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岁写作,9岁出书,16岁成为少协主席,阎连科: “她的人生就是用来羡慕的”

 妙子的宅家时光 2023-09-26 发布于河南

文:柚子

排版:妙子

说起蒋方舟,人们想到更多的是她少年成名,天才作家,以及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种种标签。

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出版了第一本书,十六岁成为少年作家学会主席,她是人们口中“被老天爷追着喂饭”的神童,她的写作之路看上去一帆风顺,仅靠“天赋”就打败了一大批人。

她的成就让我们不得不产生疑惑,写作难道只有靠天赋才能取得成绩吗?

从她的各种采访和访谈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取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从小的广泛阅读和母亲对她近乎严苛的训练。

就像一本书中写道,“所有的选择都是一个天平,都是得到和失去的东西一样多”。

年少成名让她被光环笼罩,但同样也让她背负了超出同龄人的压力。她的写作之路远没有新闻报道的那样平坦和顺利。

1. 高强度的训练为写作奠基


1989年10月,蒋方舟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小康家庭,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她的降生,让母亲的文学之梦有了寄托和希望。

当其他小朋友还在看漫画书动画片的时候,她的书桌上就已经摆满了晦涩难懂的世界文学名著;当其他小朋友才刚刚能够读懂儿童文学的时候,她已经能够自己创作写书了。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就跟她说,如果小学毕业前不能出版一本小说就不能顺利毕业,就会被警察带走。

在这种恐惧和压力下,她每天既要完成学校里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妈妈给她留的写作任务。

她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说道,“那个时候的写作是'无意识’写作,只是想要完成任务”。

这样近乎严苛的写作训练,让她在九岁的时候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打开天窗》。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迅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一方面是“天才少女的处女作”。

另一方面是生动有趣的文笔远超当时的同龄人,这本书不仅被大众所接受,而且被湖南省教委列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

一炮成名的蒋方舟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各大报纸为其开设专栏,“少年天才”的标签牢牢地贴到了她的身上。

成为“名人”的蒋方舟更是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写作,满足各大报纸的用稿需求。

“我当时每天三点多起床,写到七点左右去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高考之前。”

现在提起那段往事,蒋方舟说得风轻云淡,可在当时,十几岁的她需要面对学业的压力,还要面对写作的压力,这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可如此高强度的写作让她练就了在短时间内组织材料,快速整理,思考结构,写作一篇文章的技能。

连她自己也说,“十二三岁高强度的写作对于我的整个写作生涯而言都是一段很重要的锻炼。

正是因为这样的训练,让自己无论是有没有灵感的状态下都能写得出来。

而那段时间是对我写作能力提升最大的一段时间。”通过这样地练习和坚持,她才有我们所看到的成就。

2. 写作动力是坚持创作的灵魂

在一次的采访中,主持人问蒋方舟,你的写作的动力是什么,她回答道:

“写作动力最早是靠虚荣心去维持的,在不该有的年龄写出了不该有的文字,而大家对此表示诧异,所以最早其实是靠一种虚荣心去维持。

随着这么多年的写作,虚荣心是没办法支持我继续走下去了,现在的动力是靠一种义务。

我觉得自己要比其他人幸运,而幸运的人一定要负有额外的义务和责任,比如说要坚持下去的义务和责任。对我而言就是不断地去写,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上升,而这份义务成了我现在的动力。”

的确,作为一个初级写作者,一个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希望自己写的文字能被看到,并且得到正向的反馈。

写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需要作者的创作,也需要有人欣赏,积极正向的反馈会激励作者进行创作,也就是蒋方舟所说的满足“虚荣心”。

靠“虚荣心”来作为能量往往只能在写作初期作为动力,当这种“激励能源”枯竭之后,我们往往会经历类似职业倦怠的时期,感觉写作遇到了瓶颈,写不出来和不想写成为了常态。

这时候需要一种更为高级的动力来支撑我们继续写下去。

蒋方舟用“义务”来激励自己,而作为我们普通的写作者,根本谈不上什么义务,那又该如何保持写作的动力呢?

一个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思考。

无论是通过看书还是网络冲浪,又或者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重点是有没有引起你的思考。

因为只有思考才会有观点,有观点才能有话说。

3. 学会捕捉灵感,也要学会“强迫工作”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像蒋方舟这样大神级别的作家一定是灵感不断,文思泉涌的,但在一档采访节目里,提起灵感捕捉,蒋方舟说道:

“如果说单纯的什么也不做就涌出灵感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生活中一旦有了想法我就会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然后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把这些灵感写出来。

但是人对于一个故事的热情是有限的,一旦有了这个热情就要一气呵成将这个文章创作出来,不然拖的时间越久,这种热情也就逐渐消失,有可能到最后自己的也不知道写些什么了。”

这一点让我感受颇深,我虽然称不上是专业写作者,但电脑文档里同样有很多写到一半或者只是想了个标题,打了个草稿的“烂尾楼”。

那些灵光乍现的瞬间如果没有被捕捉或者捕捉到没有被加工,拖延下来只能到文件夹吃灰。

所以为了让每一个灵感都得到重视,很多作家都有的一个习惯,就是随身带着纸和笔,一有想法就可以及时记录下来。

而现在的我们完全可以用手机备忘录,把自己的灵光乍现捕捉到,捕捉之后一定要尽可能快地将其打磨成一篇初稿,让自己的灵感得到有效利用。

灵感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可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

我想包括我在内,很多写作者都以“没有灵感”当借口拒绝写作,而且一拖就是无限期,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大错特错。

有一句话说的好,灵感是无数次的思考和实践碰撞才会产生的火花,也就是说,在灵感到来之前要有坚持不懈地写作。针对这一点,蒋方舟说:

“要建立起规律的写作,即便是没有灵感也要'强迫工作’。

因为没有约束和规律的创作往往会让人自由散漫,这样的状态对于创作而言并不是很好,所以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创作习惯和创作规律,保持稳定的输出,即便写的不尽如人意也要坚持写。”

对于写作者而言,第一要求应该是写完,无论写得怎么样首先应该做到写完。

可能很多写作的初学者,对于自己的文章有很高的心理预期,认为写得不好很丢脸,所以总想着准备得完美再动笔,字斟句酌之后再开始。

但事实上,一篇好的文章并不能够做到落笔就是完美的,更多的是需要在完成之后,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润色才能让文章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状态,所以初稿的唯一标准就是写完。

并且对于写作者而言,没有灵感才是常态,这时候要做的并不是坐等灵感涌现,而是更要强迫自己写作。

当然还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一定要多思考才能有的可写,一定要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4.写作者的必备要素:练习+思考

如今的蒋方舟微博停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许是媒体评论的喧嚣,或许是潜心伏案钻研,让她以一种隐退的方式避开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神童和天才的光环褪去之后,需要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满足人们的期待,而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广博的知识,日复一日地笔耕不辍和时间的打磨,单靠天赋或许很难实现。

作为写作者的我们而言,蒋方舟的写作之路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勤写勤练。


我们常说,文章是靠写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从小到大的写作训练让蒋方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普通写作者的我们而言,没有硬性指标的要求,写作太过随心随性,动不动就停笔,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越不写越不知道写什么。

针对“难产”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困难,迎难而上。

包括我在内,我相信很多写作者都有过对着空白文档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的经历,这几个小时或许打出来的文字删删改改,或许根本就无从下笔。

但正是这样的训练才能让自己清楚自己的弱点,是找不到选题还是不会组织语言,是没有素材还是没有思路,然后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练习是我们每个写作者肉眼可见的操作性的行为,而其背后支撑我们输出的是对问题和事件思考。

思考看似虚无缥缈,但实际上,我们一切的文字输出都需要在头脑中构思,形成态度和观点,然后形成文章。

就像我刚刚提到过的,只有思考才会有观点,有观点才能有话说。

这就需要我们养成勤加思考的习惯,或许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经过思维的加工也能有可写之处。

写作看上去是一件很难的事,似乎需要天赋的加持才能完成,但实际上,天赋只占很小一部分,后天的努力以及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所以,希望正处于写作困境中的你能够坚持下来,继续写下去,我相信柳暗花明就在不远处。

END
点个“在看”,小可爱永远18岁

如果有一天不打工了,我还能做些什么来养活自己?

“富婆”这个称号,是对李湘最大的侮辱!

新白娘子传奇:许仙和白素贞虽好,但我却更偏爱她

《三十而已》:顾佳狂撕小三的背后,藏着许幻山隐忍多年的愤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