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工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以广州市边远城区乡村为例 | 社工课

 社工客 2023-09-25 发布于广东

 单位 | 广州市南沙区百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社工人才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内容。

广州市乡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社会工作业态发展滞后、乡村对社工吸引效能不足、人才培训与乡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建议从做好社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建立乡村社会工作外部发展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工人才的“挖、培、用、留”等方面推进广州市边远城区乡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社会工作逐渐成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等五个振兴领域,而人才要素是乡村得以振兴的重要一环。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中办和国办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可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乡村人才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显得有位重要。

目前,广州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数量超过3万人,专业社工作机构近400家,全市镇(街)建立176个“双百工程”社工站、2807个村(居)社工点,配备7000余名社工,基本实现全市镇(街)社工站、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工服务100%覆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州市边远城区的乡村由于社会经济优势不足,面临着社会工作人才“引才难”“流失快”“留住难”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做好乡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议题。

一、广州市边远城区乡村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业态发展滞后

乡村地区社会工作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无论是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社工人才的聚集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广州市边远城区乡村社会工作业态发展滞后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面向乡村地区实施的社会工作制度和组织建设力度不足,本地村民对社会工作专业性认识不足,在制度层面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度和支持力不足;

二是乡村地区社会工作主体不完善,社工机构和社工人才本土化参与不足,乡村社会工作主体和人员队伍缺少资源和资金支持;

三是乡村地区村民过往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际关系与城市社会存在较大差别,社会工作者在乡村开展服务经验不足,缺少与乡村服务对象维系关系的机制和方法。

2.乡村对社工吸引效能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广州市对乡村人才引入给予更多引导和支持,但是人才更多倾向创业领域和行政领域,缺少对社会工作者群体的关注和支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的重视度。

同时,乡村地区人才吸引成效不足还存在人才留不住问题,如何让乡村形成具有工作机会、劳动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太弱于城市的吸引力,才是未来乡村吸引社工人才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3.人才培训与需求不匹配

人才培训是形成本土化人才的重要方式,但是面向乡村的社工作人才培训,更多是以城市服务和城市治理的体系和思路构建,并不能结合乡村现有基础和发展需求。

目前广州市面向乡村地区的培训资源,更多面向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三类人才,针对乡村社会工作者的系统化课程尚未开发,缺乏强有力的培训机构开发乡村社会工作人才课程。

二、推进广州市边远城区乡村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做好社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

一是拓宽乡村社工人才来源渠道,重视专业人才和本土人才挖掘,既要鼓励社会工作科班毕业生加入乡村振兴事业,又要重视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特别是持证社工的加入,提升乡村社工的薪资待遇。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工、青、妇、民政等领域的工作人员下沉乡村担任专职社工,通过各类专业人员进入,提升乡村社会支持网络。

三是注重乡村社工人才的身份建构和相关评价机制的建设,在制度和政策上明确乡村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明确其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明确乡村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建立定期督导制度和服务精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2.建立乡村社会工作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结合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乡土社会特点,为乡村社会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不断增加外部资源的介入和指导,整合内生性和外延性力量,促进社会服务与民生相结合,进而建构乡村良性的社会组织成长生态环境。

二是乡村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建构多元性合作关系,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三是注重培养乡村社会工作者多元合作的能力,积极联动乡村学校、养老中心、卫生站等力量,与乡镇、村委和民间组织等建立伙伴关系;

同时与企业等市场主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从而能够有效的链接政策和资金等资源,获得正式和非正式支持,逐步扩大专业辐射能力。

3.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市区两级政府积极推进活动室、党群中心、文化广场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为社工开展专业服务提供硬件基础。

二是拓展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供给方,鼓励社会企业、社工机构、爱心人士及社会各界参与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财政支持压力,丰富乡村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治理,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营,提升基础设施使用效能,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发展的硬件环境,吸引更多社工人才加入乡村振兴实施过程。

4.做好社工人才的“挖、培、用、留”

挖掘社工人才方面,边远城区积极采取对策吸引社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逐渐建设一支懂乡村社会工作、热爱乡村社会工作、热衷服务村民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可通过实施乡村社会工作发展战略,进一步摸清全市乡村社工人才的数量、专业、特长等状况,推动社工人才与乡村发展供需有效对接。

培养社工人才方面,制定实施市级层面乡村社工人才的培养计划,以需求为导向,加强镇(街)基层政府沟通协同合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逐渐引导社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重视乡村社工人才的持续性培训,提升乡村社工人才专业水平。

社工人才使用方面,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服务平台,例如增加购买和委托形式、给予就业补助、支持创办社工机构等方式,鼓励社工人才扎根乡村,切切实实带动乡村振兴。

社工人才留任方面,强化激励机制,对于扎根乡村发展的社工人才,给予荣誉、资金、评职、评选等方面综合优待政策,积极选树优秀典型,充分宣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