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

 天和图书馆21tc 2023-09-26 发布于广西

一个族样的形成,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情境中,一些人以共间族源案凝聚彼此,遗忘与现实人样无关的过去(结构性失忆),并强调共回的起源记忆与特定族称以排除异已,建立并保持族群边界。由于族群不只是由一些可有可无或含混的文化特征来界定的人群范围,因此,我们希里更深入地探讨族样边界的形成与变迁问题。族群也不只是个模糊的集体现象,它是在每一代经由每一个人(尤其是撰史者)重新诠释而成,因此我们希里更深入每一个人的历史意象、族群生活经验与族群身份的选择与变迁,也因此,与起源有关的民族史,不只是史实的编撰,也是人群自我的界定与当前族群关系的反映;民族史之争,有时不只是史实之争,也是现实世界的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之争。

由以上的探讨可知,基于对“族群本质”的理解,在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中,我对史料中的客观文化特征。族名,族源等资料所透露的信息,以及对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在探讨民族问题上的意义,都与民族溯源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基本上,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族群现象,与历史上的族群现象是一体的。在解释族群现象时,人类学与历史学在此可有一个诠释的中界面(interpretive interface),结合人类学的历史研究,简单地说,便是将历史记载当作田野报告人的陈述,以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态度进入史料世界之中。希望这个新思路,不但能让我们对于历史上的族群现象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这种理解也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族样生活经验互证。也就是说,强调将人类学纳入历史的民族史研究只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族群现象,也曾发生在古人身上。

摘自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样认同》p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