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品讀历史 2023-09-27 发布于黑龙江

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仅仅描写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这段时间内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各种斗争。但是实际上,在东汉末年争霸,三国鼎立的时候,辽东地区公孙家族建立的燕国偏安一隅,种田看海五十余年。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为什么燕国能在群雄争霸的时候如鱼得水五十余年之久?为什么曹操任凭这个肉中钉,眼中刺在北方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洋洋洒洒不去消灭掉?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何对燕国“置之不理”呢?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孙家族的发家史

要说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的发家史,就不得不提公孙度。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朝廷的权威日益衰弱,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公孙度原名公孙豹,出生在辽东的一个小吏家庭,当时为玄菟太守的公孙琙对公孙度的厚爱可谓无以言表。公孙度和公孙琙之子公孙豹同名同年,这让琙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亲近感。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身为玄菟太守,公孙琙来自公孙氏家族这一在辽东地区备受尊敬的豪族大姓,他对公孙度的爱护更是毫不保留。在太守的儿子死后,更是对这个同名的干儿子疼爱有加,并将他举荐给朝廷,公孙度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在太守的帮助下平步青云。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兴平元年,董卓进驻洛阳掌控朝廷,徐荣被任命为大将军,公孙度在徐荣的举荐下则担任前将军,负责辽东地区的军事事务,并担任玄菟郡吏,乃至辽东太守。此后,公孙度在辽东地区据境自保,并 “威行海外”,开始了其近二十年的政权统治。

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通过自己的铁腕统治,树立威望。当时,为了防止舞弊,规定官员不能在原籍担任郡守或者刺史,被称为“三互法”,所以原籍就在辽东的公孙度被当地的很多名豪大姓看不起,认为公孙度是用小手段当上了辽东太守。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孙度为了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将本地与公孙度不站一队的宗族全部屠戮殆尽。“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

辽东地区的地理位置使其几乎完全处于周边民族的包围之中,西临乌桓,东北与高句丽、夫余、鲜卑等相邻。为了维护辽东公孙氏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公孙度制定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旨在改善与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历史上被称为“威行海外”。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首先,公孙度采取了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高句丽和乌桓都是辽东公孙氏所面临的强大威胁,频繁侵犯辽东地区。为了减轻这种威胁,公孙度决定亲自领兵东征高句丽,以及西征乌桓。这一做法不仅展示了辽东公孙氏的武力实力,更向周边民族显示了他们对任何入侵的坚决反击,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其次,公孙度实行了和亲政策,以缓和与夫余的关系。夫余位于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避免同时与高句丽和鲜卑两方发生敌对冲突,公孙度决定采用和亲方式缓和夫余的敌对情绪,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巩固与夫余的关系。这种婚姻联姻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与夫余的紧张度,还为辽东公孙氏与夫余建立了互利互惠的外交关系。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孙度的外交政策体现了恩威并施的原则。通过显示强大的武力,并采取积极行动来改善与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这种政策旨在维护辽东公孙氏的安全和利益,保持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公孙度的外交智慧和果断行动使辽东公孙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减少了来自周边威胁的危险。

就在公孙家族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公孙度的大限将至,草草死去,而自己的儿子公孙康将会把辽东的事业发扬光大。

为何曹魏没有灭掉公孙家?

为什么在群雄割据,诸侯积极扩张的时候,曹魏没有灭掉辽东的公孙家族,反而任由他发展呢?这就不得不提公孙家族在其中是如何如鱼得水的。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孙度死后,他儿子公孙康继位,当时正值曹操和袁绍的中原之战,公孙康选择了观望。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被消灭殆尽,四年以后曹操再次率军北上,将袁家的残余势力消灭,袁尚、袁熙等人逃亡辽东地区,此时公孙康知道了谁会是北方第一大国,公孙康为了向曹魏以表忠心,当机立断将袁尚、袁熙两人的人头砍下,送给曹魏的使者。曹操大悦,并且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再者,内部稳定是曹魏没有灭掉公孙家的重要考量之一。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无力南下,曹魏的实力大幅度下降。面临着蜀国和吴国相继北伐的情景,需要分配兵力和资源应对北伐的压力。反观辽东地区的局势相对较为稳定,与其他地区相比,曹操认为暂时保持辽东地区的稳定与公孙度合作,更符合实际利益。

再者就是攻打公孙家族的辽东地区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买卖。公孙康在辽东地区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地理优势。辽东地区边远而辽阔,地势复杂,给曹魏军队的作战和供给带来了困难。要进攻辽东,最短的补给线也有600里,更何况公孙度可以依托山河的优势设防,打一个臣服于自己的附属国实在是不划算。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非常有威望,攻打辽东面对的不只是公孙家族的势力,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势力。公孙度与鲜卑族有一定的联姻和外交关系,这对他的统治地位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根据历史记载,公孙度与鲜卑族领袖曲辽等人有一定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与鲜卑族的联姻,帮助巩固了自己在辽东地区的地位,并得到了鲜卑族的一定支持。

历史给予公孙家族的小恩小惠只能让他在辽东偏安一隅,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公孙家族凭借着少量优势难以立足,最终被曹魏灭掉。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孙康死后,由于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年纪还小,所以先由他的叔父公孙恭继位,统领辽东地区。但是公孙恭权谋之术非常差,弄得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公孙渊长大成人后就将公孙恭杀掉,引发内乱。公孙家族的内部问题成为了曹魏剿灭的契机。根据历史记载,继承人的选择和内部纷争导致了对家族的削弱。这为曹魏提供了利用内部矛盾、分化公孙家族的机会。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其次,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了曹魏剿灭公孙家族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时期,曹魏政权不再面临较大的威胁和挑战,内部比较稳定。曹魏有了更多的精力、资源和军队可以集中用于辽东地区的战争。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再也无力北伐,曹魏面对的外部压力一下子降低很多,吴国也掀不起大波浪,这给曹魏着手解决辽东问题提供了契机。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再者是公孙家族外交政策的失误。公孙渊意识到了曹魏有攻打辽东的打算,于是想求助于外交手段保全自己。他首先想到的是吴国,吴国东临东海,与辽东隔海相望,如果辽东被进攻陆路被阻断,还可以通过海路求助。想法是好想法,但是处理起来问题非常之大。首先,公孙渊不想与曹魏立刻交恶,于是吴国派使团访问辽东的时候,公孙渊将使者全部杀掉,给曹魏以表忠心,但是曹魏派使团访问辽东的时候,公孙渊又将曹魏的使团围困起来,以此来拉拢吴国。这惹得曹魏一身毛,也惹得吴国反感。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最终魏国决定派司马懿攻打辽东地区,这次老天也不站在公孙家族这一边。司马懿千里迢迢赶到辽东,公孙家族以为自己的实力可与之一战,想依托河流优势阻挡司马懿大军,实在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主力被司马懿全部歼灭。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孙渊退守城内,并向吴国请求援兵。此时,公孙渊固守城内,等司马懿粮草耗尽便可获得一线生机。但是好巧不巧,天降大雨,河流水位上涨,司马懿通过河运可以迅速将粮草补给到位,可谓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个月后,城内粮草不足,出现人吃人现象,公孙渊想突围逃跑,不料被司马懿的军士斩于马下。至此公孙家族的辽东正式被纳入魏国的版图。

八个月后,吴国的援兵赶到辽东,此时公孙渊早已变成一具枯骨,躺在不知名的山坡上永眠。

为什么罗贯中没有写公孙家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尽管公孙家族在燕国地区拥有一定的势力,但相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势力,他们在整个三国时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重刻画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角色的故事,以展现整个三国时期主要势力之间的斗争和纷争,公孙家族因其在辽东地区的相对边缘,辽东这个弹丸之地便进不了罗贯中的法眼。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需要更为丰富的剧情和矛盾,于是自然而然的没能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有很大的分量。为了保持故事情节的紧凑和连贯,罗贯中在选择性地展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将一些次要的家族和势力放置在背景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像我们现在谈论历史一样,我们侃侃而谈的一件小事,可能是历史上一个人物的一生。在面对历史时,我们不禁会感慨万千。历史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瞥见昔日的风云变幻,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思考人类的命运与抉择。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人类的历史充斥着荣辱兴衰,英雄与豪杰交相辉映。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人物之间的较量,既是权谋智慧的展示,也是忠义胆识的考验。在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后,英雄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彰显出的智勇才干,让我们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然而,面对历史,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悲剧和挫折。公孙家族这样的小角色,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遗忘,默默无闻。他们或许没有掌握历史的翻转机会,或许受制于时势和地理,未能成为故事的主角。他们的存在和沉寂,更让我们深思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微弱与渺小。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正因为历史如此辽阔而错综复杂,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一份角色。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和教益。历史是前人的经验,也是今人的借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使命。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珍惜当下,为将来留下更多的智慧与勇气。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人类的历史绵延不绝,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无论是英勇威武的主角,还是默默无闻的配角,我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历史的舞台上,有忠诚和背叛,有辉煌和失败,有荣耀和辛酸。无论是英雄还是凡人,我们都在历史的车轮中磨砺自我,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抹璀璨之色。

当我们以笑谈之姿品味历史的风云、英雄的故事时,或许我们会对生命产生更深的感慨。历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也昭示了人类的伟大与渺小。而我们,作为站在历史长河中的旁观者和参与者,应当以谦逊和智慧的姿态面对历史,感受到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启迪与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