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得一世改革

 洪剑宇 2023-09-26 发布于江苏

背景

政治

沙皇彼得一世
17世纪的俄国的国家制度以贵族杜马[a]的君主制为主。首先,贵族杜马逐渐衰落,政府机构臃肿,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其次,贵族的主导地位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联盟导致了阶级斗争加剧,农民战争频繁发生。此外,俄国的国家行政体制混乱且腐败,而权力掌握在名门贵族手中,这导致政策难以顺利实施。这种状况使得俄国无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步,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彼得一世受西欧国家的影响,特别注意到荷兰英国等国家高效的官僚机构。他决心改革俄国的国家机构,并建立起不可动摇的君主专制制度。北方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专制化进程,经济困难和民众起义使彼得一世认识到加强地方政权的重要性。[2][3][13][14]

军事

俄国军队在彼得一世执政前的结构非常不合理。整个军队由贵族民团、射击军、新制团队与哥萨克骑兵四部分组成。虽然贵族民团和射击军都是军队的组成部分,但平时很少进行训练,只有在战争时才会被临时组建。因此,它们的战斗力非常低下,只能遂行一些简单的警备任务。新制团队中,许多军官都是外国人,大部分不懂俄语,这直接影响到了部队的训练和指挥。哥萨克骑兵则主要由哥萨克上层控制,缺乏明确的规定,也不是一支能够稳定发挥作用的军队力量。除此之外,当时的俄国军队不仅承担着军事任务,还同时涉足商业和手工业领域。这种军民混合的情况导致了工程兵的素养不足,同时也影响了武器装备的质量,这是俄国军队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为了改善俄国军队的现状,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10][4]

经济

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是出于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逐渐壮大的需要。在17世纪末,俄国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逐渐成长起来,出现了商人阶级。这些商人和一些地主、贵族呼吁政府采取新的政策来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要求打通出海口、开拓国外市场,以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俄国经济的落后状况极为严重,急需改革以扭转局面。尽管俄国的工商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西欧诸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俄国的钢铁、枪炮、子弹和丝绸等产品在国内不能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在对外贸易方面,俄国也为外国商人所操纵。[5]

教会

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背景是源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经济实力和教会追求在政治上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保守势力和敌对势力一直是彼得一世面临的挑战。在进行全面改革并触动教会利益时,部分教会内部人士反对改革。在改革前夕,尼康教会改革反对者和守旧分裂派也反对彼得的改革计划。因此,消除来自教会方面的障碍,改革教会的任务必然要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是彼得进行教会改革的动因之一。在此过程中,彼得展现出灵活而实用主义的宗教态度,也对宗教的态度不断变化,反映了他对宗教的看待方式,即宗教在不损害政治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15]

文化教育

彼得一世的时代,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状况相对落后,这导致彼得一世的政治和军事任务面临更多的困难。为了达到一系列任务的目标,包括争夺出海口、建造海军、提升手工工艺、巩固政权、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等,彼得一世发现缺乏人才和技术落后是一个普遍问题。 源于文化和教育的落后。当时,俄罗斯的文化和教育事业非常落后,只有两所教会学校,而且这两所学校偏重于宗教文化知识,缺乏世俗文化知识。因此,为了解决人才和技术的缺乏问题,彼得一世必须进行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16]

个人成长

彼得一世曾经生活在两个外戚家族之间的斗争中,并亲自体验过他的母亲与他一同搬离皇宫,住在莫斯科郊外皇家村庄的艰苦生活。由于东正教会的严格控制以及受到诺曼人和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俄罗斯的文化与欧洲文化几乎隔绝。从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开始,俄罗斯开始向西方开放,建立了许多外侨村庄,包括“日尔曼村”。彼得一世常去这些地方与外国人接触,深入了解西欧文化和科技的先进性。他在出访西欧后更深入地认识到了俄罗斯与西欧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巨大差距,并意识到工商业和文化发展与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彼得一世认识到了改革必要性,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举措,以促进俄罗斯现代化和国力发展。[3]

改革内容

政治

政治机构改革

彼得一世成立了参政院[b],取消了波雅尔杜马。参政院由11个委员会组成,每个委员会有固定的人员编制,由主席、副主席、顾问和陪审官组成,共10人,其中有一个必须是外国人。委员会采取集体领导的原则,并在参政院和检察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活动。参政院承担了管理整个国家的职能,而对于彼得一世经常不在首都的情况,参政院具体承担了9项任务。此外,彼得一世在参政院设立了总检察长和副总检察长的职务,并设立了总检察院这一机构,用以加强参政院对各委员会的监督,同时也为了对参政院本身进行监督。彼得一世还设立了管理宗教事务的最高国家机关——宗教事务管理局,并制定了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文件《宗教事务管理条例》。[17][2][18]
1699年,彼得一世颁布了市政改革敕令,成立了城市管理机关,在莫斯科设市政厅,在外省城市则设立地方自治局。市政厅和地方自治局的主要工作是征收税款和履行司法的职能。在1708年,划分全国8个省份,1713-1714年,新划分3个省,俄国共11个省。另外设总督和贵族参议会,每个省设1位总督,总督下面还设置主管税收财政、司法监察等部门,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在1719年,划分全国50个州,各州直接向参政院管辖。[17][2][18]除此之外,每个州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官僚机构,中包括税务局、地方金库、林业管理局、兵役局等。有些省份还在其州的基础上设有区级行政单位。各个区由地方专员领导,他们的职责是按时向该区居民征收税款。[19]

贵族土地继承权和王位继承

1714年,彼得一世政府颁布了“一子继承法”,限制土地分散,巩固大地主和大贵族的土地所有权;然而,该政策也导致许多贵族失去土地,只能转向国家机关和军队就职。[18]
彼得一世改革的过程中,旧贵族和教会的利益受到侵犯,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被称为“太子帮”的势力团体,围绕在阿列克塞[c]身边,试图阻挠彼得一世的改革。阿列克塞表态称,如果他成为沙皇,将废除彼得的改革成果,恢复旧有的秩序。尽管彼得多次劝说阿列克塞,但他仍旧反对彼得的改革事业。[20][21][22]
于是在1716年,阿列克塞逃至奥地利请求奥皇查理六世援助夺取王位,彼得一世派遣外交家鲁勉采夫(Никола́й Петро́вич Румя́нцев)和彼得·托尔斯泰(Пётр Андреевич Толстой)到奥国交涉,经过多次交涉,阿列克塞最终被迫回国。[20][21][22]
1718年1月,阿列克塞回到了莫斯科,但彼得亲自审问了他。随后,阿列克塞和他的同谋者被遣送到彼得堡继续受审。6月24日,彼得政府成立了由127人组成的最高法庭,并判定皇太子有“借助外国军队,企图阴谋暴动,颠覆国家政权,夺取皇位”的罪行,判处死刑。6月26日,阿列克塞在彼得·保罗要塞狱中死亡。其他同谋者也被判处死刑、流放或监禁。这一事件巩固了彼得一世的政权,并确保了改革的继续进行。[20][21][22]1722年,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彼得一世宣布未来继承人将由沙皇自行决定。[20][21]

军事

1698年,彼得一世创建了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谢苗诺夫斯基两个“少年游戏兵团”,并将原有的射击军和新制团队改编为正规陆军。彼得一世将俄罗斯军队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四个兵种组成,其中步兵占主导地位。步兵继续使用滑膛火枪,新增了三刃刺刀和榴弹。骑兵除使用冷兵器外,还配备了短火枪、手枪和大军刀。每个骑兵团还配备2门榴弹炮和4门白炮。炮兵则配备了重型大炮和4门轻白炮。工兵主要负责修建营地和堡垒、修缮设施和道路,以及运输和保护弹药和物资等任务。他取消了雇佣制和贵族军队,实行征兵制度,每次征召三四万人。规定贵族青年必须逐级升为军官,打破了贵族一人伍就当军官的旧制度。[23][24][25]
彼得政府设立了军衔制度,军官分成14级,根据军功来提升军官。在陆军方面,彼得一世着手制定《陆军条例》,该法规规定了军队的组成方式、军官的义务、军规、军纪和军事刑法等,同时注重激发士兵的斗志和提高军事素质。1718年,彼得大帝对陆军进行多次改革,引进陆军院和总司令制度,统一制服和军衔制度,并设立野战参谋机构协助总司令制订作战方案。[26][23][24][25]
在海军方面,彼得一世创建了俄国第一支海军队伍,并在北方战争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波罗的海舰队的建设。他还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大型战列舰队,并提高造船速度和数量。另外,彼得一世还注重培养俄国海军军官和水兵,建立了航海学校并迁至圣彼得堡,即后来的彼得堡海军学院。在海军的行政管理方面,他设立了海军部、彼得堡海军局、莫斯科海军司和海军委员会,并颁布了“海军章程”加强海军。此外,他还限制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任职,从1721年开始,炮兵军官必须从俄国军人中挑选,以促进军队的俄罗斯化。[26][23][24][25]

经济

工业改革

彼得一世创立了“国家工场”,也就是官营工场,并建设了许多新的手工工场。此外,他采取了许多措施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将部分官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并强制命令商人去经营不盈利的工业企业。彼得一世还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农奴进行了调动,颁布了一系列命令将农奴编入手工工场以增加劳动力,并允许手工工场主整村地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资源。他也强制命令逃跑的农奴、乞亏、罪犯、无业游民等强制到手工工场做工以增加劳动力。为了鼓励实业家发展工业,彼得一世给予各种优惠,如免除捐税,给予财政津贴,贷款等等。[5][27][6]
此外,他还以低廉的价格将亏本的官营亚麻场转让给私人,给予无息贷款,以促进私人工业的发展。他还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场主购买原料和出售产品实行免税,免除场主及其亲属的兵役和人头税,奖励采矿业,并大力推广现代化管理机制,以加强工业的发展和管理。为此,他招聘了西欧的专家和技工,向英国、荷兰学习生产技术和工场管理方法,以便建立先进的纺织工场。他还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场,并设立手工业院和矿业院等机构,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工业。[5][27][6]

商业改革

彼得一世他在商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政策。在具体措施方面,彼得一世夺取和建立新海港,为俄国对外扩张提供了核心基础。他注意发展早期路线和内河交通,开凿运河联通彼得堡和伏尔加河,以更好地运输商品到欧洲。此外,彼得一世鼓励商人建立各种公司,阻止对外贸易的垄断,促进了俄国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并签署了贸易协定,推动了同中亚和中国、欧洲的贸易关系。商务代理人在多个地方开设了贸易机构,促进了贸易的发展。[27][6]

关税政策

彼得一世为了促进俄国工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关税法。其中规定了对进口超过国内生产量的商品征收高达75%的关税,并对生产量达到进口量25%的商品征收25%的进口税。此外,他还鼓励制成品的输出,限制了原材料的输出。他实施的保护性关税法旨在鼓励本国出口,限制进口,同时奖励本国企业的生产。所有能够在本国生产的商品都将受到更高的关税率,而进口商品的关税率将直接取决于俄国企业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程度。如果本国企业生产的某种商品越多,那么进口同类商品的关税率也将越高,从而保护本国产业,减少外国竞争的不利影响。此外,对于俄国无法生产的商品,最低的进口关税率为20%至10%,同时本国商人使用自己的船只运输商品时,将享受一半的关税减免。[5][28]

税制改革

彼得一世为了缓解财政紧张局面,前期通过大量铸造成色不足的钱币或用钱代银钱的方式,人为增加货币量,从而为国库带来了巨大的收入。此外,还通过扩大征税,即提高现有税率和增加新税。这些税种实际上只有两类,即定税和临时税。政府对烟囱、客栈、风磨车、可耕地、棋类游戏和纸牌游戏、马钜、头饰和靴子、公共马车、羊皮、浴室地窖、饮水槽、船的停泊和出海、蓄胡须等等进行统一课税。此外,政府还对农民进行各种限制和征收各种税,包括门税、建筑税、同业工商业税等等。这些都是定税。[5][2][29]
临时税有军粮税、新兵税和工役税。军粮税用于为军队提供粮食和饲料,征税方式有实物和货币两种,由军粮送达的地方来决定名称和数量。新兵税用于征集新兵和马匹,居民需要支付不少于100卢布的税额,不遵守规定会被处以罚款。工役税主要用于建设新都彼得堡和其他建筑工地,由于巨额债务劳役的出现,居民不仅要支付工匠费用和旅费,还要承担工匠家属的“永久居住”税和农民的工役义务。但是这些税收还是不够用,所以政府后期实施了人口普查,并在1718年开始实行人头税,代替了按户征税的方式。人头税的税率因人而异,贵族和僧侣不用交,地主农民每年每人交纳74戈比,国家农奴交1卢布14戈比,城郊居民每人交1卢布20戈比。[5][2][29]

保护农民政策

彼得一世颁布了《爱护耕者令》。这个法令指出,农民是国家的命脉,需要得到爱护和关注。同时,彼得一世还责令地方官员查清因地主过重摊派税收而导致土地荒芜的情况。 为了保护农民的权益,彼得一世实行了多项政策,如禁止地方当局扩大税额、停止征收欠税,禁止地主将农民单独出售等。此外,他还建议完全禁止人口买卖,并颁令在农村推行新工具、新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5]

宗教教会

彼得一世的宗教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彼得一世颁布了《宗教章程》,正式决定废除牧首制,建立隶属于参政院的宗教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在教会名义下进行宣传,同时根据其在委员会里的官职地位向沙皇效忠宣誓。这些措施旨在削弱教会的影响力和消除改革道路的障碍。同时,彼得一世取消了宗教院中的官员,并让沙皇直接任命高级僧侣、修士大司祭、大司祭等临时性成员,从而使宗教院失去自治权,处于从属地位。此外,他成立了监察署,由世俗的亲信担任督察官进行监督,宗教院得到了严密的监控和控制。[15]
二是通过救产还俗政策来削弱教会的经济实力,通过复查登记修道院领地和农民的财产,没收超过国家规定的部分,要求未超过的交纳赋税,征发教会各种徭役。彼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规范婚姻制度,禁止毒打出生后体弱的婴儿,并确立了妇女的选举权。彼得一世还与聚敛官合谋,延缓新牧首的选举。修道院街门恢复后,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必须登记,并只能在所属的修道院中居住。[10]此外,彼得还规定修士应自食其力,并剥夺修道院支配领地收入的权利,同时规定男女修士应有一技之长,修道院有义务赡养老弱病残的军队官兵并向学校提供经费。[5]

司法

彼得一世的司法改革包括四个方面:司法和行政分离、建立新法官制度和法院体系、创建检察制度、推行辩论式诉讼模式。他试图将司法与行政分离,但由于专制制度的限制,这次改革在1727年失败。他创设了新的法官制度和法院体系,包括宫廷法院、地方法院、军事法院和宗教法院。彼得一世还创建了俄罗斯的检察制度,仿效西欧法国的模式。最后,彼得一世推行辩论式诉讼模式以取代原来的侦查式诉讼模式,这些改革奠定了俄罗斯法治建设的基础。[7]

文化教育

彼得一世致力于改革俄罗斯文化教育事业,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他大力创办世俗学校,培养急需人才,并创办了莫斯科数学航海学校和彼得高级工程技术学校等著名学府,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旨在培养急需人才,成为俄罗斯文化教育阵地。其次,彼得筹建科学院,发展科学研究事业。科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和人文科学三大门类,附设大学和中学,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座科学殿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最后,他重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推动俄国文学从宗教文学走向世俗文学,提倡现实主义,注重描绘当时俄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标志着俄国文学的一大进步。同时,彼得政府创建了剧院、管弦乐、世俗合唱团等艺术机构,促进了俄国艺术的发展。另外,他注重对青年的教育,在彼得的授意下,集体学者编写了《青年正镜》一书,教导青年文明礼貌、学好外语,成为博学多识的人等等。这些变革进步深刻地体现了彼得改革和政治斗争的客观需要。[16]

结果

政治宗教

彼得一世推行了政治改革,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制。他控制了地方官员和贵族的权力,同时,重要的市政改革也使得城市成为政权的独立行政单位。此外,消除了教会对彼得一世政权的威胁,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一部分。[17]

军事

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之后,彼得政府建立了兵工厂并生产了大量的火枪、手枪和大炮。同时,他们也成功地建立了火药生产线,在1706-1708年期间每年生产3-4万普特的火药。1699-1725年,彼得一世共征兵53次,入伍人数有二十八万多人。1725年,俄国组建了130个团的正规陆军。另外,波罗的海舰队也被大力发展,到1724年拥有32艘战列舰、8艘双桅侦察船、16艘三桅巡洋舰以及85艘帆大船和300多只小船,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3][30]

经济

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下,推进了工业化,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俄国出现了许多工业区,如伊万诺夫村和乌拉尔。同时,俄国工业品的进口量减少,工业品的出口量增加,尤其是在冶金业领域,生铁产量和铜产量都有了极大的增长。彼得一世的工业政策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增加货币量导致了卢布的严重贬值,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状况恶化。实行人头税后,国家税收几乎增加了3倍,这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5][23][6]

文化教育

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一世创办了各种专科学校,建立了海军学院,出版了大量书籍,推动了文化和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建立了科学院,推动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例如力学专家纳尔托夫设计的机床、U·K·基里洛夫绘制的地图和《全俄罗斯地图册》的编写。这些成果推动了俄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他的文化改革还在语言学、人文科学、历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产生了影响,如希腊、拉丁和斯拉夫语的字典出版和对东方语言的研究,以及古代手稿、编年史、考古文物和古钱币的收集和保存以及有关战争史的书籍的编写。同时,彼得堡科学院大学的培训培养出了大科学家和大教育家,文化教育改革和文学艺术发展也催生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如普罗科波维奇。彼得一世的改革还培养了一批具有改革意识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为改革提出了方案,彼得一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与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借以巩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庞大的俄罗斯帝国[16]

影响

政治军事

改革促进了俄国的现代化和扩张、奠定了俄国的强国地位。此外,政治改革不仅让俄罗斯的行政体制现代化,还让国家政权开始有意识地解决许多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17]通过改革俄罗斯军队的组织和战术,彼得一世巩固了国家的政权,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并使得政治制度更加稳定。他大力推行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也保证了俄国在对外战争中的胜利。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升了俄罗斯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些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作为欧洲强国的地位,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荣耀和财富。 总之,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不仅保证了国家政权的改革和巩固,同时也为俄国在对外战争中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种改革和制度的转变,让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之一。[5][16][31][32]

经济

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对俄国带来了很多影响。彼得一世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强了俄国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往来。这使得西欧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传到了俄国,从而使俄国传统的古旧风习受到了冲击。此外,彼得一世推行的经济措施也使得手工工场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俄国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萌芽。但是,彼得一世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封建国家的利益和巩固沙皇专制制度。从国家的整个经济结构来看,封建农奴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从而使工业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为了发展工业,彼得一世采用了强迫命令的手段,把农民编入工场,这无疑是把农奴劳动从农业扩展到工业领域,经济繁荣带给劳动人民的是沉重的负担。总的来说,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只能保证工业的临时繁荣,如果不变革生产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俄国落后的经济状况。[6]

文化教育

彼得一世的文化教育改革为俄罗斯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文化思想基础。彼得一世的文化教育改革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使其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保证了“三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即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16]

宗教

在宗教方面,首先加强了封建政权对教权的掌控,使俄罗斯无法利用宗教对国家主义思想体系进行抗争。其次,该改革缺乏西欧宗教改革的鼓舞人心的宽容理念,对俄罗斯社会的普及教育和思想解放影响有限,仅影响了上层社会,一般民众仍坚守古老的宗教信仰和情感。此外,改革对东正教会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其失去自主管理权,成为政权从事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宗教道德功能退化,神职人员的工作目的转向宣传皇帝的政策。彼得一世的宗教改革加强了俄罗斯的专制,阻碍了民主化进程,使东正教会与现代文明发展相反,东正教会变得封闭、落后、保守和反动。[10]

司法  

彼得一世的司法改革使得俄国在18世纪开始成为“西方法制文明”的一部分,从粗糙的、不完善的传统法律体系转变为更加规范、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彼得一世的司法改革使得俄国在后来的所有新政策和举措中,都采用了最具西方化的司法改革模式,这使得俄国与西方国家更加接轨,成为了现代化国家的一部分。彼得一世的司法改革还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包括亚历山大二世在19世纪的司法改革。[7]

评价

俄国贵族历史学家尼·米·卡拉姆辛:彼得一世实行欧化政策,进行改革,是“丢掉了民族精神”。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伊·基列耶夫斯基:谴责彼得走西方的路“是错误的和危险的”。波·卡达耶夫:认为彼得学习西方、实行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俄罗斯作家波·卡达耶夫说过:“在彼得以前,俄国是野蛮的、愚昧的,或者说,纯粹是一张白纸,只有彼得才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了图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俄国哲学家赫尔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杜勃罗留勃夫、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彼得改革看成是革命,认为彼得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除此之外,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都认为彼得一世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然而,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斯大林也指出,彼得改革的阶级局限性和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引发了广泛的反抗。[26]
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对彼得改革的评价是肯定的,他肯定认为,彼得的强制性改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俄罗斯要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上的使命,也要在世界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语言,这是必经之路,没有彼得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而美国历史学家伯恩斯则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彼得一世,认为他不仅仅是将俄罗斯转化为一个西方国家,更让它向更强势的方向进行了发展。[33]
鲁东大学教师孙韶林认为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以为国效劳和重商主义为指导思想,励精图治地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工商业和加强法纪,奠定了经济发展基础。但彼得的改革目的并非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使得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进程缓慢,改革未缓解社会阶级矛盾,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和剥削,未赶上西欧诸国的进程,存在局限性。[5]李显荣湖南师范大学陈利今都认为,彼得一世的改革并未能真正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国家,而是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统治,尤其是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彼得改革的成功往往是以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为代价得到的,因此改革对广大农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利益。[34][35]

后世纪念

彼得大帝纪念碑是一座高5.3米的铸铜雕塑,目前位于圣彼得堡参政院广场。该雕塑于1769年开始制作,经过多次修饰,直到1778年才完工。这座雕塑展现了彼得大帝骑在奔马上的形象,雄韬伟略,威慑四方。而马的尾巴搭在一条铜蛇上,意味着俄国在北方战争中的胜利。这座纪念碑考虑到彼得大帝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刻画了彼得大帝的伟大形象。这座雕塑象征了俄国强大的实力和意志力。[36]
彼得一世塑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