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证,说到底就是方证辨证

 花无缺3myj1j3d 2023-09-25
作者:彭鸿杨
辨六经,是指医者将患者当前刻下的脉症反应,由症提升到证的思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浮于脉症的表面,而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达到所谓的病机层。
经方所谓的病机,即是气血津食进退所演绎出来的六经、八纲;他们不是孤立的症,而是患病机体的一般规律。若临床见患者刻下: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即可辨为太阳病;或但热不寒、大汗大渴、脉洪大,即可辨为阳明病……若仅凭一头痛,就辨为太阳病或表证是不妥的,因为头痛仅仅是一个症状,六经病皆可有;若头痛的时候,同时并见大便数日不行、舌红苔黄、脉数、手足汗出濈濈然,你还能说他是太阳病或表证?又如在头痛的基础上,又见呕吐清涎、脘中冷痛、舌淡苔滑、脉沉,你能辨这头痛是太阳病或表证?

辨方证,是辨方剂的使用指针或说是辨方剂的适应证。若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汗出畏风、脉浮缓,而无他症的情况下,即桂枝汤证;若无汗、身体疼痛、脉紧而喘而无他症者,即麻黄汤证;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而无他症者,即葛根汤证;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即大青龙汤证……

六经与方证不是对等关系。六经是患者当前刻下脉症反应的高度概括;通过这个概括,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治疗法则,而不是稀里糊涂的堆方垒药,更不是一锅炖;正所谓'证立法出’。胡老善合方,但却成为某些'大合方者’的理由、藉口,孰不知伯坛先生云:“吴萸、四逆、理中、真武,不可同鼎而烹”。

希恕先生亦云:“方证才是辨证的尖端!”如91条,依据当前刻下,可以悉知是太阳太阴病,但临床诊治并非一定是'齐步走’,刻下里阴虚寒急、甚,则当先救里;而不是依据当前刻下是太阳太阴,就当用桂枝人参汤证来处理。又如一患者,*医生未做六经辨证过程书写,直书五苓散;其学生课下私研,不顾刻下,持方反推,张口便来太阳太阴阳明,孰知患者刻下:汗出畏风、小便不利、口干少饮、脘中振水音、舌淡水滑……此口干,系饮停于下、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所致,少饮明确说明里有停饮,系太阴,却强说有阳明,恐亦有不妥!

在《18年胃痛一朝愈》一文中的师生问答记载到

问:小建中汤为桂枝汤证中虚有寒而腹中急痛,但该案四诊信息,表证不明显,考虑为太阴病,为中虚有寒并血气不足,临床中小建中汤证可否不见表证?

答:本来小建中汤表证就不明显,它不讲表证了,小建中汤用桂枝,肯定有表,有气上冲,但表轻了,不讲表而讲里了。桂枝加芍药以后是太阳阳明合病,加大量的饴糖,变成太阳阳明太阴了嘛,所以我们还是说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如果嫌饴糖麻烦,我们就用五灵脂代替。小建中汤关键是饴糖,饴糖是大温的,所以这个叫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或者直接叫太阳太阴合病也行有的就叫太阴病也可以,完全可以,其实理念是轻重的问题,从方子的组成来看,有表。

此段读来意味深长,懂者自懂,何须我赘言以往?

六经虽可以指明方证取舍的方向,但却不能精准到具体方药;方证是在六经治疗法则下的适证择别;若脱离刻下脉症反应,以方、以药测证、揣经,虽可获利或获捷一时半刻,但终是胶涩;与其胶柱、纠结方剂六经的归属,不如利用闲时把握方剂的相对适应证。

然亦有师兄或师姐说:“如你所言,直辨方证,不辨六经,可否?”愚作答:“不可!正如愚前言,不辨六经,则治无方向,易出现堆方垒药、毫无主次。”亦如段志钧先生所言:“不注重方证的对应性,只能了解治疗的方向和前提,而不能落实到适应整体的具体的适证方剂上,则治疗仍有盲目性、仍然没有落到实处。疗效必然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当然,不辨六经,不明病理机制,连病位和病性的阴阳都搞不清楚,想开出适证有效的方剂,必然也失之空泛、更加盲目。所以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陈雁黎先生有一句话也非常重要“六经辨证,说到底就是方证辨证”,可谓一语中的。

笔于2023年9月19日 緒餘草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