年间,日、月、星位置能同时满足“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及岁星”的,只有13个日子:



结合后“东面迎岁”方位,只剩下红圈标注的三个日子。其中,第一个落在误差30年之外,第三个岁星可见度太低。


最佳的答案呼之欲出——前1045年12月3日!


用软件验证,完全证实这一天清晨5:30,周人地区所见天象确实是“东面迎岁”:



2)时段


这个时点,能够符合文献记载的其他天象和历法节点吗?


前1045年12月3日是丁亥,三日后出现一次朔,即前1045年12月7日,次日是壬辰,与《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霸”精准吻合”。


显然,此时周军先头部队已经在向牧野进军的路上啦。


过了14天,从12月21日起连续五天,出现“星在天鼋”的天象。


再过16天,前1044年1月6日辛酉,发生了第二个朔,《武成》“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封”,5天后是哪天?——


前1044年1月9日,甲子!


这个甲子日是不是牧野决战日,就看它有没有如“利簋”所载的“岁”,即木星上中天——


软件演算,令人无比惊奇,这一天,在河南牧野当地时间4:55分,正南方向所见:好大好闪的岁星当空挂!


岁星处于地平高度约60度,是最利于观测的角度,且南方天空中令没有任何其他行星。



想象一下吧,前1044年1月9日,清晨,周军列阵出击,正南方天空“岁星”高悬,一闪一闪亮晶晶——


此情此景,天命昭示,万众见之,何等军心振奋,何等刻骨铭心,无怪乎利铸就“军功杯”,特意要记上此事。


更妙的是,牧野之战大约一个月后,从前1044年2月4日起至24日,水星再次“在天鼋”,更易在日出前被观测到。


3)时期


前1045年12月3日后一两日大军出发,至前1044年1月9日决战,前后刚好一个月多一点,37天。


这37天里发生的天象,不但均高度吻合文献所记,而且史料记载的各个历法节点,也能完美覆盖:


a)“东观兵”。


经演算,《国语》的4个天象里,“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星在天鼋”均在这37天里出现,“岁在鹑火”出现在两年前“武王东观兵”时期。


前1047年下半年,岁星运行在黄经68°~107°,此时“鹑火之次”范围在96.63°一129.91°,下半年大部分时间岁星都在“鹑火之次”。


这一年,周武王和姜太公一伙,“东观兵,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大搞联合军事演练,宣告灭商革命的正式开始。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 《史记·周本纪》


b)周武王启程日。


《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 这句话,记录了灭商军事决战期间,革命领袖周武王从周地出发的启程日。


“死霸”的旁的翌日,“癸巳”,即朔的第三天,前1045年12月9日。先头部队已经出发五六天,武王亲率主力随之开拔。


c)渡孟津。


《尚书·泰誓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这里明说,周师渡孟津是一月戊午。


这个日子对得上吗?前1044年1月3日刚好是戊午,高度契合。


地理上,自岐周至孟津,路程约900里,按大军每日行进约30-40里,不多不少正需要一个月。


d)到牧野。


《世俘》:“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渡过孟津5天后到达牧野,与商军交战。


孟津到牧野,距离大约250里,从1月3日到9日,刚好耗时5天,再合情合理不过了。


军事决战日,发生在冬季,是“履霜,坚冰至”的日子,也吻合传说中姜太公《六韬》记载:


“武王伐纣,雪深丈余。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武王怪而问焉。”——《旧唐书·礼仪志一》“长孙无忌奏议引《六韬》原文”


e)建国大典。


“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武成》


这几句,记录了周朝开国大典各个仪式的具体日期,也契合检验结果——


前1044年2月19日确实出现过一次“既旁生霸”天象。


据此,第六日庚戌,2月24日,“武王燎于周庙”,拜祭祖庙,纪念革命烈士;


翌日辛亥”,2月25日,“祀于天位”,举行祭天大典,宣布革命成功,受命于天;


粤五日乙卯”,3月1日,“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举行处置战犯俘虏仪式。


六)


是的,这就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古人历史记载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文物、古籍等关于“武王伐纣”记载,经过复杂、苛刻的科学验算,彼此之间居然真能相互对应,且能从中建立起精确日程表!


认真看看吧,以下上海天文台检验出来的、三千年前“武王伐纣”时一系列重要行动精确日期:



当然,从学术的角度,这个结果也许没人敢说百分百准确。随着考古发展,可能会有更多“武王伐纣”新文物的出土,甚至会改写这个结果。


还有,对上述现存文献中的文字、月相释读不同,仍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例如,对“利簋”铭文中的“岁”字,除了释为“岁星”外,还有 “戉 ”、“岁祭 ”、“刿 ”、“新年”等多种观点,每种观点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但是,就目前资料及技术手段来看,就文献记载与天象一致性来看,这份日程表应该是迄今最令人信服的结果了。



七)


好了,回到本文题目,哥哥告诉你,“革卦”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秘密呢?



简单讲一下:这一卦,是“革命之卦”,记录了周克商军事决战的主要历程——


在里面,隐藏着武王带领主力部队从周地开拔牧野的纪念日。


这个日子,就是“革卦”经文中两次出现的“巳日”:“巳日乃孚”、“巳日乃革之”。


“巳日”是那一天?是《武成》“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中的“癸巳”,即前1045年12月9日,武王挥师出击纪念日。


革命领袖“巳日”出发;“巩用黄牛之革”,军事物资器械准备充足;“征凶”,渡孟津前的占卜;“有孚改命”,攻破商都;“虎变、豹变、革面”,建新政权,改正朔、易服饰。


巳日”这一天作为决战的起点日,意义重大,在经文中两次提及,以提醒后人永志不忘这一光辉的重要革命纪念日。


(2019年1月13日,手写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