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为啥定在八月十五呢?又为何非要吃月饼呢?有什么寓意吗

 简食记 2023-09-26 发布于山东
中秋佳节,亦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中国及一些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农历的七月十五称为中秋。此外,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提灯、赏菊花、饮酒诗会等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月神祭祀文化。在古代,中国人民有在每年的秋分之后举行祭月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幸福的习俗。这个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唐朝时,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节日,到了宋朝和明清时期,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更是流传开来。月饼和团圆饼代表了家庭的团聚,因此,中秋节也成了象征团圆和家庭的重要节日。
时至今日,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学。无论是赏月、吃月饼还是团圆相聚,都构成了人们对这一美好节日的期待和欢庆。同时,中秋节也融入了现代元素,例如与互联网科技的结合,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异地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体验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中秋节,为啥定在八月十五呢?
“秋节”在古时与八月一起祭祀祖先的特定节日,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在古代秋季中间的八月十五日恰好是秋季的中间一天,同时八月十五这一天又在秋季的中间一个月份,因此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以上就是定在八月十五的原因,同时还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具有三点,一是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二是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三是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
又为何非要吃月饼呢?
中秋节吃月饼最初源自中国民间祭月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帝王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聚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逐渐形成。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在明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变得更加普遍。《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
现在的月饼种类有很多,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等,按风味分有甜、咸、鲜、茶等不同种类。月饼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