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一个人的选择影响的不是一个人

 Joyce景红 2023-09-25 发布于上海
- 正文约6000字,预计阅读15分钟
Part 01
我的朋友H前两天经过我所在的城市顺路来看我,H是安徽人,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打拼做公司,后来慢慢做到上市,这两年又在亲力亲为开拓海外市场,是位非常有能力的人。
我们聊到他的事业他的努力。我笑他事业已经做得相当优秀了还要不断开拓,真是天生劳碌命。
H年轻时只想着干一点事,运气也不错,其实一直就这么做下来了,但近几年越来越庆幸自己这么多年努力了结果还不错,他和我说到一件事。
前年,他的一个老家的老同学,家里老人生了病,四处求医,这病只有在北京上海看,在老家耽误了很久,又遇到疫情,找来找去,四处辗转找到他。
虽然他离老家很多年,和这些老同学都极不熟悉了,但即使是陌生人也有同情心,何况还曾经是同学,于是H用了很多关系,尽力帮忙,后来找到名医。
因为医药费实在太贵,H甚至还帮出了部分医药费。
当时老同学千恩万谢,但是事情过后,同学又再无联系。
H说,可能这就是弱联系的特点吧,毕竟大家生活没交集。
我安慰H说,这种事我也经常遇到,可能是你同学觉得你各方面太强了,什么也不缺,不知道怎么感谢。有时候人与人就是这样,很多人不擅长表达,未必心里没想法,但往往行动时内心顾虑太多,反而没有任何呈现了。
H说理解,当然这种事我自然不求有什么回报,老同学生活状态太差了,这么多年在老家生活一般化,老人生大病,虽然有医保,但还是搞得鸡飞狗跳,家徒四壁的。人到中年了,想帮都帮不了。主要觉得同学情谊很淡了,帮忙也只是出于同情。同学这样做,除了有点失望,只会让自己觉得他更可怜,更不值得交往。
所以,H很认真地告诉我:
人年纪越大,越知道对等才能有长远的交往。为了以后能和价值更高的人有对等的交流,自己和家人出了事要有能力解决,不是到处找同情可怜,自己要更努力点。现在有能力时不劳碌点,以后连向帮忙的人感谢都不好意思。
是的,遇到的事多了,越知道社会资源的重要,H找到了医生,不是看病花钱的问题,而是社会资源和信息的问题。一个人努力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体现个人能力、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还能撬动不同的社会网络和能调动不同量级的社会资源。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我们奋斗的意义,不仅在自身的个人价值,还影响甚至决定了家庭的社会地位。
Part 02
初中同学筹备十一聚会,问我能不能去,我在加拿大,不可能回去了,让他们好好聚。
我离开老家太久,除了极少数一直交往的密友,大部分初中同学都没什么来往,基本没有参加过初中同学会。这几年倒是不断有同学联系我,这次我不回去,又有好些人来问我回国时间,要来见我。
我的老同学S就是其中之一。
S在我老家三线城市的实权机关工作多年,混得不错,但实际收入年薪20万不到,在我们老家,公务员,当地算是高薪,而且S非常谨慎,灰色收入不敢说绝对没有,但绝对是节制的。当然,我有好几位同学因为没有谨慎之心的都已经进去了也是反面教材。
S的儿子很优秀,在英国名校读了大学后,现在在美国一个著名大学读研。儿子是S的骄傲,大家羡慕的对象。
S和我说,现在儿子有出息了,自己反而很焦虑,一是自己视野,社交有限,不能给孩子信息经验,另一个是自己一直在小地方体制内,生活是不错,但如果想干干净净的,以后给不了孩子太大的经济上的支持。
S说,以前觉得我们那样在外打拼的工作又辛苦,生活又没质量,老家也没资源,办个事都没路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S觉得在老家体制内做公务员挺好的,这么多年其实也有过一些其它机会,可以再努力向上升一两级的,但自己觉得在老家稳稳当当,反正不想动,也不想再付出更多了。现在孩子大了要用钱了,发现自己撑死一年20来万吧,这么多年积蓄其实也有限,前几年孩子先是到英国上大学,后来又到美国读研,前前后后出国花了几百万了,现在要租房,谈女朋友,开销巨大,而且孩子以后肯定不可能回现在三的线城市,那就业,购房,安家,创业…...各种选择自己也给不了什么帮助。S夫妻在老家是省吃俭用。孩子倒是说要去打工,要自己解决生活费,但孩子越懂事,他越愧疚。
S说,自己终于想明白了,现在40来岁,基本不大可能再往上走了,想到未来孩子还要买房,肯定不回小地方了,在一线城市买房,想起来就头皮发麻,还不仅是钱的问题,两眼一摸黑啊。
现在才发现,当时自己不出去闯,觉得在家无限好,是只考虑到短期,只考虑自己这一代了, 自己在当地还是个小人物,以前一直还挺得意的,但其实放大到全国,或者国外,这小地方的公务员实在又算得了什么,又懂什么…... 鼠目寸光啊。

图片来源:Pixabay -
S是这几年和我联系的老同学中的代表。
我的家乡是个舒适的旅游城市,初中是一所普通县城中学,同学也都是普通人,初中同学大部分在老家,好在七零八零后的人有时代红利,在老家大多混得还不错。小地方,体制内,人到中年了,也算年富力强,正当权的时候,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有当地强社会网,办起事情来非常方便,很多人安逸富足,也知足长乐。
我一直觉得我在同学中存在感是比较弱的,如果说,他们是很多个小圈组成的大圈,我就是大半个人在圈外。除了两个一直玩得比较好的闺蜜,这个圈以前和我几乎没什么交集。
我当年算是班级最小年龄,后来读大学读研,读书时间长,初中同学们大多比我早婚早育,现在孩子都大了,一些同学的孩子,尤其是所谓其中“有出息”的孩子并不是想回岁月静好的三线城市,更多是想留学,想到一二线城市发展。
他们才发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经济实力也没那么强,这才到处找资源,我这个长期游离于外的人才显得重要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式的父母,总是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可是,即使是自己给出全部,也可能会遗憾,当年如果不同选择,本来可以更好。
Part 03
理论上,孩子成年后,父母就没有义务承担孩子的生活费用了,西方有很多学生上学是用学生贷款的,但中国家庭很少,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对孩子的未来都看得很重,很少说父母有能力不让孩子上学的。同样,当父母年老时,西方基本没孩子啥义务,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孩子也不仅是能对父母提供一些经济支持,感情上几乎是要全力支撑老人的生活才能心安理得。
中国人有时是幸福的,有时又是沉重的。
上个月,我们一位猎头经理告诉我,我们有个客户要人非常苛刻,要专门做这个领域的资深人士,且这个客户对学历非常看重,一定要博士。我们在市场上搜索后,真的找到了合适的人才,这位博士F在三线城市的国企,年薪约20万,20年不跳槽了,现在给了50万年薪,猎头经理感慨,这薪水太低了,现在很多应届博士起薪都要30万了。
一个人二十多年不跳槽,跳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会极为重视候选人的真实跳槽原因的。毕竟博士F工作20年,在三线城市也很舒服了,为什么要跳槽呢?
经理告诉我:
F说,当年自己从农村出来,毕业时回到自己家乡附近的城市,想想三线城市稳定,压力不大,离家近可以照顾父母,何况父母养他这么多年,他博士出来生活已经比父辈好很多了,自己情商不高,只会读书,没有勇气到大城市。那时根本没想到以后。
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还有了大病,每次都要找大城市的同学关系才能找到更对口的医疗资源,自己读了那么多书,也帮不了父母,想想父母对自己寄托全部的期望,自己离开了这小地方,什么也帮不上,就难过。
现在自己孩子读书也不错,等孩子大学毕业了,就算他要回这小地方,也不希望孩子再回来,他总算想明白了,这样和陕北放羊娃有什么区别,一代代只是小镇做题家,问题是以后他们还没有我们的好运气。
是的,除非F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回到这三线城市,过他差不多的生活,以后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给孩子沉重的负担,现在还能拼一下,就再拼一下了。
最近遇到几位候选人都是因为孩子,也因为老人想到自己,人到中年想从三四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去再打拼。
这些候选人年轻时都是性格淡泊也是看重实惠,才回家乡。
实际上人的能力也绝对不差。所以回家乡算是混得不错,年轻时一线城市的同学回乡经常会羡慕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很少会羡慕那些在外打拼的同学。
但人到中年时,不仅会有孩子压力,还有反哺父母的压力。经常会重新反思自己的选择。
Part 04
做为一个近二十年的猎头,在我的生涯中经常被问到,如何选择生活的城市、怎样选择职业,是不是要选择跳槽…...
每个人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任何选择都应该考虑更全面。更全面意味着:时间拉长,单元扩大,网络变宽。
▷ 要拉长时间轴角度做选择,长线看确定,短线找突破
现在不断有逃离北上广,回流北上广之类城市选择的话题,也常有什么行业衰退了,什么行业在风口的讨论…...
人生不是和他人的比赛,没必要看他人怎么选就跟风。毕竟,他人不负责你的人生幸福。
每个人的价值观,出生环境,基因配置,自身企图不同,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选择就应该不同。
但是,正如投资我们要尽量拉长视线,我们的人生各项选择都要有长线思维。
拉长维度思考,可能当下你要做的选择未必是一生更合理,回报最高的选择。
基本盘的选择一定要从更长线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但也有很多确定,先选好长线确定的事,再努力改进短线不确定的事。
比如生活的城市,从事的行业。
城市>工作,发展>稳定,能力>资源…
  • 长线确定指国家战略发展、社会资源集中的城市更有机会,现在听上去再好的工作都有可能只是短期的;
  • 长线确定的是自身发展成长可以抓住的机会,当下的稳定静好都有可能只是短期的;
  • 长线确定的是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的,能力发展是有无尽可能的,当下的资源往往是暂时的,消耗不可再生的,可能只是短期的;
  • ….
我们选择时往往会因为哪怕长期的事那么明显,但短期的约束也很现实。
那就要思考这些约束能不能突破,现在的选择仅是因为眼前的约束,还是真正自己的偏好。
▷ 以家庭为单位扩大选择的基准,长线看家庭规划,短线看生活质量
现在是个越来越讲求自我的社会。自我价值当然最重要,可是我们都在社会网络中,家庭的意义不仅是责任,还是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和奋斗意义。
在哪里事业有成大都是更依靠个体努力能实现的目标。个人奋斗对生活能达到的量级至关重要。但光是个人努力,未必有生活质量的保证。
一个人是可以潇潇洒洒生活,但谁也不会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生幸福是多维度的,家庭给人的幸福是难以取代的。
家庭可以多样化,可以单身,可以丁克,可以离异,可以再婚...... 幸与不幸的家庭样本都太多了,我不是写知乎小作文,所以不去做这宏大的探讨。
但从无数小作文里也可以看出,
人不同阶段需求不同,只考虑当下的个人生活潇洒,未必长远有家庭幸福。
大选择要以家庭为单位考虑。
这当然不是指“父母在不远行”,而是在思考自己人生规划时把自己的家庭规划一并思考进去。
比如自己结婚、生子、育儿的家庭计划,在何处生活,需要多少钱,在哪里养老,家中父母亲人的生老病死...... 生活有所规划,后方确定稳固,我们做各项选择才会气定神闲。
比如工作,像S,H,F都大约工作二十年,由于每个人职业生涯最初选择不同,现在面临的局面也不一样,实际上这一路上都没有考虑到自己家庭的发展,只不过有些人更幸运,有些人不那么走运而已。
但我们会发现,如果只是从当下的生活质量出发的选择,如F,就不见得会在未来特别满意,而像H忽略当时的生活质量,反而闯出更大的天地。
生活质量是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改变的,但家庭不同阶段的诉求是需要更长期就布局的。
当然我们大部分人不如H能力强,也不如他幸运,我们的家庭也不大会在职业生涯一开初就确定,但我们要更长远考虑,在家庭情况有变化时需要调整。H现在开拓海外市场也极困难,他一方面是为自己的生意版图,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家庭生活规划。
▷ 多样化自己的社交网络,长线看我能助谁,短线看谁能助我
经常注意维护社交圈,这是陈词滥调,谁不知道,但确实很难有人做得很好。
大部分人都很难有很大的圈子,更不要说多样化了,成年人太忙了,而且根据邓巴定律,哪怕我们再努力,直接交往人数很难超过150人。
那些用不上的人很难有维护的精力。
而且,我们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求人的,何况,大部分时间我们也不要求人。
但是维护人脉是长远的行为。
我们总有希望生命中有贵人相助的时候。
永远不要忽视人脉的力量,有时候,身边有人举手之劳就能解决我们的困境,甚至一两句就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但是我们往往在需要帮助时觉得人脉重要。
我们都有火急火燎需要他人的时候。一旦危机解除,我们自然就退回到正常的工作节奏。
以我的朋友H为例,他帮了他的同学,但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同学不擅社交,也没有维护社交的技能或心思,在帮助后就没有任何联系了,这才是常态。
可以想象,H虽然不求回报,但会悻悻然。以后当然还会帮人,这位同学如果再求上门来,可能绝对不会这么不遗余力了。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这样得了帮助,但认为对方什么都有,自己更弱,什么都不能帮到对方,于是就头一缩,什么表示也没有的情况。
比如我不是以职业咨询为生,所以一直不收费咨询答疑,有一次实在是忙,忽略了一位陌生读者加我微信,问了我很多问题,我没有及时回答。
这位读者就留言指责我,你只要随口一句话就能指导我们了,为什么不回答我呢?
可见很多人认为随口说一句有什么难的,所以免费是应该的,及时回复也是应该的。
可是天下哪有那么多应该的事呢?

- 图片来源:Pexels -

我很理解有些专家对于不熟悉的人,从不做免费的帮忙,不是怕被占便宜,而是觉得没有价值。
H说得很对,长期对等的交往需要对等的价值,
但我们的有效人脉圈,不一定是长期有用,而是不时之需,所以我的人脉法则一直是:
短线看谁能助我,长线看我能助谁。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如果想得到他人的尊敬,自己就要配得上这种尊重。
H的同学说不定就是个高自尊的人,所以不好意思再麻烦H。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当你的圈层稳定,你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认可自身价值。
可是当圈层扩大,边界模糊化时,自尊有时会阻碍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短期我们在遇事时,要能找到能帮我的人,放下不必要的自尊比较,不要认为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更不要觉得比我们强很多的人就不要我们的感谢。在我们的能力之内给予他人感激和回报。有时候超出自己能力的自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正如H并不在乎老同学的自尊,却很遗憾老同学接受帮助后看似理所当然的态度一样。
长期,我们要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有能力帮到更多人,这时,我们就有了更大的影响力,才能有更强大的社会网络,那些“不时之需”的能量也才会更强。
最后的话: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一个人是生活在社会网络里的,我们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
生活是复杂的,人都会在生活中无数次被社会毒打,但被社会毒打过,无数次跌倒爬起并不代表就能过明白了。
人生由一个接一个选择组成,很难有一劳永逸,我们当下的选择会影响五年甚至更长远,我们看似个人的决定会影响家庭,甚至更多人的生活。所以做重要选择时,不妨时间拉长,单元扩大,网络变宽,只有自己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真正明白那些重要问题的取舍。人才能真正站稳自己的位置,家人才会因我们受到尊重。
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