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罗宋汤的味道 2023-09-25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包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使其成为世界上与众多国家接壤的国家之一。在这些邻国中,与蒙古国的陆地边界最长,达到2.28万公里。然而,有关中蒙边界的划定,尤其是关于贝尔湖和达里冈爱的归属问题,曾引发了一些误解,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1962年中蒙划界可能出让了中国的国土。但通过仔细研究中蒙边界条约以及当时的边境实际控制情况,可以明确地指出:祖国的领土从未被轻易割让,而且阿勒泰地区的11.8万平方公里在1962年中蒙划界后得到了正式确认。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蒙古国的前身是清朝在蒙古高原设立的乌里雅苏台,这个行政管理机构与乌里雅苏台的边界基本一致,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阿勒泰地区的归属。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三个国家接壤,边界线长达1197公里,总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这个地区是新疆的相对富饶之地,被誉为北疆的'水塔',因为额尔齐斯河源自这里,向北流入赛里木湖,最终注入北冰洋。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乌里雅苏台是清雍正帝为管理外蒙古,对付准噶尔汗国而于1733年设立的。与内陆的行省不同,乌里雅苏台拥有军事性质的管理机构,其职权类似于盛京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这种军事属性源于其历史背景,乌里雅苏台是为了对付准噶尔汗国而设立的,而准噶尔汗国则是由瓦剌演变而来,统一了卫拉特各部,建立了准噶尔汗国。此后,准噶尔汗国不断扩张,包括征服哈萨克汗国等地,成为西北地区最强大的汗国之一。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对乌里雅苏台地区的管理逐渐减弱,无法有效抵御北方沙俄的入侵。沙俄通过武力侵占、建立堡垒和移民等手段,不断侵蚀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国领土。最终,在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北,沙俄趁机逼迫清廷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了总计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西北地区。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尽管领土割让,但许多哈萨克牧民不愿成为沙俄的奴隶,纷纷返回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导致人口不断增加。因此,1904年,科布多参赞大臣请求将阿勒泰地区从乌里雅苏台的科布多辖区划分出来,以安置返乡的牧民。清廷同意后,阿勒泰正式脱离科布多的管辖,成为新疆的一部分。

然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的库伦分裂集团得到沙俄支持,宣布独立,清朝于1912年灭亡。这个历史事件使得阿勒泰地区在无意之间脱离了乌里雅苏台的行政管辖,也免于被划归独立的蒙古国。后来,阿勒泰于1919年并入新疆省。1962年,《中蒙边界条约》签署,正式确定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与蒙古国科布多省的边界。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最后,特别提及'北塔山事件'。北塔山是连接奇台和阿勒泰地区的必经之地,山西侧的公路通往外蒙古,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地。1947年,外蒙古在苏联战机的掩护下入侵北塔山,驻守该地的新疆警备司令宋希濂将军的部队与哈萨克牧民乌斯满部联手进行了激烈抵抗,进行了多次大小战斗,最终成功击败了蒙古军队,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这一事件是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值得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国人铭记。

总结而言,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边界划定充满了历史沧桑和曲折变迁。乌里雅苏台作为清朝管理外蒙古的重要机构,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管理职能逐渐减弱。外部势力的威胁和领土割让事件导致阿勒泰地区的行政归属发生变化,但最终在1962年的中蒙边界条约中得以明确确认。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北塔山事件'则是中国国土完整和领土主权不可动摇的生动例证。面对外部入侵,中国军民齐心协力,捍卫了国家的边疆安全。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国土的深厚热爱和保卫领土的坚定决心。

最后,这段历史回顾提醒我们,祖国的领土完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需要我们珍惜和守护。正如阿勒泰地区的归属最终得以确认,我们要坚信,祖国的国土将永远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清朝覆亡前的无意举措,竟让中国获得11.8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