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更年期,常常心烦气躁,半夜醒后失眠,脱发严重,以至于情绪不稳,到了喜怒无常的地步。人都说群居守口,独坐防心,两者我选择了独居,不愿与人交往。书,读不进;茶,不静心;酒,麻痹不了痛。 没多久,家人发现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于是孩子让我晨起除了常练的八段锦,再站15分钟左右的桩。说是能让气血融会贯通,调理三焦,可以排除心内的烦气与躁气。说实话,我极怕自己因人到中年身材走样,所以一直坚持跳健身操,但孩子例行切脉时发现,这几年吃参苓白术散补上来的元气,即将消耗殆尽,导致身体出的汗味道很重,有些虚脱迹象,因而他让我停掉,每日早晚各练10分钟的八段锦,又加上了太极混元桩。 您甭看站桩不摇不动,但入门很难,最初我根本站不住,无时无刻都在找理由逃避:蚊子叮咬,杂音太吵,甚至小孩儿绕着跑......但我家那口子是练家子,仿佛被注入了太极之魂一般,什么太极云手,24式拳,都不在话下,让我跟着他练,孩子最放心不过的了。 站桩需要平和,而平和,恰是生命里最美好的状态。 先自然站立,放下疑惑和纠结、焦虑情绪,安顿好身心,心平气和,松静自然,进入到站桩状态,双目垂帘,全身放松,保持深长均匀的呼吸,将人与周遭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起式:左脚平开,点起点落,与肩同宽,双腿微屈,双手向两侧张开,手臂抬起,双手在胸前环抱,两手劳宫穴拉开饱满如圆弓,曲膝圆裆,松腰落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灵顶劲—— 这个虚灵顶劲不好拿捏分寸,需要领会其内涵。虚领为虚虚领起之意,领是动词,意为头顶要轻轻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的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十三式神功歌》说:满身轻利顶头悬,也是指虚领顶劲来说的,后来杨澄浦把领改为灵字,含义是头向上顶起时要需灵自然,他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然后百会上拎,尾闾下沉,由头顶百会穴至会阴,左右肩颈穴到脚底涌泉,连成三线站如松,呼吸要细缓匀长,鼻吸口呼,吸气时腹部内收,舌尖卷起,顶住上颚,气随意念由脚跟拔起,顺后腿而上,通过尾闾关,顺脊逆行而上,越玉枕,达百会,身体略上升,背略上拔,呼气时身体略下降,含胸塌腰,气归于丹田,小腹向外鼓荡。 一呼吸一阴阳,一阴阳一太极。 吸气时全身毛孔打开,呼气时全身毛孔闭合,全身毛孔随呼吸不断开合。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将于涌泉,运于周身,达于四肢末稍,口中若有津液,分小口徐徐吞咽而下,把意念放于自己的呼吸之上,杂念在练功时很难排除得彻底,稍一走神,杂念便随之滋生,一切当趋于自然。 来,就让他来;去,就让他去。勿妄勿助,默默耕耘,不问收获,站桩无需去考虑它的功效和成果,无为而无不为,刻意追求失本意,无心得来始为真,全身浑然一体,不丢不顶,全身松而不懈,直而不僵...... 随心而练,宛若入定老僧。 慢慢地,我能站住了,周围的环境不再来扰,昨夜的烦躁也渐渐消弭于桩外,给了自己一个信念,不必一路慌慌张张,待心安神顶,意念便由弱而强。 两臂抬起与肩平,虚灵顶劲腿要松,双脚十指抓地,把重心放于双脚涌泉穴,将气血下引,沉入双脚涌泉,感觉双脚发热,发麻,身体重心不断下沉,将重心导入双脚涌泉,如一棵大树站立于天地之间,呼吸细、缓、匀、长,静看四季花开花落,慢慢迎接雨露朝阳。 吸进新鲜空气,排出体内浊气、废气,无论平时内心有多烦闷,此时此刻,是我们生命的阳光时刻,我们会越来越平和,清澈,释然,力量,踏实,平和是生命里最美好的状态,会让一切充满活力,不要让身体存有丝毫的憋闷,让它们尽情地舒展释放,沐浴在自然温暖的阳光下,安静地享受着充满力量的美好时刻...... 练毕,静坐于蒲团,我仍然在酝酿措辞,却终归无法泼墨,惟思心上你,情系火守丁。书写“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为铭,从今而始,晓看天色暮看云,自得其乐,心绪平和之后,才知哪有什么更年期不适症,不过是气血淤堵,阴阳不谐,火寒不均也,乃知世上之症,总有对症之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