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癌发展史溯源

 千张结722 2023-09-25

世界肺癌历史

影响世界肺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汇总(1933-2013)

1761年之前,人们甚至不认为肺癌是一个明确的疾病

1810年,肺癌的各个方面得以详细记述

1878年,尸检时发现的癌症中恶性肺肿瘤仅占1%

1895年,Macewen采用热凝固法分期完成世界上第一例全肺切除术,从首例开始,到1931年才有6例成功手术报道

20世纪早期,癌症中恶性肺肿瘤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0-15%

193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Graham(格雷厄姆)医生为一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全肺切除手术,标志着肺癌外科治疗方法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1940年代,姑息放疗开始使用

1950年代,根治性放疗开始使用

1960年代,氡被确认为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

1960年代,小细胞肺癌开始尝试手术切除和根治性放疗,但并不成功

1970年代,小细胞肺癌才开发出了成功的化疗方案,治疗有了明显的效果

1970年及以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没有特别的治疗药物和方案,对患者而言,只有传统的支持治疗,或者说临终关怀。患者的生存期大都不超过6个月,一般为4-6个月左右

1979年,顺铂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该药联合依托泊苷,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显示出高活性

1989年,FDA批准卡铂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1992年,紫杉醇获得FDA批准

1994年,长春瑞滨获得批准

1995年,拓扑替康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

1996年,吉西他滨被FDA批准可与顺铂联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998年,卟吩姆钠被FDA批准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2002年,唑来膦酸被FDA批准用于肺癌治疗

2003年,FDA批准了首个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吉非替尼进入市场

2004年,厄洛替尼成为第二个获得FDA批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

2006年,FDA批准贝伐单抗与标准化疗联合作为不能耐受手术、已发生肺内和全身播散的,或是复发的非鳞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2007年,拓扑替康口服剂被FDA批准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2008-2009年,培美曲塞被批准用于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联合治疗和维持治疗

2011年,克唑替尼被FDA批准用于ALK为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

2013年,FDA批准阿法替尼用于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时代

1995年 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地位确立

图片

BMJ

BMJ Chem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 using updated data on individual patients from 52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1995)

2000年 ECOG1594研究显示三代化疗药物提供患者生存期突破6个月

图片

N Engl J Med

N Engl J Med Comparison of four 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2000)

2008年 鳞癌、非鳞癌“分而治之”

图片

J Clin Oncol

J Clin Oncol Phase Ⅲ study comparing 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with cisplatin plus pemetrexed in chemotherapy-naive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2008)

2013年 “维持治疗”的概念诞生

图片

Lancet Oncol

Lancet Oncol Maintenance therapy with pemetrexed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versus placebo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after induction therapy with pemetrexed plus cisplatin for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RAMOUNT): a double-blind,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2013)

靶向时代

2009年 靶向治疗开启精准治疗时代

2015年 第三代靶向药克服耐药难题

免疫时代

2018年 免疫治疗先驱获诺贝尔奖,开启免疫治疗时代

2020年 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患者总生存期突破2年

2021年 PD-1纳入国家医保目录,3月1日起正式执行,开启免疫治疗的普惠时代

中国肺癌历史

影响中国肺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汇总(1940-2019)

抚今追昔

1940年:谢志光等首次报道了我国肺癌的发病情况,并指出肺癌在我国已不罕见。这是我国现代医学第一次对肺癌进行描述。

图片

抚今追昔

1953年:黄家驷发表《为肺癌的早期诊断而呼吁》,引起了广泛反响。

图片

抚今追昔

1962年:徐昌文、吴善芳等主编的我国第一本关于肺癌的专著《肺癌》正式出版。

图片

肺癌

20世纪五十年代(1950-1959)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先后在主要城市和大学的附属医院建立起了胸外科,并逐步开展“肺癌解剖肺叶切除术”。

20世纪六十年代(1960-1969)

1969年:原国家卫生部宣布成立“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李冰任主任。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于1978年更名为“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20世纪七十年代(1970-1979)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正式挂牌,并先后成立了13个协作组,肺癌协作组正式成立。1977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肿瘤防治工作会议,“全国防办”主任李冰同志指定由张明和任肺癌协作组组长。

图片

1978年:在云南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卫生部、冶金部、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多部门联合组织召开了“云锡矿工肺癌防治工作会议”(因云南锡矿矿工肺癌高发)。遵照原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的指示,会议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肺癌防治协作规划。

20世纪八十年代(1980-1989)

1982年:原国家卫生部决定取消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负责全国的肿瘤防治研究组织协调工作。

1986年9月:“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并随即召开了第三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这也是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肺癌学术交流会。第一届肺癌专业委员会由张明和任主任委员,李拯民、丁力、廖美琳任副主任委员,其前身为原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肺癌协作组。

图片

1986-1989年:肺癌专业委员会编写出版了《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肺癌分册》一书,并录制了肺癌诊疗录像带;1998年又参编了《肿瘤学》一书中的“肺癌”一章。

20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

1990年:以肺癌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在桂林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这也是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第二次举办全国性肺癌学术会议。会议规定,由肺癌专业委员会组织,以后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肺癌学术会议。

1996年:第六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

1998年:我国第一部肿瘤单病种学术期刊《肺癌》(现更名为《中国肺癌杂志》)正式出版发行。

1999年:第七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在此次会议上,肺癌专业委员会实现了换届,选出了第二届肺癌专业委员会,由吴一龙任主任委员,廖美琳、周清华、汪惠、张熙曾任副主任委员。

图片

21世纪零零年代(2000-2009)

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吴一龙主编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对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对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

2002年:第八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时任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一龙负责起草了《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治疗共识》。

2004年:当年起由时任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一龙主持,在广东省内每年召开一次中国肺癌高峰论坛。

2005年:第九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对第二届肺癌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改选,成立了第三届肺癌专业委员会,由吴一龙任主任委员,周清华、蒋国梁、王长利、陆舜、傅渝任副主任委员。会议决定,以后全国肺癌学术会议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2007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陆舜、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周彩存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张力联合创建了中国首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组织“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hinese Thoracic Oncology Group,CTONG),为中国的肺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协作平台。

第十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福州举行。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2007中国肺癌临床指南》。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天津举行,会议实现了肺癌专业委员会换届,选出了第四届肺癌专业委员会,由周清华任主任委员,王长利任候任主任委员,陆舜任副主任委员。

21世纪一十年代(2010-2019)

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修订出版了《2010中国肺癌临床指南》。

2011年:第十二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武汉举行。

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长春举行,会议实现了肺癌专业委员会换届,选出了第五届肺癌专业委员会,由王长利任主任委员,陆舜任候任主任委员,程颖、王俊、赫捷任副主任委员。此次会议还评出了“中国肺癌研究终身成就奖”,孙燕、廖美琳等十位教授荣获了该奖项。

肺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成立。

2014年:全国六大区域肺癌规范化诊疗巡讲首次启动。

肺癌专业委员会内科学组成立。

2015年:肺癌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成立。

第十四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

肺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参加了WCLC(世界肺癌大会)、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ESMO(欧洲肿瘤学会)及亚洲肺癌大会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吴一龙、程颖、陆舜、周彩存等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2016年:肺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在天津举办了肺癌外科治疗规范化巡讲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癌微创手术网络直播活动。

2017年:第十五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南昌举行,会议实现了肺癌专业委员会换届,选出了第六届肺癌专业委员会,由陆舜任主任委员,王俊任候任主任委员,程颖、毛伟敏、王洁、杨学宁任副主任委员,周清华任名誉主任委员。

2019年:长三角肺癌协作组(Yangtze River Delta Lung Cancer Cooperation Group(East China LUng caNcer Group),ECLUNG)在杭州成立,为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提供一个新的协作平台。

第十六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

21世纪二十年代(2020-2029)

2020年:第十七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福州举行。

2021年第十八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实现了肺癌专业委员会换届,选出了第七届肺癌专业委员会,由王俊任主任委员,程颖任候任主任委员,马胜林、王洁、毛伟敏、杨学宁任副主任委员,陆舜任名誉主任委员。

2022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肺癌2022》

第十九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

图片

肺癌治疗时代背景

第一个时代前(1970年以前)

没有很好的、正规的、规范的治疗方法

第一个时代(1970-1990)

化疗取得很大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

治疗肺癌的化疗药物少,主要是环磷酰胺加五氟脲酰胺,但这两个药物的疗效有限,而且毒性明显。

20世纪80年代

出现了对肺癌治疗疗效较好的铂类化疗药物,但这类药物致吐,因而降低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引起脱发和白细胞降低。因而,当能有效降低铂类化疗药物毒性的药物在90年代问世后,这些药物推动了化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发展。

第二个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

有了第三代化疗药,效果提高了,不良反应也降低了

20世纪90年代

多学科治疗取缔了单学科“孤军奋战”,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模式。三代化疗药物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肺癌患者的治疗疗效,使得40%左右的患者获得缓解,部分患者保持疾病稳定,开启了患者疾病稳定期。

第三个时代(2000年以后)

靶向治疗开始出现,使肺癌的治疗变成了一种艺术

又出现免疫治疗

21世纪

靶向治疗的出现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化疗,尤其对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治疗疗效显著。美国约15%的肺癌患者有EGFR基因突变阳性,而中国52%左右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有EGFR基因突变阳性,因此靶向治疗可使我国的不少肺癌患者显著获益。然而,靶向药物对于EGFR等基因突变阴性和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不佳。 

抚今追昔

2004年:中国肺癌研究者参与了第一个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INTEREST”,这是一个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对比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15%的入组人群为中国患者。

图片

Lancet(INTEREST)

Lancet Gefitinib versus docetaxel in previously tre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INTEREST: a randomised phase III trial(2008

抚今追昔

2006年:以香港中文大学的Tony Mok、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为核心的亚太研究团队,以超人的智慧设计开展了IPASS 研究,选择了具有获益临床特征的人群:非吸烟或曾经轻度吸烟、病理类型为腺癌的亚洲初治晚期肺癌患者,随机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和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此项研究具有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探索各种可能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等价值。

图片

N Engl J Med(IPASS)

N Engl J Med Gefitinib or carboplatin-paclitaxel in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2009)

抚今追昔

2007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陆舜、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周彩存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张力联合创建了中国首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组织“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hinese Thoracic Oncology Group,CTONG),为中国的肺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协作平台。

图片

CTONG早期成员合照

抚今追昔

2019年:长三角肺癌协作组(Yangtze River Delta Lung Cancer Cooperation Group(East China LUng caNcer Group),ECLUNG)在杭州成立,为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提供一个新的协作平台。

图片

ECLUNG成立合照

长三角肺癌中青年专家网络平台建立

长三角肺癌中青年专家网络平台

第一步:第一届金陵呼吸博士论坛(2020.1.11):正式确立建立金陵肺癌中青年专家合作网络平台

第二步:第一届长三角肺癌博士研究论坛(2021.6.20):金陵肺癌中青年专家合作网络平台基础上,建立完善覆盖长三角地区的中青年专家网络平台(长三角肺癌中青年专家网络平台)

图片

忆往昔看今朝●传承与超越丨长三角肺癌新生代的故事

图片

时代背景

赶潮儿(1999-2009)

1999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成立,中国自此有了真正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指导原则。那时,我国肺癌学者紧跟国外潮流,按国际的临床标准做临床试验。大多临床研究都由国外学者设计方案,当时的中国只能照本宣科。在这10年当中我们和外国人学习临床试验怎么做,临床试验方案是外国学者定的,我们只是执行,只是在贡献患者,没有话语权。

弄潮儿(2009-2019)

2009年,振奋人心的IPASS研究发表,这是中国肺癌学者的姓名首次登上了权威N Engl J Med。届时,我国在自身基础上参与国际大型研究设计。在肺癌领域的临床试验中,中国很多学者开始担任研究的领头人和研究委员会成员,我们参加了方案的讨论,最终的试验方案也根据我们的意见做了一些修订,包括对照组的化疗剂量等方面。虽然我们很少有机会做领头人,但是我们有话语权,可以对试验方案提出我们的意见。

领潮儿(2019- )

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我们开始担任领头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前20年我们临床医生对临床研究的理解积累、贡献和影响;第二个也是得益于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发展,中国药厂做的药,临床研究中肯定会有中国人做领头人。

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2019-2059)四部曲。

致敬经典,传承未来丨中国胸部肿瘤原创临床研究二十年心路历程(2007-2029)

长三角肺癌团魂丨中国胸部肿瘤临床试验转化研究长三角模式探索迎难而上的亮剑精神

重要历史事件——CTONG成立(2007)

成立于赶潮儿阶段末期,发展于弄潮儿阶段并达到高潮。

读书笔记丨感恩并传承CTONG-中国肺癌原创临床研究

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启动会:2007年第十届全国肺癌大会

踏歌而行-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十年发展历程(2007-2017)发布会:2017年第七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

重要历史事件——ECLUNG成立(2019)

成立于领潮儿阶段初期。

长三角肺癌协作组(ECLUNG)启动会:2019年第八届西湖肺癌论坛

迎难而上-长三角肺癌十年发展史(2019-2029)

砥砺前行-长三角肺癌二十年发展史(2019-2039)

踏歌而行-长三角肺癌三十年发展史(2019-2049)

传承发展-长三角肺癌四十年发展史(2019-2059)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