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到好友杨德逢家做客,在墙壁上挥毫泼墨,竟成千古佳作《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qiangk4kzk8us4 2023-09-27 发布于云南

文 | 向小园 · 图 | 网络

自古以来,身居高位者,大多不得善终,但凡事皆有例外,总有几位惊才绝艳之人,为官时轰轰烈烈,致仕后安享晚年。其中便有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一生立志变法,两度拜相,奈何变法屡遭阻挠,终是付之东流。对此,渐渐力不从心的王安石已感大势已去,索性不再执拗,将为之奋斗终生的家国理想化作晚年归隐田园的心境。

于是,王安石多次托病请辞,终于在1076年,告别京师,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地南京,长居数十年,直至去世。

退居南京期间,王安石曾在城外选了一处山清水秀之地,开渠泄水,培土造屋,又因此地距离城门七里,距钟山主峰亦七里,于是自号半山老人,所居之地便名半山园。

告别朝堂,身处民间,王安石的生活愈发具有烟火气。不仅结交了米芾、苏轼等高洁之友,更与当地百姓相处和睦。

在此地,王安石时常拄杖漫步于附近村落,与其中一位张姓老者颇为相熟,每每路过,王安石总会笑呼一声:“张公。”老者听闻,便会应声而答:“相公(对宰相的尊称)。”某日,王安石来到张公门前时,突然大笑道:“我作宰相时,和你仅有一字不同罢了。”

后来,王安石又于偶然之间,结识一位隐居深山的至交好友,杨德逢。在王安石看来,杨德逢有古贤陶渊明之姿,故而二人性情颇为相合,时常促膝长谈,纵情豪饮。

无奈二人居所相隔较远,并不能时常见面,对此王安石还曾写诗“抱怨”道:“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於云。”人家白云无心却会在山岫之间往来,而你呢,竟比白云还懒,迟迟不来寻我。

既然久等不来,王安石索性亲自拜访,一番跋涉后,自是疲惫不堪,于是与好友共进午饭后,和衣而眠,醒后诗兴大发,题壁其上。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宋·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第一首诗尤为著名,人间居所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颇得雅致。

首二句写庭院之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庭院时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主人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在经过修剪后,愈发赏心悦目。

其中,“无苔”二字用得十分讲究。江南多雨潮湿,偏僻静谧之地常生青苔,然而建在山林中的庭院却并无这份绿意,足见主人时常清扫,乃是位隐逸高洁之士。

再说“花木成畦”,因为种的花草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整体错落有致,颇具美观,令人心旷神怡。

后两句写自然之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田园与绿苗,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苍翠。

当王安石的目光从雅致的庭院中移开时,瞬间被园外的风景所吸引。河流潺潺而过,农田绿意盎然,青山彼此环绕,如此美景,不禁令诗人倍感治愈。

“护”与“排”的形容,不仅令山水兼具人情,变得生动亲和,更为主客之间的情谊添上一笔描摹。因为有志趣高洁的友人相伴,山水会蜂拥而至,献上真情,诗人也会数里跋涉,唯盼相见。

这样的深情,怎能不令人动容。于是沉浸其中的王安石,再度挥毫,延续这份难得的随性与惬意。

第二首诗虽无前篇著名,但笔下描绘同样精彩。诗中可见,稀疏的桑叶与繁盛的楝花交相辉映,轻风袭来,有清香飘过,直入心底。

因有美景相伴,于是安然入睡,当黄鸟的啼叫惊起午间残梦时,竟愈发恍然,以为仍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短短四句,不仅将周身清幽淡雅的环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更突显出宾至如归的交友情谊。此番描摹,着实动人。

古今诗词,浩如烟海,其中田园人情犹为治愈。诗人兴之所至,呼朋伴友,在山水中举酒畅饮,侃侃而谈。这样的画面早已成为无数人的心中期待。

尘世匆忙,唯盼闲暇时,三五知己,相携共游,于自然万物中,消除疲惫,寻得沉寂已久的慰藉与舒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