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燕谷:一个关于“山”的技艺范本

 林夕之梦111 2023-09-27 发布于江苏
燕园假山及旱船遗址,陈从周先生的照片

1 戈裕良的山:形态与技术

清代戈裕良叠山遗存的假山作品,其一在苏州环秀山庄,其一在常熟燕园。今年夏天去看了燕园,黄石假山极其精妙。正如陈从周先生所写,“戈裕良的叠山技艺,皆有卓越成就,他总结前人叠山技术,创造了体形大,腹空,中构洞壑,涧谷的乾隆嘉庆年间作风的假山,其造洞技巧创钩带法,如造环洞桥,顶壁一气,结构合理,能运用少量的石,叠大型的山。而山石的皴法,悉符画本,其意兼宋元画本之长,宛转多姿,浑若天成,叠山之法具备,为中国假山艺术中之上品。”(《唯有园林》)

· 形态

园冶中对山的分类,似乎以两种接近这样“体型大,腹空,中构洞壑、涧谷”的假山,但语气似乎是讥诮,似乎推崇园中掇山,但是园山偏真山,厅山似乎只是赏石类的小山。我理解还是推崇“假山”带来的假想要足够大,无论是院子里的大山,还是峭壁山。

“(一)园山: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三峰,楼面一壁而已。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
(二)厅山: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以予见: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 技术

针对叠洞壑的技术,计成强调两点,一是采光,二是顶部结构设计,要用条石。对比前一条“理岩法”讲的是悬挑,计成强调的是顶部用条石代替顶部石头砌筑成的拱。不能确定同时期没有层层悬挑石块的洞壑叠法。

“(十四)洞:理洞法,起脚如造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及理上,见前理岩法,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洞宽丈余,可设集者,自古鲜矣!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

比较几个园林的叠山,都是清代的山,采用了不同的顶部构造方式,其实即便是用条石,也可以将条石做成上下错落。不是今日楼板一般的平。从技术上其实很难判定孰高孰低。

燕谷
燕谷
环秀山庄
小盘谷
怡园

2 山的剖面空间

环秀山庄与燕园都小,和其他园林相比,有一种更独特奇崛的气质。但这一“小”,应是出自于造园的立意,换言之,并非一眼望去的“大”就是造园的目的,“小”反而可能是通往“大”的中介。对比在纵深方向的侧面做高耸云墙、地面深挖水池的艺圃浴鸥小园,环秀山庄与燕园的假山,都几乎占满了园中空地。

或许艺圃的浴鸥小园与燕谷,叠山都出自截溪断谷、引入真山的立意。但戈裕良的大手笔,使山整体延续到庭院中部,或许取代了中心庭院的客人聚集、停留与散步等实用功能面积的可能

山意成为充斥整体园林的首要考虑。于是乎,原本的中心庭院,转变成山洞中或上或下的山径,变成了山腹中幽暗清凉的隐居之所,也便于在山巅植松栽竹加建楼阁。在这一庭院空间布局中,顺理成章地经营出山路、山涧、山岩,以及面对这些景色的欣赏停留之所。原本的场地,转变为“山的剖面空间”。

如果只是从空间形状上横向对比,一些或是建筑或是装修手法,做成洞穴状空间,浇筑或者抹灰成山洞状,体验和叠山的剖面略有相似。所以现代建筑追求洞穴状的体验,意义何在呢?材料、建构、体验如何填充?

假山洞的形态与尺度,被山石种类和叠造技术所定义;洞穴的体验通过留出洞口的采光方式,和出入洞口的身体感知所定义;假山与都市环境的疏离,被假山“散漫理之”“顶植卉木垂萝”所定义。总体而言,是对立于现代建筑的“山”的念想的唤起。

3 燕园改造始末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中写道,“前台湾知府蒋元枢所筑。后五十年,其族子泰安令因培购得之,倩晋陵戈裕良叠石一堆,名曰燕谷,园名燕园……园甚小,而曲折得宜,结构有法,余每入城,亦时寓焉。”

在阮仪三《江南古典园林》一书,记载了燕谷山中东侧为明井,西侧为暗泉。1999年重修时,东侧的明井重新被挖出。东侧假山洞口引入光,恰好照射在山洞里的石几与石凳上。

现场去看,东部的石头有一些非常大,似乎是超过五个人用担子能挑起来的(会称之为五人石),要比西侧的黄石大很多。不知是否后修。沿着这个猜测再去看,也会发现东侧黄石上下凹凸进退甚多,更为恣意,东部更似小件的赏石堆叠。而西侧貌似保守拼镶规矩笨拙,但整体看,西侧叠山与水涧一起形成崖壁的大山感。不知是否也是西侧为戈裕良原叠,东侧为后来修补的例证呢?

西侧或为原叠
东侧或为后补?

对叠山的断代,以及叠山叠的好不好的判断,非常缺乏确凿的根据和判断的依据了。对照山水画来看,不是恣意任性的山就是好的;炫技的和诡谲的,更可能是山水审美的末流。但现在大多数园林中的山都被修改或重新叠过。从山石韩的修假山记述中可见

可能我们对园林中山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园林的空间格局或基本延续了以前格局,但叠山的形态选择与山意,还需要更多资料的支持。

4 燕园十六景,与散失的绘画

燕园有“十六景”之美誉。据张丰玉《瓶花庐诗词抄》中“题伯生丈燕园图”提到十四景,即:五芝堂;赏诗阁;三婵娟室;天际归舟;童初仙馆;诗境;燕谷;引胜岩;过云桥;梦青莲花庵;绿转廊;伫秋簃;冬荣老屋;竹里行厨。又据光绪《常昭合志稿》记载,燕园有一瓻阁、十愿楼、诗境、梅屋诸名胜。此说和张丰玉所述对照除重复者外,加一瓻阁、十愿楼即为十六景。钱杜曾绘制《燕园十六景图册》,可知燕园的山,不是单纯的山的造景,而是一种空间的设计观念。

整体园林纵深方向进入,划分为三进,北院的黄石假山与南院的湖石假山,互相不能直接对望。在陈从周先生看来,“园以整体而论,将狭长地形划分为三区;入门为一区,利用直横工廊以及其后的山石,使人入园有深邃不可测之感,东折小园一方,山石嶙峋又别有天地, 尤可取的是从小桥导入山后的书斋,更为独具曲笔。后部内屋又以假山中隔,外区为主人迎宾读书之所,与内屋主人居住之处截然相隔,两处遥望,则觉庭院深深,空间莫测了。”

燕园十六景之 梦青莲花庵,钱杜绘
燕园十六景之 童初仙馆,钱杜绘

当峭壁山从墙面涌入庭院,我们获得的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览无余的“实用”乘凉空间,而是真正与山生活在一起,这着实比站在平坦地面上乘凉——也是通常空无一物的院子的设计结果——获得了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