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写了些什么?

 小夏ho78b993zg 2023-09-25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也是一部值得特别珍视的古典历史名著,千百年来,它被誉为帝王宝典,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也是人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门径。

首先说说《资治通鉴》的规模。《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通史,全书共294卷,300余万字。加上《资治通鉴考异》(主要是对《资治通鉴》的一些史实的考订和说明)、《资治通鉴目录》各30卷,共计354卷。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下迄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灭亡,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26年的历史发展,贯通古今,一气呵成。

图片
元刻明修版《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资料翔实、丰富、精当。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资治通鉴》引书达322种。取材除《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些正史外,还有野史、文集、墓志、别传、奏议、地理、小说、诸子,等等。《资治通鉴》对于唐和五代史事,甄采书籍最多,史传文集之外,还有实录、谱牒、家传、行状、小说等各种史料。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凡遇到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四库馆臣盛称《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这种评价是不为过的。

《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总结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历史印象。总体来说,《资治通鉴》是以记述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兴衰成败、安危治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主要叙述历代社会上层人物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资治通鉴》对经济方面虽然也有所记载,但并不详备,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则很少谈及。

《通鉴》除叙述历史事实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历史评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自己撰写了历史评论118篇,比较集中地表明了司马光对政治、对历史的看法。

图片
司马光

司马光从“资治”出发,以探求历史上“治乱之迹”为宗旨,“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历史事实入史,所以,《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炭生灵的经过,其历史评论也都是在论述“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的观点。司马光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创业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中兴之君,如汉宣帝。至于“习于宴安,乐于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远之患”,使“祖考之业”日趋颓下的陵夷之君(《历年图序》),像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都属于这一类。在司马光看来,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对于乱亡之君,《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

关于知人善任的问题,司马光在第138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写道:“人君之于其国,譬犹一身,视远如视迩,在境如在庭,举贤才以任百官,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域之内无不能其所矣!”这里司马光实际上是在告诫君主:贤人和国家的关系,如同躯体的各个部分,看远处犹如看近处,在边疆犹如在朝廷,只有推荐有德有才的贤能之士充任各种官职,修明政治,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内的百姓才能各得其所,社会变得稳定有序。

关于军事问题,是司马光格外关注的一项内容,司马光不仅生动地描述了重大战役的经过,而且还论述战争的因果和兵法。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评论道:“《资治通鉴》承左氏(指左丘明的《左传》)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一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在《资治通鉴》第70卷魏文帝黄初六年中,作者借鉴蜀国的参军马谡向诸葛亮的谏言,说明了用兵之道:“夫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三军统帅所追求的目标。

图片

仇英《独乐园图》


对于军事的记载,《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关于经济问题,《资治通鉴》也注意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所以司马光详述历代有关田制、赋税的内容,以大量篇幅记载商鞅变法、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重大经济事件,并随时借历史事实来论证现实问题。在《资治通鉴》第15卷汉文帝十三年中,作者写道:“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司马光是在强调: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否则必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文化方面,《通鉴》也有记载,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自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叙述得颇为充分。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对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史学方面,从班固的《汉书》到沈约的《宋书》以及唐代的修史制度,均有记述。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等,《资治通鉴》也有一定的反映。

《通鉴》还有历史评论。一类是属于司马光自己写的,每篇以“臣光曰”开头;还有一类是选录前人的评论,开头都写明作者名氏。当然,司马光所选录的前人史论,都是符合自己的观点的,大部分用于表述他的政治思想。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为政智慧》】
图片

↑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点赞本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