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的另一种奇伟 ~ | 致敬

 清谈阁 2023-09-26 发布于北京

提到女性流芳千古的奇伟,远到芈月、武则天、窦太后等,可谓是丰功伟绩;近到叶嘉莹、张桂梅等,也都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但今天要分享的是女性的另一种奇伟,她来自蒲松龄先生笔下的乔女。

乔女生来黑丑,豁鼻子,还有一只跛足。二十五六岁的超高龄剩女,待字闺中,无人问津。

县里有一姓穆的书生四十多岁,丧妻,家境贫寒无力聘娶容颜姣好的女孩儿,遂下聘娶乔女为妻。婚后三年,乔女生一男孩儿。其后不久,穆生撒手人寰,家里穷困潦倒,无以维持生计,乔女不得已求助娘家。乔母认为乔女丑陋,素来不喜,对其不闻不问极其厌烦。乔女自知寒凉,愤而回家,仅靠纺织养儿糊口。

村里孟生丧妻,留下刚满周岁的儿子乌头嗷嗷待哺,急于求配良人。经多个媒婆数次斡旋,未曾遇见佳人良配。直到他遇见乔女,一眼便心生求娶之念,遂私下差人向乔女表明心意。乔女婉拒来人,说:”像我这样吃不饱穿不暖的人,若嫁官人可得温饱,有谁会不愿意呢?奈何我残丑不如常人,唯有良好的德行可使我自信。如若再嫁他人,官人认为我还有什么珍贵之处呢?“孟生听闻这一番言语,更加欣赏乔女,数次差使媒人许以重金游说乔母。

乔母大喜,亲自到乔女家劝说其再嫁孟生,乔女坚持不从。乔母深感惭愧,心生偷梁换柱之念,愿将待字闺中的小女儿嫁于孟生为妻。乔家上下都认为如此甚好,唯独一根筋拧到底的孟生不愿婚配如此良缘。

所求好事未来,横祸却从天而降,孟生突然暴病而亡。乔女前往凭吊尽显哀情

适逢村里一帮无赖之徒,见孟家无人可依,遂私闯民宅,把值钱的家具物件抢夺一空;做完强盗,又光明正大的商议如何瓜分孟家田产,家里仆人见如此光景,匆忙夹带日常财物作鸟兽散,只剩下一老妇人抱着乌头在灵堂前流泪不止。乔女得知缘由深感不平,奈何女性不便抛头露面,只得去找孟生的朋友林生,请其诉之县官以守护孟生田产。林生答应得很好,却因惧怕无赖们的威胁和白刃相向,缩在家里闭门不出。不过几日,孟生田产便被瓜分殆尽。

乔女得知情况,哪里还顾得上自己乃女流之辈,只身前往县里报官。县官以乔女与孟生非亲非故为由,将其诉求驳回并逐出公堂。悲愤不已的乔女转而哭诉求助于绅士之门,一位先生被其大义之举深深感动,遂代之上诉县衙,终将无赖惩戒法办,收回孟生所有家具田产。

这之后,有人提议抚养孤儿乌头的乔女住进孟家,以解其贫困之境,但乔女不从。乔女将孟生家宅院门锁好,带领老妇人和乌头另择家舍——凡是乌头和老妇人日常所需,均从孟家所取;而她和儿子仍以纺织糊口,贫苦一如往昔。一晃就是乌头上学的年纪,乔女几经周折,为其聘请良师教读。老妇人见比乌头小一两岁的乔女之子敦实可爱,提议他与乌头一起随老师读书,乔女以不耗他人之财帛来教自己孩子读书为由拒绝了。

倏忽之间,又是十年。乔女帮助乌头积累下的家财田产名列望族前茅,宅第严整宏伟。后又得聘名门之女为妻,偌大的宅第充盈着祥和之气,可谓是苦尽甘来的福泽延绵。

乔女瞧着成家立业的乌头,不仅稳重谦和且治家有方,满心宽慰之余,便想着回到穆生家中生活。从小视乔女为母亲的乌头不忍与其分别,更不忍她终日忙碌操持纺织生计,跪地苦苦央求乔女,直至她点头应允继续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置身富贵之中,乔女并没有忘记其贫寒之境,每日里仍坚持她的纺织生计。乌头夫妇心疼其劳累,多次请求乔女安享当下生活均无果,不得已才将其所用工具全部没收,迫使乔女清闲下来。不做事不心安的乔女,便安排自家儿子日日巡护孟家田地之间,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以补偿他们娘俩儿在孟家的衣食住行之用度。

弹指间又是两年,乔女与穆生的儿子已是婚配年龄。乌头夫妇为让乔女省心,一连月余忙前跑后,为其子张罗操办婚事。后又赠予其子适量家财田产,襄助他们小两口安度生活。就这样,原本毫无干系的两姓之家,先是源于同一位女性之力,得以繁衍生息;后又源于对同一位女性的敬爱,得以福泽延绵。

时值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重温蒲松龄先生笔下的乔女,仍然为之动容——正如其原文对乔女的评价:“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由此结尾再看其名字“乔女”,可知先生赞扬的并不是乔女本人,而是如乔女一样贤惠通达的天下女子。不然何以“乔女”为名?

天下女儿若聪慧可报恩,若跋扈可报仇——如果一个人要报恩,你可以生一个女儿,养得知书达理,嫁给恩人的儿子,造福他们一家三代;如果一个人要报仇,你也可以生一个女儿,养得飞扬跋扈,嫁给仇人的儿子,祸害他们一家三代。

上述观点来自《百家讲坛》的一位教授,虽然略带调侃意味,但却以诙谐的方式道破女性之于家族的重要性——女性贤惠通达,则家和万事兴,福泽延绵不绝。由此可知,天下男子皆应孝敬母亲、宠爱妻子、爱惜女儿,因为她们才是真正的天下;女性则更要爱自己,因为你自己才是成就天下的源泉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