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学科主题学习(4):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

 leeechen64 2023-09-27 发布于重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要求使得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何谓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何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怎样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基本问题。

一、何谓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跨学科
跨学科指的是超越一个单一的学科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或是通过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基础、视角、概念以及理论,以促进基础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胡庆芳认为,跨学科是基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必要进行的跨越学科边界、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进而实现认知拓展建构和问题有力解决的行动。
跨学科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这种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及艺术表现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另外,跨学科也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跨学科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
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指基于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强调个人在参与群体活动中,能够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理论、方法等来探究具有真实意义的、具有难度和挑战的、与学科知识应用相关的问题,并能够整合相应的观点和思维,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尤为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图谱
学科主题学习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整合在一起,以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还原了知识本来普遍联系的状态,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分科教育人为划分了学科教育的边界,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这种教育方式只关注本学科视野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忽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贡献。因此,跨学科教学可以弥补分科教育的不足之处,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起来,提供更为全面和综合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问题。
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知识,重构知识图谱,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掌握多种知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和综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在分科教学下,学生通常只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在设计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变能力。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这种“非复用性能力”的培养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能力。
(三)加强学校跨学科课程融合
近年来,课程改革在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性和无限的可能性。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适应这种改革趋势,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学习体验。
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国际风行的STEM或STEAM课程的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例如,开设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综合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推进教-考-评一体化
跨学科主题学习和考试评价改革是相辅相成的。考试评价改革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考查,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贯通。例如,
这是一道典型的跨学科类真实情境问题,背景是生活中酒驾测试仪,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物理学中可变电阻的电路,血液中酒精浓度是生物学的问题,而呼气酒精浓度和可变电阻的阻值用图象来表示,要求学生要读懂图象和图表信息及其之间的关联,试题新颖而富有时代气息。
中考加入了跨学科案例,直接挑战传统各门学科刷题应试的弊端,倒逼学校落实跨学科教学。这种考查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发展是推进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以提升他们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哪些教学策略
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问题解决型策略
问题解决型策略,以一个主问题为主线,通过细分出若干子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跨学科深度学习的发生。下面以学生如何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为例:
确定问题。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具体来说,他们需要设计一个系统来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提供及时的医疗保健建议。
分析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需要了解生物学(人体器官系统的工作方式)、医学(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物理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健康监测系统)、电子工程(如何设计和制造一个能够自动监测生命体征的设备)、编程(如何编写能够分析和解读数据的软件)和文科(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期望)。
制定方案。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例如,一些学生负责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一些学生负责设计和制造传感器,一些学生负责编写数据分析软件,等等。
实施方案。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开展工作,并定期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的进展。所有小组都会对其他小组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反馈,以帮助改进整个系统。
总结与评价。在项目结束时,学生们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他们还会反思他们在项目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这个例子展示了跨学科问题解决策略的几个关键步骤: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和总结评价。它也展示了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以解决一个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二)主题贯穿型策略
主题贯穿型策略是一种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主题来贯穿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法。这种策略以一个主题为主线,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以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将科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
明确教学目标。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了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设计教学活动。可以组织以下教学活动:
(1)情境创设。展示一些关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跨学科主题贯穿: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设计一些活动,例如:
科学实验: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测定不同区域空气中PM2.5的含量。
 语文写作: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创作诗歌等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感受。
 历史调查:引导学生调查历史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事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并提出解决方案。
 地理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垃圾填埋场进行考察,了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状及影响。
(3)开展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参与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实践策略。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进行实践:
(1)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共同研究。将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制定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并进行联合教学。例如,科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可以共同制定一个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并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进行教学。
(2)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科共同研究。将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制定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并进行联合教学。例如,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科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可以共同制定一个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并在不同年级的课堂上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跨学科主题贯穿型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提高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项目驱动型策略
项目驱动型策略是一种以项目完成为导向,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方式。这种策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下以“设计并建造一座桥梁”的项目为主题,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
明确教学目标。通过该大型项目,使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基本原理、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各种工程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设计教学活动。可以组织以下教学活动:
(1)情境创设。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建筑,引导学生关注桥梁设计的重要性和美感。
(2)项目说明。向学生介绍项目的要求和步骤,包括设计、材料选择、施工、装饰等。
(3)跨学科主题贯穿。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力学知识进行结构设计、科学中的材料知识和工程中的施工方法进行实际建造,同时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质量检测,并借助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装饰和美化。
(4)团队协作。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项目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围绕作品的创意、技术含量、实用性、美观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实践策略。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进行实践:
(1)学科内项目驱动。在某一学科内部,通过一个大型项目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例如,在科学学科中,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并建造一座桥梁,使其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和流量。
(2)跨学科项目驱动。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制定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项目,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例如,数学、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学科教师可以共同制定一个以“设计并建造一座桥梁”为主题的项目,并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跨学科项目驱动型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提高对各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四)学科拓展型策略
学科拓展型策略是一种基于某一学科的学习,通过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本学科面临的问题,以实现课时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这种策略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通过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本学科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地理学科为例,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地理学习中,可以以“气候变化”为主题,通过学习全球气候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等知识,拓展到其他学科的应用。例如,在政治学科中,可以探讨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在历史学科中,可以研究人类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在生物学科中,可以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影响等。
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包括:
确定学习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具有拓展性的主题,如“气候变化”等,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拓展知识领域。在选定主题后,通过书籍、网络、讲座等方式,拓展该主题所涉及到的领域和知识点,并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内容、方法、时间等,并逐步实施。
组织讨论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气候变化这一主题。
进行总结和评价。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归纳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是以地理学科为例的学科拓展型策略,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