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淮楼上钟声远

 青梅煮茶 2023-09-26 发布于江苏

     如果把淮安比喻成一本古意浓厚的线装书,龙窝巷、上坂街……这些旧迹斑驳的小街小巷,就是竖排的一行一句,而高大巍峨、饱经沧桑的镇淮楼则是序章,虽身处现代高楼重重包围,依然有着威压全城的恢宏气势。

镇淮楼,这个饱经风霜的智者,矗立在古城已千年之久,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历史风云,投射在诗意的远方,他的内心一定波澜起伏、波涛汹涌,但他的喜怒哀乐从来不表现在脸上,他的思想和思虑总是深埋心底,胸中如有块垒,也是用静水流深的运河酿酒,用千里奔袭的淮河作墨,甚至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来浇尽。

淮安城也是山阳县城,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和别处不同的是,山阳是先有城,后有县。山阳未建县之前近200年,已是重兵镇守之地和临时州郡治所,桓温、刘裕等众多名将都先后在这里驻守过。凡是古老的城池,都会在建城的时候同步建造谯楼。现在的镇淮楼就是那时的谯楼。谯楼用于登高望远,或击鼓报时或抢险救灾或了解民情。戏文中有“听谯楼打罢了初更鼓响”的唱词,老百姓一般称谯楼为鼓楼,至今仍多以鼓楼来称呼镇淮楼。

镇淮楼这个名字是乾隆以后改的。《淮阴故实》引乾隆府志记载云:“按今名鼓楼,嘉庆间督漕铁公保改题'镇淮楼’,额曰'声彻云衢’”。铁保是嘉庆四年至七年的漕运总督,改名镇淮楼或许是为了镇压淮水,祈免水灾。这座砖瓦结构的城楼,成了征服水患的神坛,也成了百姓顶礼膜拜的图腾。

其实千里奔袭的淮河,在宋代以前,也是一条有尊严的河流,发源于河南南阳的桐柏山,经群山林莽,东流入海。淮河与淮安血脉相连,淮安之名就源于淮河。从甲骨文的古字形态看,“淮”字就像短尾鸟在淮河上自由飞翔。但淮河也曾历经曲折。宋金大战,开封守将挖开黄河大堤,导致黄河夺淮出海,被夺去河道的淮河无处可去,郁闷之下,一口气“憋”成了洪泽湖。这个黄河夺淮的过程持续竟达六百余年,直到清末,黄河才离开淮安北徙而去。黄河夺淮,导致洪水四溢,灾民遍野。为了安抚哄骗百姓,朝廷在洪泽湖边铸成九条镇淮大铁牛,又多次修建这座号称能震慑淮患的城楼。

当然,现在的淮河早已不是曾经的脱缰猛兽,而是流水清清,烟波淡淡,一河柔波流淌在祖国的腹部。更为难得的是,淮河与决定古代王朝命脉的大运河在淮安交汇,更让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之要地,成为漕运枢纽、盐运要冲,南文北化、南风北俗、南腔北调,在此碰撞、激荡、交融,捧出一颗闪耀的江淮明珠。正可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淮安这片土地,自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起,即为南北对峙和兴兵征战之地,吴王夫差三度过淮北上争霸,东汉广陵太守陈登、两晋南北朝谢玄、民族英雄史可法等都曾驻军于此。南宋与金对峙时期,韩世忠和梁红玉“顿兵八万于山阳,如老罴之当道”,金人不敢轻易过淮。据说,韩世忠曾在镇淮楼指挥作战,累了就和衣而眠,直到取得胜利。如今,镇淮楼上还立着几面大鼓,偶有人登楼击鼓,鼓声激越悠长。楼下有拱形门洞,当年是行车走马的必由之道,故有“南北枢机”之称。

镇淮楼南侧墙脚下,文渠由西向东汩汩流过。文渠是淮安城的母亲河,因筑城而生,其源头正是大运河。文渠和镇淮楼一样,是这座小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刻痕。流过全城的文渠,有着数十座造型各异的桥梁。其中镇淮楼前的这座桥,原名谯楼桥,元代改名为三思桥,意为路过此桥时,须三思而行,桥名沿用至今。只是不知路过的今人,是否还像古人那样“吾日三省吾身”。

宋代,淮安原来另有一座镇淮楼,就是镇江都统司酒楼,位置在今淮安古城八字桥路北西侧。南宋初期军队镇守淮安,多以镇江为后方依托,守军有时即用镇江都统司番号。最先把两座楼搞错了的是同治《山阳县志》和光绪《淮安府志》,后来卢福臻的《咏淮纪略》也跟着误信。民国初年,续纂《山阳县志》对此进行过纠正。尽管有了纠正,但寻常人是不会将两本县志对比起来读的,更没有想到县志也有错误,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以讹传讹。当然,我也宁愿此楼不是都统司酒楼,酒楼也不能彰显淮安城的精神气质。彼时,来自各地的达官巨贾、文人骚客、僧道名流经常在都统司酒楼饮酒聚会、吟诗作对,通宵达旦,酒楼外则熙熙攘攘、繁华喧嚣、不绝于耳,让人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感。

后来,镇淮楼不断得到维修,逐渐形成今天的面貌。如今,站在镇淮楼上极目远眺,江淮风光便尽收眼底,好一番锦绣图画。其北,既有600多年历史且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的淮安府,还有曾经总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部院,这些品级极高的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放眼全国,鲜有比肩者。其西,是绵延千年的大运河和激荡千里的淮河,以及日出斗金的洪泽湖,这“两河一湖”母亲般滋润着江淮大地。其南和其东,则是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和浩瀚无垠的黄海,水天一色、浩瀚无垠。这大河、大湖、大江、大海是如此的博大与精深,如此的宽广和淳朴。或许正因为这些大河、大湖、大江、大海孕育了淮安这座城,在大运河时代,淮安的繁华与璀璨媲美人间天堂的苏杭。尽管自从清末大运河逐渐被弃用以后,淮扬一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好在近年来,随着高铁、机场的建成,曾经“九省通衢”的枢要之地,再次恢复了三百年前的便利与通畅,“帆樯林立,舟楫如梭”的漕运胜景触手可及。看到这些,镇淮楼这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说不定会写出一篇文思飞扬的“淮安赋”。

细水流年,时光静好。徜徉在镇淮楼下,触摸青中带黑、黑中泛灰的旧墙壁,触摸那一段段被江水、河水或者湖水、海水浸泡的日子,一束明亮的阳光从幽深的门洞中透过来,使得镇淮楼有了特殊的韵味。

历史的钟声滴滴答答划过天空,但从未真正离开过这里,仍然在青瓦飞檐上回荡盘旋。那四只瓦雕龙首,二十根圆润粗大的朱红顶木,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便是一部江淮大地的发展史,也构成淮安人的精神殿堂和心灵寄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