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大学老师,不是发文机器”

 skysun000001 2023-09-2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来源:麦可思研究(ID:MyCOS_Research)

当下,即便是破除“唯论文”的呼声已经许久,但是论文发表情况,很大程度上仍是不少行职业评职评优时的重要考核标准,譬如高校教师。
 
今年2月台湾大学一张姓副教授,选择了在实验室内上吊自杀。其在留下的遗书中表示,因教职工作学术升等压力太大,加上身体健康亮红灯,自觉生无可恋。
 
教授不是用来发顶尖期刊论文的机器,更不该因未达标而成为被凌虐的对象”,有的老师更直言,近年虽然教育界已关注到相关一系列问题,而有多元晋升的新路径,但实际上科研论文发表仍然是主要成绩。
 
特别在当前大环境的影响下,受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期刊版面有限等多方因素影响,教师发表论文越来越难。
 
麦可思曾开展过一项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数据显示,88%的大学教师感到工作带来中重度压力,“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70%) 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
 

图片
被裹挟在论文发表中的高校教师

 
关于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压力,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文双春曾发文提到: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代大学成了一种“焦虑机器”,学者们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不断要求更多、更快产出论文。
 
尤其是实行“非升即走”的高校越来越多,很多青年教师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入职时没有编制,只签三年或六年的预聘合同,发不到一定数量和标准要求的论文,未能出版多少专著或者完成多少科研立项,就得离开学校,重返就业市场。
 
没有论文,就像是在后宫中没有子嗣,博士生没法毕业,青年教师没法晋升。”网上一位青年教师如是说。
 
被裹挟在论文发表深坑中的高校教师,不得不拼命发论文。不达标,他们就得离开高校。
 
网上一位“双一流”高校副教授透露,其所在校刚新职的青年“讲师”想要晋升副教授,必须完成出版一部专著、在核心期刊发表5篇论文以及需要申请到一个省部级课题。其他高校的考评标准基本也都是主要围绕专著、论文、课题基金展开。
 
前年6月从南方某985高校博士毕业的刘洋,谈及其入职高校的“非升即走”条件就表示,“至少要发表5篇C刊论文,还有课题等诸多条件”。
 

图片
发论文,已成为一场漫长的“修行”

 
发论文,如今被不少高校教师称作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尤其是顶部学术期刊,长期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
 
据刘洋说,不少计划进高校当老师的博士生,在博士就读阶段已开始为“非升即走”的考核做论文准备。因为一个学科的C刊极其有限,发表竞争极为激烈。他曾有同事的论文,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反复修改,最终没有成功刊发。
 
“要想确保在三年发6篇论文,意味着同时要有两三篇文章时已经投出去等着的,一两篇是审回来要求修改的,还有两三篇是正在写着的。从学术规律角度讲,三年要写六篇论文一本书,除非前期准备特别好,或者博士论文潜力特别大,能直接把它弄出来。”某“双一流”高校社科领域一副教授谈道。
 
一些“核心”期刊为了完成“被引数量”的KPI,更愿意向专业领域内的顶级权威专家约稿,且多为热点选题,对学术新人的文章采用更为严苛的审查标准。甚至有些期刊要求“第一作者须为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以上”“论文须为省部级及其以上的课题基金研究成果”。
 
另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面对的不只是科研职能,还须兼顾着教育职能。如若要想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压缩科研时间和个人休息时间
 
“活着活着活成了论文机器”,一位网友心酸表示。
 
为发表更多论文,一些教师不惜犯险旧作翻新,还有些教师抄袭剽窃,或将他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
 

图片
“不唯论文”,不等于“不要论文”


近几年,国家接连出台关于改革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等,都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
 
2022年底,人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科学制定职称评审标准。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坚持“先立后破”,力避“一刀切”、简单化,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分系列分专业修订职称评审标准
 
从政策的不断出台不难看出,需要破除的是一些高校在之前的职称评审中,过分强调论文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自2016年进行职称评审改革后,教师评职称不再简单与论文数量和排名挂钩。教师可以根据岗位和专长,选择科研、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系列进行评审,获得国家奖的团队负责人可自主选聘团队成员晋升教授职务。
 
得益于学校2017年出台的《中国药科大学“教学型特聘教授”实施办法》,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教师芦金荣,2021年因为在3年“教学型特聘教授”聘期内教学业绩突出,顺利获评教授职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职称评审暂行实施办法》,对人才进行多维度评价,破除了对老师片面的、狭隘的评价体系。该校水建学院教师裴金萍在没有足够“达标”论文的情况下,晋升为教授;水建学院副教授张耀哲因为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成功晋升高一级职称。
 
时任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的钟文英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职称改革中破除'唯论文’导向也并不是完全不要论文,需要破除的是'SCI至上’的倾向,同时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论文,而不是数论文数。”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澎湃新闻网等.
[2] 文双春. 大学老师如何摆脱论文压力 [N]. 中国科学报, 2020-01-14.
[3] 姜晨、何洁、颜如玉. 职称制度改革扭转“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现象— 没有科研业绩,多所高校教师照样评教授 [N]. 南京日报, 2021-12-09.
[4] 程刚、唐生辉、杨远远. 老师没论文 照样可以评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多元化职称改革侧记 [N]. 陕西日报, 2020-11-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