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思领悟:我们身处的四个世界

 秦声何来 2023-09-26 发布于重庆

引言

今日的领悟是众多思想交汇的结果。这就像是认知的拼图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看清所拼之物为何物?

沿着拼图的这个比喻往下说明。我是先有了零碎的认知,感受到了客观的存在,然后再用我有限的语言来描述我的领悟。而这个过程正好反映了我当下的领悟:由两个世界变化到四个世界。

什么是由两个世界变化到四个世界?

我先领悟到这个世界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世界。然后,当我想要把两个世界描述清楚时,却发现这里又涉及到我的理解与别人的理解的差异,时间与关系的差异。因此,两个世界又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四个世界。而这事儿得进一步详细说明。

01

一个世界

什么是由一个世界变成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

为什么一个世界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世界呢?

这是由词语决定的。此时词语成了划分两个世界的工具。

02

两个世界

什么是两个世界?

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另一个是用词语描述的世界。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而在此有一个很有趣的悖论,那就是无论我们怎么称呼他们。只要当我们在使用词语描述时,那个我们所说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就会坍塌为用词语描述的世界。

而正是因为存在这个悖论,所以,客观存在的世界就能被分为被词语描述的世界和未被词语描述的世界。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认知之外,还有一个我们没有认知到也没有被词语描述定义的世界。若用集合表示,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用词语描述的世界的母集。未被词语描述的世界是用词语描述世界的补集。

03

划分两个世界的意义

这样的认知有何意义?

第一、揭示了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函数映射关系。两者分别代表了用词语描述的世界和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要素。

第二、揭示了我们认知的局限。客观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远远大于用词语所描述的世界的范围。

第三、揭示了学习的两条路径。一是借由词语理解客观存在的世界,如读书;二是由对客观存在的世界事物的感知认知来超越词语的限制。如做事。

04

四个世界

什么是四个世界?

四个世界是为了描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过去与未来的关系,而进行的划分。

由于个体与群体的存在,用词语描述的世界(主观世界)可以分为两个:个体主观世界、群体主观世界。

由于时间的流逝,客观存在的世界可以分为两个:过去客观存在的世界,未来客观存在的世界。

为什么没有现在存在的客观世界?

因为时间的流逝会让现在坍塌成过去,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全新的未来。

现在既是过去,现在也是未来。

过去客观存在的世界,我们称之为历史。但历史只是我们用词语描述的世界,并非客观存在世界的全貌。

未来客观存在的世界,是过去和现在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活着本身就是在影响未来客观存在的世界。只是我们每个人能量大小不一样,所以,对客观世界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05

划分四个世界的意义

划分出四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求同存异,面向未来。

第一、求同存异。四个世界的划分揭示了一个真相,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既不一样,又有共同部分。共同部分是由我们的词语和我们对词语的理解构建出来的。因此,交流的目的是同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而读书正是其中一种交流的方式。读书能帮助我们看到别人认知的世界。而当我们聚集众多他人认知的世界,并把它们与我们实践体验认知的世界相结合,我们就能够最大限度的认知到客观世界。

而这种认知的层次又可以分为事实、常识、原理、规律。

第二、面向未来。因为人们对世界有着共同的认知,那么,彼此之间基于共同认知的相互行动,就会成为影响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因素。比如,相互信任促进合作,相互威胁触发战争

06

小结

我们对客观存在的世界的认知过程可以简化描述如下:

我们通过身体感知的方式接收信号,我们头脑及本能把这些信号转化成信息。若这些信息进入到意识,我们就会关注到,然后进行思考加工,判断决策,或者预测行动等。若这些信息没有进入意识,也就会存储在潜意识中或依据本能行事。

思考之后的启发:

(1)世界是变化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要保持同步。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客观存在的世界交换信息,保持同步。只是我们并不知道。

(2)影响我们对世界变化的敏感程度的因素包括:已知世界动态变化的幅度、未知世界对认知刺激的强度、感知设备(身体)、处理设备(头脑)、信息源的数量质量及时性密度等。

(3)语言词语是认知的符号。这是语言词语的局限,但也是语言词语的价值。抽象既能反映要素,也能反映关系。

(4)认识论是尽可能用最少的词语来准确表述客观存在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还原论是尽可能把语言描述的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及关系相对应。

行动的本源:趋利避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