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184》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及其他流派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9-27 发布于上海

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及其他流派

1.巴洛克雕塑及贝尔尼尼

巴洛克雕塑也是附属在巴洛克建筑上的,但也有独立存在的雕塑作品。它们的艺术表现特点服从巴洛克艺术的一般规律。在雕像方面,艺术家们对人物颜面的表情和对肉体的具象刻划得十分丰富而深刻,姿态活泼,富于动作性,内心世界的表达很明显。当与建筑物中的其他艺术结构配合时,在光线强弱不同的映照和各种颜色的衬托下,尤其能产生引人入胜的作用。

在巴洛克雕塑中,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尔尼尼(1598-1680年)的成就最为灿烂耀眼。贝尔尼尼的父亲也是雕塑家,这使他自小已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17岁时,他为一位大主教制作了一个胸像雕刻,十分成功,预示了一生丰硕的成果和一帆风顺。后人说,在乌尔班八世和亚历山大七世教皇统治时期,他都犹如米开朗基罗在16世纪那样,被奉为艺术的泰斗。在走上独立的艺术道路不久,1619(21岁)或1623(23岁)的作品《大卫》塑造了一个仿佛面对着敌人而进行激烈搏斗的形象,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对照,前者显示了更明显的运动态势。1622-1625年间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仙女达芙妮在瞬息之间变成一颗月桂树的过程,观众所看到的似乎不是一种固定化的状态,而是情节还在演变的故事,原来以冷漠为特点的大理石带上了生命的激情和爱情的热烈。一件雕塑能够如此有效地传达运动感,后人认为在艺术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乌尔班八世教皇当时已委任贝尔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作种种修饰。1624-1633年间完成的该教堂的28米高的华盖是使雕塑与建筑物密切结合的范例。贝尔尼尼以四颗螺旋形柱子支持华丽的顶子,顶上有带十字架的圆球,四角有天使护卫,表达了教权至上的思想,非常切合天主教会的需要。1645-1652年为卡尔那罗教堂创作的《圣德列萨的幻想》,更巧妙地把雕塑置于建筑物的环境中。圣德列萨本是传说中的西班牙修女,据说在一次幻觉里曾见到上帝。贝尔尼尼刻划了当时的情景:可爱的小天使把一枝带火的金箭刺向她的心口,她露出既痛苦又甜蜜的表情。雕塑放在祭坛上,像是把祭坛当作舞台,表演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从一个隐匿的光源投下了金色的光源,光线撒落在大理石上,令人眼花缭乱。

贝尔尼尼还创作了一些真人的雕塑肖像。最成功的有为自己的情人所作的《康士坦察.布奥娜列里肖像》和《路易十四肖像》等。前者以热情的神态和半开的衣领下露出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表现一个渴望自由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后者是1665年应邀前往法国参与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时的作品,形象十分逼真。

喷水池是17世纪意大利艺术佳品中的一类。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曾合作建造《四河》喷水池,以假山为中央,四周有象征尼罗河等四大河流的四个巨型人像,尽管参与制作的人多而水平不一,各部分风格不尽相同,但还是给罗马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景点。

2.意大利的"学院派"和卡拉瓦乔派

1)意大利的"学院派"

当巴洛克建筑、雕塑和绘画在17世纪的意大利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另外两个流派——"学院派"和卡拉瓦乔派也占据了自己的地盘,获得发展。

1590年,在波伦亚由路德维克.卡拉齐(1555-1619年)创建了一所美术学院,它可能是欧洲最早的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的机构。弟弟阿歌斯奇诺(1557-1602年)和安尼巴莱(1560-1609年)都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由此形成以卡拉齐家族为中心的波伦亚学院派。他们的理想是继承文艺复兴的传统,以模仿前人为荣,反对风靡于16世纪后半期的违背自然和过分夸张的矫饰主义,从而保持意大利固有的艺术典范的地位。在学院里,他们主要教授拉斐尔、提香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们的作品,探讨其技巧。不过,在实践上他们不完全以单纯的模仿为满足,所以才会出现本书前面已提到的安尼巴莱的法尔奈塞宫天顶壁画对巴洛克创作的开拓性作用。安尼巴莱是三兄弟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他的《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打扮》、《女圣徒在复活的基督墓前》和《酒神与阿里安娜的胜利》等都是杰出的画作,有的明显地表现出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另一代表作《逃亡埃及的路上》以其理想化的风景为特色,成为学院派风景画的典范。
  学院派的主要题材集中在艺术、神话和宗教上。卡拉齐家族的学生里最有名气的是雷尼(1575-1642年)、阿尔巴尼(1578-1660年)、多尔奇(1616-1686年)、兰弗兰科(1582-1647年)和圭尔奇诺(1590-1666年)等。

雷尼后来继任波伦亚学院院长,其作品《黎明的女神》、《圣母的童年》和《欧罗巴的被劫》等绘画具有抒情性和生活气息。圭尔奇诺比较能突破学院派的清规戒律,发挥想象力,代表作有《圣母升天》和《圣彼得罗尼拉的埋葬》等。有的学院派弟子后来改变了风格,成为巴洛克绘画中的佼佼者。

2)卡拉瓦乔派

17世纪意大利画坛上另一个重要流派是卡拉瓦乔派。其主要人物是卡拉瓦乔(1573-1610年)。他出生于伦巴底一个贫苦家庭,16世纪90年代到了罗马,接受过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师们的艺术影响,但很快就在作品的内容上和技巧上形成自己的独创的特色,并引起众多追随者,如拉都(1593-1652年)、卡拉乔洛(1570-1637年)等。

卡拉瓦乔不同于巴洛克和学院派画家的,主要是他把发生在周围的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的基本源泉,让普通人的形象占领画面,从而把宗教题材世俗化。例如,他在《圣马太的感召》(1600年)中,描绘了耶稣基督出现在正在酒馆里与朋友们玩纸牌的圣徒面前;在《拉撒路的复活》(1609年)和《施洗礼者约翰被杀》(1608年)里表达了人类深沉的哀惋与强烈的同情心;在《基督的下葬》(1602-1604年)中,基督的形象无异于一个因贫困而死去的普通人;在《圣母升天》(1605-1606年)里,圣母恰似一个普通的农妇死在一张破旧的小床上。有艺术史家指出,这是"取罗马地位最低下的男女老少作为圣徒和英雄的模特儿"。换句话说,他的画面其实全是下层平民。

他的创作实际上是开辟了现实主义绘画的新道路。在技巧方面,他构图简洁而活泼,光影对比十分强烈,常以倾斜的光线取胜。拉都在卡拉瓦乔派中,比较注意表现静谧安宁的情趣,著名作品有《圣彼得否认耶稣》等。

卡拉瓦乔的革新曾遭到以正统自居的学院派理论家的责难和攻击。但是他的成就不仅在意大利境内获得好评,而且在西班牙、法国和荷兰等也很有影响,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贵支等都先后得益于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