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一张嘴,我就想去死”,每年2300万孩子,都在经历这种痛

 舍得付出 2023-09-26 发布于湖北
作者:采薇
来源:洞见父母
如果一个孩子对妈妈说“我抑郁了”,会得到什么答案?
一个重度抑郁的14岁男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就是矫情。”
“我小时候很穷,也没像你这么多事。”
“怎么人家都好好的,就你不行?”
都说家长说孩子的避风港,心灵的依靠。
但是,在成年人的认知里,小孩子是不可能抑郁的。
家长不明白:
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还是养不出快乐的孩子?
图片
生活最富足的一代,抑郁却最高发
超过9成家长,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抑郁,直到孩子被确诊。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
2022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14.8%。其中轻度抑郁 10.8%,重度抑郁为 4.0%。
这意味着在中国,每六个家庭就要有一个去面对孩子抑郁的考验。
2300多万青少年患有抑郁,与之相对的,是精神健康领域稀缺的医疗资源。
报告还显示,除学业压力外,父母的管教、沟通,以及他们潜在期望带来的自我压力是重要的焦虑来源。
图片
尤其是一线城市以外的很多家长,他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相当匮乏。
微博上有个心理医生说: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不相信,不接受。
明明生活那么富足,给孩子都是最好的待遇;
明明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全家围着他转;
他凭什么不开心?
而这种不理解,导致孩子不就诊或延迟就诊,直到自杀才意识到严重性。
和家长小时候相比,现在的孩子可谓是最富足的一代。
然而,生活富足的背后,是无法喘息的课桌、辅导班,和无休止的考试。
40年前,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在中国拍了一组《你好小朋友》的摄影集。
照片中的孩子,踢毽子、跳房子、打石子样样精通,自由烂漫。
图片
玩累了,就抱起冰棍、汽水解暑放松。
图片
有人评论说,那是现在的孩子,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
不要等孩子抑郁,才发现孩子在求救
在“情绪稳定”被鼓吹的当下,驾驭情绪成了一项基本素养。
黑人女性Nikki Webber,做过一期名为《不要在沉默中忍受抑郁症折磨》的TED演讲。
“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以为孩子只是压力大。”
Nikki从小被教育,不能向别人展露脆弱。
图片
当她被确诊抑郁症,她第一时间逃避、否认,觉得羞耻。
直到18岁的侄子因为抑郁症自杀。
Nikki惊讶地发现,两个人关系这么好,侄子一次没有提过抑郁的事。
她做演讲,就是为了告诉青少年:不要假装坚强,抑郁并不丢人。
图片
但是,孩子毕竟年龄小、阅历少。
就算他们主动坦露情绪,一旦遭到否定,就会马上关闭心门。
因此,家长的敏感度和反应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几个抑郁的前兆,很可能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第一,焦虑无助感强
以前能量和好奇心满满的孩子,如今对什么都失去希望,“我怎么都做不好”“我感到绝望”“什么都没意义”,孩子这些话需要特别留意。
第二,缺乏自理能力
基本的自我照顾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但濒临抑郁的人会对衣服、食物、金钱变得不在意,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进入恶性循环。
第三,记忆力下降快
青少年是记忆力的黄金期,如果孩子出现焦虑或抑郁,这些负面情绪反应会损害大脑机能,破坏记忆的介质,记忆力下降也是抑郁症的可能性征兆之一。
第四,拒绝正常社交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焦点,当孩子出现抑郁病症,他们不仅很难向父母表达,连同龄人也会拒之门外,“不被理解”成为他们认知中的宿命。
第五,世界观的改变
对生活、个人和世界的看法,反映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抑郁的孩子会戴上灰色眼镜,只能看到事物糟糕的一面,信念和价值感轰然倒塌。
图片
关注青少年抑郁,是父母的必修课
“妈妈一开口说话,我就想去死。”
这是一个抑郁症女孩亲手写下的话。
很多家长,本身就没有处理情绪的经验。
对于孩子精神上的痛苦,既无法识别,也无法共情。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说:
我们教育最大的缺陷,是我们不学心理学,这让很多孩子,没有找到快乐幸福的能力。
图片
但是,帮助孩子缓解焦虑,避免抑郁,家长责任重大:
1、亲近大自然,用运动法缓解压力
丹麦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在绿色自然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能降低55%。
让孩子从书本中解放,亲近绿色天地,爬爬山、看看海、吹吹风。
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不仅帮助消除疲劳感、缓解压力。
还有助于摆脱负面情绪,让大脑注意力精力充沛。
2、学习心理知识,疗愈孩子身心
与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的现状形成对比,我国实际从事心理方面专兼职人员,仅有3万-4万人。
很多持证的心理咨询师普遍缺乏专业训练,执业能力较弱,导致很多青少年患者“一师难求”。
因此,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考证成为心理咨询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知乎上有个心理咨询师妈妈,就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一点点克服恐惧焦虑,走出差点抑郁的“陷阱”。
成年后,孩子感激地说:
妈妈,谢谢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谢谢你能“看穿”我的心思。
3、 加强自我管理,共情孩子心理
能否理解、共情孩子,是家长认知决定的。
但是否愿意共情孩子,是家长自主的选择。
共情孩子,首先要停止数落,收起你的高高在上:
把“你就是矫情”,换成“你为什么难受”。
其次要积极倾听,不要把孩子的抱怨当废话。
多问“可以给我讲讲吗”,打开孩子心扉。
最后要懂得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真实心理需求。
无论孩子怎么样,都要传达“我无条件爱你”的信号。
爱孩子,就要做孩子保驾护航的水手。
点个在看,陪孩子一起勇敢驶向情绪的汪洋大海吧!
图片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