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幼仪在抗战中做的恶令人再也无法同情她,徐志摩的婚离得有远见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9-27 发布于广东

长久以来,张幼仪一直在国人心目中被视为'弃妇',即使她之后前往德国留学,回国后担任要职并积累了财富,国人对她的印象似乎依然难以改变。

当然,由于大众对张幼仪的看法未改变,因此对于徐志摩的看法也保持不变。每当人们谈及这对夫妇的婚姻时,几乎所有女性都会异口同声地指责徐志摩,称他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

事实上,从徐志摩在婚姻中对待张幼仪的态度来看,他的确有些过分。虽然他们的婚姻是被安排的,但毕竟徐志摩选择了娶张幼仪,并且他们共同育有两个儿子。出于对孩子的考虑,他也不应该对张幼仪表现得如此冷漠,甚至残忍。

图片

在这个问题上,徐志摩确实应该受到责备。那么,徐志摩为什么会如此冷淡地对待张幼仪呢?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婚姻往往被看作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一次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交易。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起初似乎充满了希望。徐家虽然财富丰厚,但在社会地位上一直缺乏突出的表现,而张家却拥有广泛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这种联姻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但对于年轻的徐志摩来说,似乎只是生活中的一次牺牲。

他被迫走上了这段注定坎坷的婚姻之路,仿佛是一个在棋盘上被摆布的棋子。尽管徐志摩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娶了张幼仪,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婚姻并没有他所期望的幸福和满足。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富固然重要,但如果婚姻缺乏共鸣和真正的情感,那么它注定会变成一场苦涩的磨难。

尽管他对婚姻心存疑虑,但礼制和家庭的压力最终促使他娶了张幼仪。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顺利。徐志摩的思想上过于洁癖,他把这次联姻视为一次冷酷的利益交换,而自己只是这个交换中的一个筹码。

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他们的三观严重不合。在婚姻中,感情的冷淡和其他问题并不是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的唯一原因。三观的不合意味着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这些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级,引发了无休止的争吵和矛盾。

婚姻本应是床头打架床尾和的,但这仅在夫妻的三观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成立。如果三观存在不合,那么这种矛盾只会不断加深,最终推动他们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分手。

图片

这是一个关于爱、利益和不同世界观之间冲突的故事,一段婚姻的崩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或许,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婚姻不仅仅是家族的联姻,更是两颗心灵的交汇,如果这颗心灵在信念上无法相互理解,那么爱情也将无法持续。

在古代,'门当户对'被誉为婚姻的金科玉律,虽然这个观念可能带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但也有其深刻之处。

那些来自相同社会阶级背景的夫妻,通常拥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交圈子和教育水平,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在核心价值观上保持一致,从而有助于婚姻和家庭的稳定。

或许有人会质疑,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家庭都是商人家庭,按理说他们的三观应该是相合的,不是吗?

然而,深入了解后会发现,这两个家庭虽然都可以归类为商人家庭,但代表的社会阶层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徐志摩的家庭属于民间商人,而张幼仪的家庭则是官商家庭。

尤其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他的政治经济地位让人羡慕不已。他曾经担任中国银行副总裁、中国银行总经理、交通部部长、中国投资公司董事等高职,这些职位使他在政经领域拥有广泛的资源和影响力。他的地位和资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可谓非常显赫,这远远超过了海宁徐家这种民间商人家庭的规模和地位。

图片

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政治和经济色彩。徐志摩也许早已明白,这个联姻更像是一次政治和家族利益的交换,而他自己只是这场交换中的一个棋子。虽然礼制和家庭压力迫使他娶了张幼仪,但这个婚姻的质量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美满。

正因如此,尽管他们的家庭貌似来自相同的社会层面,实际上却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两个门第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正是这鸿沟,使得两人在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他们的婚姻中逐渐浮现。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婚姻远非仅仅两颗心相遇的简单交汇,它还涉及到不同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交织。这些元素共同雕刻了个体的内心价值观,最终影响了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生活经历,这些都是婚姻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们将深刻地塑造我们的人生轨迹,决定我们与伴侣之间的契合度。在选择伴侣时,要谨慎思考这些方面,因为它们会在未来的婚姻中扮演关键的角色。

在古老的时代,徐志摩虽然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但他作为家族的嫡子长孙,地位超然,被宠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子哥。他过着富足悠闲的生活,这种生活奠定了他浪漫主义诗风的基础。

图片

然而,与徐志摩不同,张幼仪的家庭氛围却充斥着现实趋利的价值观。在她的家庭中,金钱和地位的追求常常压倒了浪漫和理想。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观念相互碰撞,自然难以点燃爱情的火花。或许,在他们刚刚走入婚姻的时候,还能够勉强凑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对彼此的了解深入,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开始激烈地冲突。

这种冲突并不一定会引发重大事件,外人也不会完全了解其中的细节。但是,徐志摩此时已经在心底埋下了离开张幼仪的念头。

分手后,几乎每个人都在指责徐志摩抛弃妻子和孩子。但是,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徐志摩为何要离开,难道他真的是如此冷酷无情的人吗?

此外,除了生活观念的碰撞,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对国家的热爱。徐志摩虽然早逝,但他在年轻时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并对光明前景抱有向往,对资产阶级的贪婪和物质主义感到厌倦。然而,张幼仪则有着不同的观点,她在抗战中表现出恶劣的行为,似乎是在利用她手中的资源来追求个人私利。

这两人在爱情、家庭、以及对国家的态度上截然不同,这也许是他们最终走向分离的根本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两种不同世界观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爱情和个人信仰可能面临重大的考验和抉择。

图片

在这个故事中,即使徐志摩没有当初与张幼仪分手,现在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她。这个婚姻注定要走向终结!

那么,张幼仪在抗战中究竟做了哪些引人注目的事情呢?

1926年夏天,张幼仪结束了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但后来在她的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成功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她的事业如日中天。

然而,真正令人瞩目的是发生在1934年,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应邀负责该党的财务管理。

此时的张幼仪已然是上海滩上一位备受尊敬的女商人。然而,尽管她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具备着敏锐的商业头脑,但却没有将这份天赋用在正确的地方。

抗战爆发后,她预见到了战争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各个部队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部队的扩编和改编成了当务之急。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些部队需要统一的军装,尤其是颜色。没有一致的颜色,如何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呢?

于是,张幼仪将她的目光聚焦在了染料业上。她投入了几乎所有的资本,积累了大量的染料库存。然后,以高出进货价数十倍的价格将这些染料销售出去。这个举措让她赚取了巨额利润。

图片

在交易中,张幼仪积累了财富。

随后,她将注意力转向了棉花。

当时,华北地区是中国棉花的主要产地,占全国棉花产量的65%。然而,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成为战场,棉花的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日军占领华北,该地区的棉花被抢夺一空,导致全国棉花短缺。

随着严寒的冬季临近,如果部队没有足够的棉衣,如何坚持抗战呢?即使将全国的棉花供给部队,普通民众如何在寒冷的冬天里渡过?

然而,对于张幼仪来说,她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故意选择忽视它。她只看到了囤积棉花可以为她带来多大的利润。

于是,她再次动用资金,利用她哥哥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大量囤积了棉花,然后以超过进货价几十倍的价格出售。在张幼仪赚取满盆满钵的财富的同时,她是否曾想过,那些寒风中颤抖的部队战士和贫困民众?

然而,这还不够,赚取了一大笔财富的张幼仪并没有止步,她又开始囤积黄金。这个故事反映了贪婪的一面,以及在追逐个人利益时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张幼仪的行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显得如此冷漠和自私。

图片

当时,中国在购买装备和战争物资方面需要支付外汇,但外汇储备有限,很快就耗尽了,于是硬通货的黄金和白银成为了主要的交易货币。

张幼仪具备独特的商业眼光,她再次用大笔资金囤积了黄金,并在适当时机出售,赚得了巨额利润。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她并没有把这些财富用于国家的抗战事业,而是将其视作个人利益的来源。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变相地资助敌人!

她卖出染料赚的是金钱吗?不,她赚的是全国各地勤劳人民辛勤努力积攒的抗战经费,是民众的心血和汗水。

当她看到那些因为缺少棉衣而在战壕中受冻的士兵,以及在严寒中颤抖的百姓时,她的心会痛吗?

显然,张幼仪的心并不会痛,因为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追求个人利益,她似乎并不关心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

她可能还因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感到自满!

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是不是徐志摩早就看透了张幼仪的本性,意识到她是一个现实、贪婪、冷酷,毫无爱国情怀的人,才果断与她分手的呢?这无疑是他的智慧之举!

图片

相比之下,另外两位与徐志摩有关的女性在面对国家的仇恨时展现出了坚强的品格。林徽因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人士,本可以选择躲避战火,远离危险。然而,当她的美国朋友费正清多次邀请她前往美国时,她坚定地回答道:

'我要和我的祖国一起承受痛苦。'

而当她的儿子询问她如果日本人真的入侵时会怎么办时,她的回答是: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风骨!

张幼仪一生都在责怪林徽因,认为是林徽因破坏了她和徐志摩的婚姻。然而,她永远也没有真正理解徐志摩离开她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在林徽因那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面前,张幼仪无法与之相比。

更不用说张幼仪与陆小曼这两位曾经依附于徐志摩的女性相比,她在爱国情感这方面远远不及。这个故事强调了在国家危难之际,真正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是无价的。

那个时代,陆小曼作为北洋外交助手,对于西方列强敢于诋毁祖国的言论,立刻予以有力反击,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外交声誉。

图片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幼仪的命运。在蒋氏政权失守后,她只能带着当年积攒的大量财富逃往香港。除了留下一个被社会视为'弃妇'的标签外,她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其他的遗产。

幸运的是,她在抗战中的贪婪行为并没有被公众所知晓。否则,她早就会受到无情的指责和批评。

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后,人们是否还会认为徐志摩当年离开张幼仪只是因为移情别恋呢?

绝对不是!实际上,徐志摩早就看透了张幼仪的真实面目,他的决定是英明的,他有远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