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鉴 | 读红楼 品中秋

 格林书屋 2023-09-26 发布于广西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亲人团圆,把盏赏月,其乐融融;朋友相聚,品酒吟诗,寄托怀乡思亲之情。通过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关于贾府欢度中秋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秋节的习俗与典故。

馈赠月饼

《红楼梦》第75回: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道:“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

第76回:……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自唐代始,吃月饼成为中秋节节日食俗,象征着团圆和睦。北宋时流行于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明清时期,中秋吃月饼成为民间的普遍习俗,并在亲戚间相互馈赠。《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府弟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贾府过中秋,美食佳肴丰盛,但月饼、西瓜必不可少。贾府吃的月饼是来自宫廷的“内造瓜仁油松穰(瓤)月饼”,《随园食单》记载,其具体制作方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有点今日五仁月饼的意思。

拜祭月亮

《红楼梦》第75回: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红楼梦》描写“一干女客”拜祭月亮,体现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古语。中秋祭拜月亮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人们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是祈求月神降福人间,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女客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团圆赏月

《红楼梦》第75回: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一时,人回:“都齐备了。”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天津市博物馆收藏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融入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包括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在内的很多神话传说,赋予中秋文化瑰丽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太平广记》里描写了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该曲风靡一时,至今仍为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赞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到了宋朝,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已蔚然成风。《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燕京岁时记》说:“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红楼梦》第75回: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中秋的月亮,清澈、明亮、圆润,象征着团圆,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在团圆节把盏饮乐,搞一些娱乐活动,全家说说笑笑,不分长幼,是惯常的习俗。贾府也是如此,这里玩的好像是“飞花令”游戏。平日里严肃的贾政,为了让贾母高兴,还讲了一个“怕老婆”的笑话。书中后面又写道,贾府上下一直狂欢至二更,男人方才散去。而贾母与众媳妇等又重新入座,团团围坐赏月,还命人吹笛助兴。

“牛渚玩月”

《红楼梦》第76回: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黛玉、湘云见息了灯,湘云笑道:“倒是她们睡了好。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赏这水、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湘云听说,恐怕黛玉又伤感起来,忙道:“休说这些闲话,咱们且联诗。”

中秋之夜,贾府的女人们一直狂欢到四更天,方才各自散去。而此时,林黛玉和史湘云二人仍未去睡觉,而是别有一番情趣,临水赏月联诗。两个寄人篱下的表小姐,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咏诗抒怀、互相慰藉,表达了她们孑然一身、飘零孤寂的身世之慨。两位才情出众的绝代佳人中秋夜赏月联诗,犹似晋代的“牛渚玩月”之雅。据《晋书》记载,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金陵牛渚。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赏月,听到一条船上有人在咏诗。他驻听良久,大加赞赏,便邀来叙谈,此人即是穷书生袁宏。二人身份悬殊,却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谢尚赞誉,从此声名大振。开元十五年(727年)秋天,李白途经金陵,在牛渚饮酒赏月,听说此段佳话,遂作《夜泊牛渚怀古》,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十六追月

《红楼梦》第76回: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白闭闭眼养神。你们只管说,我听着呢。”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

这段描述的是民间的“十六追月”习俗。在岭南一带,中秋节前一天的八月十四叫“迎月”,八月十五叫“赏月”,八月十六叫“追月”。所谓“追月”,指的是过了十五,兴犹未尽,于是在次日晚上,邀亲朋好友品酒赏月、吟诗作对。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香港现在还流行“十六追月”之俗。香港特区政府早年制定假日制度,规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公众才放假一天。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香港的“追月”习俗》一文中记述:“如是观赏一夜,余兴未尽,于是十六日晚上,不少人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还有新款的'迷你月饼’,来到度假村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还有人点燃蜡烛,排成各种图案,在海滩上拜月。月光烛光,天空大海,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中秋赏桂

《红楼梦》第76回: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

中秋时节,正是丹桂飘香之际,自古就有“中秋赏桂”的风俗。传说月中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明代诗人刘珝《中秋赏桂》诗曰:“秋风瑟瑟天宇清,三五良宵秋气平。嫦娥捧出玉台镜,山河大地增光明。广寒仿佛开宫殿,桂影团团月中见。”桂花有崇高、美好、吉祥的寓意,古人把金榜题名比喻为“蟾宫折桂”,把优秀子孙誉为“桂子兰孙”,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食”。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品尝用桂花制作的糕点糖果,饮用桂花酒,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9月26日8版)

责编:朱立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