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96-197条胃热与胃寒的辨别

 经方人生 2023-09-25

196、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这个条文提示我们在诊断辨证时,注意观察病人体质,详细问诊。一般平时食欲旺盛的人,更容易发展为阳明中风,反之,若平时食欲不振,就容易形成阳明中寒人如果能吃,说明胃里多热,就是胃消化五谷的能力强,就是外感后对其饮食影响也不大。若是平时不能食,胃火不足够旺,甚至还有寒饮中停,假如是寒饮较重,可能一得病胃气下降,吃了东西反而容易直接吐出来。

在这里呢,中风能食,中寒不能食者,这个是常见状态。但是应该注意也有胃阳亢盛,燥屎内结而不能进食的;有中寒太过,胃气衰败而反能食的“除中证,”这个是特殊情况。

197、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这条文条具体解释阳明病中寒的症状,即阳明胃腑受寒了,内在生理病理:胃中有寒,胃气不能腐化食物,食物得不到气化,食物中的水分就分离不出来,即导致水谷不别,小便不利。因为,食物是储存在胃里的,食物中的水液是靠胃气气化后通过脾运化进入三焦网油渗入膀胱,从小便排除的。当胃中有寒的时候,胃阳不足,胃热不能气化食物中的水液,食物中的水分就会随饮食而下,从大便出,就是岀现水谷不别。

“手足濈然汗出”这里的手足濈然汗出是说这个阳明病的正气还没有完全受到损伤。翻看前面学习过的条文: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汗出也。可见,这里的阳明病是太阳伤寒因转属阳明,是阳明外证在向阳明里证转变的过程中,而且是一个湿热性的阳明病,即是一个湿重热轻,寒多热少的阳明病,即阳明中寒不能食的这些症状。阳明病本当大便硬,但若是胃阳不足或者中焦阳虚(中寒),阳衰不能泌别水谷,必有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使水湿留滞肠中,就不能化燥。这样就出现了大便开始的时候硬后来便溏,或者溏硬混杂形成“固瘕”。

这里阳明中寒的手足濈然汗出和阳明病大便硬手足汗出如何区别?大便硬的手足汗出,是肠中已燥,没有足够的津液供给周身作汗,仅有少量的津液蒸发于胃所主四肢的手掌心和足心,这时候阳明实证已经形成。而阳明中寒的手足汗,是胃阳不足没有足够的阳气蒸发于全身也是仅能蒸发于胃所主四肢的手掌心和足心。这是两个本质上的区别。其次大便硬的手足汗出,常伴有潮热、舌苔黄燥等证,小便必利。而阳明中寒,由于胃阳虚或者中焦阳虚,肯定是没有潮热,同时一般舌象是淡白舌,小便不利,皮肤也不干涩。最后,阳明中寒在前期多是溏硬夹杂,同时病人饭量饮食多不太好,由于胃中虚冷,汗出湿冷明显不同于阳明燥实大便硬的汗出而热。所以我们在问诊时尽量不要忘记仔细问一下病人。同时对病人腹诊时注意:腹部痛不痛?拒按不?留意病人出汗是热汗还是冷汗?张仲景在这条文着重强调:阳明病当下则下,不当下误下反而引起其他变证!所以后面条文有:“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不仅仅是有热,也有因病人体质而变得复杂。最后欣赏一下曾几的诗《痁病》:

老身危似草头露,

疾势来如江上潮。

寒热自无安著处,

不然何以脱今朝。

温馨提示:此为学习笔记,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材、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试方,否则后果自负!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