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记说史|自诩白话文第一人,是非功过笑看后人评说

 阿记说史 2023-09-27 发布于陕西
自诩白话文第一人,是非功过笑看后人评说

文/阿记说史

在中国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名字,那就是李敖。作为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其中,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也让他在众人眼中成为了白话文写作的翘楚。

小说《北京法源寺》,是李敖于1990年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在这部小说中,李敖以详略得当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荣辱悲欢,以及他们在时代大潮中的挣扎与奋斗。他以独特的视角,用对话体的形式来展现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的维新派等文化思想巨人寻找救国之路的心灵路程。

李敖在这部小说中的笔触犀利,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既有赞赏也有批判。例如他对唐太宗的“伪善”进行深刻的辨析,认为唐太宗的善是建立在杀害手足兄弟,对兄弟的子子孙孙斩尽杀绝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虚伪的“伪善”。这样的评述,无疑显示了李敖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然而,李敖的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瑕。在《北京法源寺》中,他的写作方式显得过于主观,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绘有时过于片面。例如在描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文化思想巨匠时,他的笔触更多地侧重于批评和质疑,而未能充分展现他们的全面风貌。这可能会误导读者对历史人物的全面理解,这也是李敖作品中的一个遗憾。

总的来说,李敖的作品《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他的笔触犀利,评述独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因为他的作品不仅提供了对历史的独特解读,也为我们展现了作家的深度和广度。

在评价李敖的作品时,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但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份客观和公正。他的作品无疑为白话文写作树立了标杆,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以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和理解。

是非功过笑看后人评说,这就是李敖的作品给我们的启示。他的作品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历史的进程和人物的功过。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作家能像李敖一样,用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去描绘历史和现实,让我们的文学世界更加丰富多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